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温除大热”病例一则 | 医案
2016/7/29 肖相如频道
病 例 概 况
马某某,女,74岁。
刻下症:午后发热,体温38℃左右,饮食衰减,腹内有灼热之感并向背部及大腿放散。手心热甚于手背,气短神疲。然口不渴腹不胀,二便尚调。
舌脉:舌质红绛,苔薄白,脉大无力
诊断:气虚发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生甘草
处方:黄芪20克,党参15克,炙甘草5克,生甘草5克,白术12克,当归12克,陈皮8克,升麻3克,柴胡6克,生姜3片,大枣12枚
服5剂,食欲增加,体力有增,午后没有发热,腹中灼热大减。续服5剂,午后发热及腹中灼热等症均愈。
按 语
此为刘渡舟先生医案。
本案发热属“内伤发热”范畴。由脾胃气虚,不能升清降浊,阴阳失调所致。
早在《内经》对本证的病因病机即有了深入的认识。
《素问·调经论》指出:“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阴”,在这里是“内”的意思,此为内伤气虚之发热证。
有关气虚发热的机理,李东垣阐发甚详。
《脾胃论》认为,饮食不节、劳倦、七情等所伤,均可损伤脾胃,使脾胃的元气下陷,导致下焦肝肾的相火离位,反上乘谷精的开发之位,干扰心包,袭及心君,将君火取而代之,从而蟠焰焦灼,使“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热气熏胸中”,导致发热。
李氏将此病理机制高度概括为“阴火上乘土位”。
因“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阴火盛,则更伤脾胃元气,元气虚,则阴火更上而不下,形成一病理循环。其治疗之法,当用甘温之药以补为泻,以升为降。
补中益气汤是“甘温除大热”的典型方剂。
方用黄芪、炙甘草、人参(即保元汤)大补脾胃之元气,以复脾胃升清降浊之功;白术健脾除湿;陈皮和胃降浊;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以降阴火;当归补血而润燥。加生甘草,在于补脾气之中而泻心火。诸药共伍,力使元气充盈,阴火下降,而发热随愈。
本文 摘自:《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由篮子整理编辑,仅供学习交流,转载请注明来源出处。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寒温之争”为什么
根据教材外感病初期的寒热肯定辨错
伤寒 | 厥阴病临床解读之二:热厥和寒厥
进入主菜单点击 已发精选可查看更多“肾病肾虚”,“两性”,“伤寒”,“医案”和对中医讨论的相关文章。
健康|快乐|自由
中医肖相如
长按二维码识别加关注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投稿请发送至:xiangru66@qq.com
新浪搜索:中医肖相如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肖相如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