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医「大家」如何运用桂枝汤
2016/7/14 中医肖相如
病例概况
1
11979年3月1日,初诊
郭某某,女,24岁。
主诉:间歇性低热3年余。
现病史:1976年3月受凉后发热,诊断为感冒,曾服用感冒冲剂、四环素等药,热退。其后常自觉畏寒发热,常患扁桃体炎和关节痛,腋下体温—般在37.4~38℃,偶尔在38℃以上。查血沉25 mm/h,白细胞和基础代谢均正常,注射卡那霉素后,热可暂退,但始终是间歇性发作。无明显诱因自1978年初以后,每日皆发热两次,体温在37.5℃上下,经外院治疗,未愈。遂求助于中医。
刻下症:今晨自觉畏寒发热,测体温37.4℃,畏寒发热、身无汗,两膝关节疼痛。面色正常,唇淡红,舌质淡红而润、微紫暗,苔黄夹白较腻,脉浮紧。
辩证:太阳伤寒表实证。
治法:开腠发汗,安中攘外。
方药:以麻黄汤主之。
处方:麻黄10克,桂枝6克,甘草18克,杏仁15克。
2剂,水煎服。
分析:《伤寒论》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此为太阳伤寒之主证。
柯韵伯曾指出:“麻黄八证……重在发热身疼,无汗而喘。”本例患者未致肺气郁闭,故无喘证,其余麻黄汤之主证皆备。
舌质淡红润,苔白,为有寒象,这种舌质,再加淡黄色苔,参之舌微现紫暗,为陈寒郁滞已久之征。脉浮,病在表,紧则为寒。寒邪外束,身之阳气不得宣散,故令发热。此非阳明实热,故虽发热而不甚,虽间歇性发热而非潮热可比。寒主闭藏,使皮毛闭,故身无汗。营卫阻滞,失正常之卫外功能,故畏寒。寒邪郁于经脉之间,阳气不舒,故令骨节疼痛。
此病之初,原为外感风寒之邪,虽迁延三载,但始终缠绵未解,并未传经。患者来诊时,病仍属太阳伤寒表实,麻黄证俱,故不拘其日,仍当发其汗。
21979年3月3日,二诊
刻下症:服药后,身觉微汗出,恶寒减,轻微发热。舌紫暗渐退,苔白滑根部微黄,脉细微缓。
辩证:营卫失和
治法:通阳解表,调和营卫。
方药:以桂枝汤加味主之。
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60克,大枣10枚,白薇12克
3剂,水煎服。
31979年3月8日,三诊
上方服3剂后热退,两日来未再发热,试体温36.7℃。膝关节偶尔有短瞬疼痛,微觉头昏,梦多,此外身无明显不适,舌脉均转正常。
再少进调和营卫之剂,巩固疗效,并嘱其注意饮食起居,避免病情反复。
41979年7月17日,随访
患者自诉,自第二诊服药后低热退,至今未再复发,自觉一直良好。
按 语
此为范中林先生医案。
从祖国医学看,发热的原因,可归纳为外感和内伤两类。在外感热病即伤寒病中,发热为主要见证之一。如太阳病多恶寒发热;阳明病多蒸蒸发热或潮热;少阳病为往来寒热;少阴病发热则有寒化热化之别,还有兼证及阳气渐复发热之异;厥阴病发热主要表现在阴阳胜复过程中,有正胜于邪及阳复太过发热等不同;唯太阴为至阴,所谓“两阴相合,无热可发”。上述诸发热证,虽性质各不相同,并且不论高热低热,均有一定规律性,皆可按六经辨证施治。
本例患者间歇性低热反复发作,已3年之久,但未传经。这样长的时间,始终属太阳表证,似乎不好理解。实际上,后世《伤寒论》注家,对此已有阐发,认为太阳病传变与否,应凭脉证,计日传经之说,不可拘泥。不过,此证虽未犯他经,却在太阳经内变化;所谓表虚表实,常可相互转化。
因此,关键在于严格掌握六经及其传变规律。
本例辨证准确,抓住太阳病恶寒发热这一基本特征,灵活使用麻黄汤和桂枝汤,先后有别,分寸恰当,故使三年缠绵之疾,数日内迎刃而解。
本文 摘自:《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由篮子整理编辑,仅供学习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您也是“咖啡达人”吗? | 医案
医案 | 局灶坏死性IgA肾病案
西医不治之症的中医治疗验案
进入主菜单点击 已发精选可查看更多“肾病肾虚”,“两性”,“伤寒”,“医案”和对中医讨论的相关文章。
健康|快乐|自由
中医肖相如
长按二维码识别加关注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投稿请发送至:xiangru66@qq.com
新浪搜索:中医肖相如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肖相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