中医会被“扯”黄吗?
2016/5/6 中医肖相如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和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医肖相如(ID:xiaoxiangru0011),尊重知识和劳动,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是请务必注明原作者。
一个简单的问题,总是要“扯”复杂;一个明白的问题,总是要“扯”得云山雾照,不明不白。这就是中医给人的感觉。
比如,少阳病的“往来寒热”,张仲景在《伤寒论》的第96条小柴胡汤的主证中提出来以后,紧接着在第97条进行了解释:“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
这一解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血弱气尽,腠理开,揭示的是少阳病时人体的正气虚弱机理,结合第265条提出的少阳脉象为“弦细”,小柴胡汤中用人参、大枣、甘草来看,少阳的体质状态是“正气已显不足”,这是肯定的。正气已显不足则抗邪能力减弱,不能一鼓祛邪外出,但并不是彻底丧失抗邪能力;另一方面,邪气应该也不太亢盛,如果邪气很亢盛,没有衰减之势,则很容易战胜正气,那就不是“正邪分争”了,那就是邪气可以长驱直入了。所以,正邪分争就是正气和邪气都不太强盛,也都不太虚弱,在正邪斗争的过程中,相持不下,互有胜负。
对于“往来寒热”张仲景这么明确的解释,大家看看有些人是怎么把它“扯”的乱七八糟,稀里糊涂的。
成无己:
邪在表则寒,邪在里则热,今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未有定处,是以寒热往来。
方有执:
往来寒热者,邪入躯壳之里,脏腑之外,两夹界之隙地,所谓半表半里,少阳所主之位,故入而并入阴则寒,出而并入阳则热,出入无常,所以寒热间作也。
现代的一位著名伤寒学者:
少阳受邪,正邪分争,进退于表里之间,必然影响开阖枢机的不利。当邪胜于正,由外向里,由阳入阴之时,则表现为恶寒;当正胜于邪,能抗邪外出,使邪气由阴出阳时,则表现为发热。由于正邪相争,各有进退,从而导致了寒来则热往,热来则寒去,呈阵发性交替发作的往来寒热。
《伤寒学》:
少阳受邪,枢机不利,正邪分争,进退于表里之间,正胜则发热,邪胜则恶寒,正邪交争,互有胜负,呈现寒去热来,寒热交替,休作有时,故称往来寒热。
……
经过上面这一通胡“扯”之后,又“扯”出了新的“扯”。这“半表半里”在哪里啊?
戴原礼、陆九芝、柯琴、陆渊雷、俞长荣等一堆人,认为在太阳和阳明之间。
程郊倩等一堆人,认为在阳明之后,即阳明和三阴之间。
还有更“扯”的:
人体皮肤在最外面,为表;胃肠道在最里面,为里;皮肤和胃肠道之间的部位为半表半里。
……
天啦,这都在“扯”什么呀?
现在再来看“扯”前“扯”后的区别。
“扯”前:
根据张仲景的解释,“往来寒热”是“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的结果。因为有正气虚弱的存在,所以小柴胡汤中用了人参、甘草、大枣等益气扶正药。据此引申,凡是正气不足的发热,都可以考虑用小柴胡汤,如老人、小孩、孕妇、产妇、妇女经期、大病、久病的人发热等。
“扯”后:
凡是在人体皮肤和胃肠道之间的部位为半表半里,都可以用小柴胡汤。这靠谱吗?
值得再一次强调的是,《伤寒论》的第97条是张仲景专门对上条原文中提出的少阳病的主证“往来寒热”进行的解释,不知是偶然,还是必然?惜字如金的张仲景很少有专门解释机理的例子,专门对“往来寒热”进行解释,是怕后世的医生将其“扯”成“半表半里”吗?可惜的是,张仲景破例对此进行了解释,后来的很多人还是视而不见,照“扯”不误。
哎,哎,哎,中医真的快被“扯”黄了啊!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寒热峰会
吾日三省吾身——健康、快乐、自由吗?
好中医为什么越来越少了?
麻黄到底应该怎么煎?
进入主菜单点击“已发精选” 可查看更多“肾病”,“两性”,“伤寒”,“医案”和对中医讨论的相关文章。
健康|快乐|自由
中医肖相如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互动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投稿请发送至:xiangru66@qq.com
新浪搜索:中医肖相如
觉得不错就分享到朋友圈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肖相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