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你治外感病 | 医案
2016/8/3 肖相如频道
1
病例概况
李某某,男,11岁。
主诉:鼻塞流涕1周,加重伴发热3天。
刻下症:患者病已1周,鼻塞流涕,周身不适,3天前发冷,高热,体温39~40℃,无汗,夜间尤甚,头痛,全身疼痛,口苦,恶心,食欲不振,咳嗽,小便黄,大便干。
四诊:面色潮红,结膜充血,舌苔黄,脉浮数。
辨证:外感风寒,肺胃蕴热。
治法:发汗解表,清解肺胃。
处方:麻黄、桂枝、羌活、柴胡各9克,白芍、杏仁、竹茹各12克,山药30克,知母30克,生石膏(捣)24克,生姜3片,大枣5枚,甘草6克
医嘱:水煎两遍,晚睡前分两次温服,服第1次药后,喝热米汤1小碗,半小时后再服第2次,取微汗。
2剂后,患儿父亲来诉:服药1剂,汗出热退,全身不适已去大半,继服1剂,体温降至正常,但仍有轻微咳嗽。此乃肺经余热未消之故。
改方:麻黄3克,白芍9克,桂枝、干姜、五味子(捣)山药各6克,知母、瓜蒌仁各12克,炙桑白皮6克,甘草3克,沙参15克。
煎服法同前,又服2剂而愈。
2
按 语
此为刘惠民先生医案。
本案系由风寒束表、肺胃郁热所致,故仿麻黄汤合麻杏甘石汤意化裁,解表清里二法同施。
复诊时重点抓住清肺经之热,故以沙参、桑白皮、瓜蒌仁清热润肺化痰,干姜、五味子敛肺止咳。前后两诊,服药4剂,病即告愈。
该案的特点是解表清里方中加入健脾养胃之品,并喝米汤助胃生津,促使邪从汗解。同时中又照顾了患者的体质及自然气候,治外感病贵在迅速祛邪,攻邪且不伤正,此乃刘老擅治外感病的独到经验。
3
刘老治外感病的经验
刘惠民治疗外感病的经验如下:
(1)善于解表清里
刘老认为:根据《伤寒论》“病在表可发汗”的论述,主张早期解表外,认为此类疾病早期不仅限于表证,而且多数病例兼见不同程度的里热,此时服解表药而热不退,是因表邪已入里化热之故,治疗时当解表清里同时并行,以奏表里双解之效。
如麻黄桂枝解表,又如石膏、知母清里,方用麻杏甘石汤、大青龙汤加减。
又认为内蕴之热不仅可以清里而除,同时可以表散而解。
故解表清里是他治疗外感病最常用的方法。解表有助于清里,清里有助于解表,两者相辅相成。
在临证中,他特别善用生石膏,对张锡纯所说“石膏之退热逐热外出……能使内蕴之热息悉自毛孔透出”,深为叹服,认为生石膏辛甘而性寒而凉,既善清气分之热,又善辛散解肌。所以石膏是最理想的解表清里药物。
(2)重视整体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刘老强调自然变化对发病及治疗的影响,对感冒及流感的致病原因,除重视正虚因素外,也很重视六气(六淫)偏盛的致病作用,故在辨证、立法、处方、用药各个方面,无不照顾到地理、气候的变异。
如春季喜用小剂葛根、薄荷、麻黄,夏季多用香薷、滑石,秋季常用麦冬、沙参,冬季则必用姜、桂、麻黄等。
此外,同患感冒等外感疾病,南方人与北方人的体质不同,用药也应有所区别。南方人解表多用豆豉、苏叶、荆芥、浮萍等轻清之剂,即使应用麻黄,用量也多在6克以下,而北方人则必用麻黄,且用量多在9克以上,甚则麻、桂并用。
小儿系纯阳之体,外感疾病易动肝风,故多用钩藤、薄荷等以清热平肝止痉。
(3)注重脾胃功用
在用解表清里重剂的同时,刘老非常重视牌胃,强调脾胃乃后天之本,为汗液滋生之源。这一观点,在其处方、用药及服药方法上均有反映。
如用麻黄、生石膏等解表清里药的同时,常配伍山药。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山药有“补虚赢,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等作用,故既可养阴,又可健脾养胃。
又如,服药时往往仿桂枝汤的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强调服第一次药后,喝热米汤一碗,借谷气以助汗,兼益胃气以鼓邪外解。
本文 摘自:汪运富,李军艳.刘惠民治疗外感病的经验.浙江中医杂志,1996,31(11):507。由篮子整理编辑,仅供学习交流,转载请注明来源出处。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外感热邪初期辨治规范
外感寒邪初期的辨治规范
外感燥邪初期辨治规范
进入主菜单点击 已发精选可查看更多“肾病肾虚”,“两性”,“伤寒”,“医案”和对中医讨论的相关文章。
健康|快乐|自由
中医肖相如
长按二维码识别加关注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投稿请发送至:xiangru66@qq.com
新浪搜索:中医肖相如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肖相如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