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找不到“现在中医”的要素
2016/8/15 中医肖相如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和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医肖相如(ID:xiaoxiangru0011),尊重知识和劳动,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是请务必注明原作者。
大家周一好!
《伤寒论》在整个中医史上的地位不用我赘述,大家都很明确。现在的中医界学者也以学好《伤寒论》为骄傲。只是,很奇怪,实际上,《伤寒论》中是找不到“现在中医”所提倡的要素的。
首先我想带大家回顾一下《伤寒论》中关于桂枝汤的条文。
(前方高能!!!条文较多,若已背会的小伙伴可略过;没有背会的小伙伴请通读;没有背会又不想看条文的小伙伴请先参看学好《伤寒论》的三步曲 | 伤寒再来通读条文。)
主之 01
●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宜 02
●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
●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
●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
●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解表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64)
●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
●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240)
●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7)
●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2)
可与 03
●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不可与 04
●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
●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7)
●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19)
以上是《伤寒论》中关于桂枝汤的主要条文。这些条文,主要讨论的都是证和桂枝汤的适用关系,可分为主之、宜、可与、不可与四种情况。
这其中,我们是找不到“现在的中医”所要求的要素的。
1
整体观念没有体现
“现在的中医”的理论,首先强调整体观念,认为整体观念是中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包括人身一整体和天地人一整体。
上述条文中既没有体现出人身一整体,也没有体现出天地人一整体。
2
辨证论治没有体现
“现在的中医”理论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又一基本特点。在上述条文中没有充分体现出辨证论治。
现在一般认为,第16条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辨证论治的理论渊源。
虽然所说的意思和现在的辨证论治相似,但第16条是有前提的,即“桂枝不中与之也”,也就是说,凡是能用桂枝汤的,无论是主之,还是宜、可与,只要能用桂枝汤的,都不会考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显然和现在强调所有的疾病都要辨证论治是不同的意思。
“现在的中医”理论中,所有的疾病辨证论治是首选方法,而《伤寒论》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没有方可用,实在无奈时的候选方案。二者的重要性完全不是等同的。
3
三因制宜没有体现
“现在的中医”的理论认为所有疾病的治疗都必须遵循三因制宜的原则。上述条文中没有体现出三因制宜的原则。
比如第12条、第13条,无论是什么人,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是什么时候,都是桂枝汤主之。
北宋的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的叙论中说:“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自江淮间地偏暖处,惟冬及春可行之。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麻黄、青龙内宜加黄芩也。自夏至以后,桂枝汤内须随证增加知母、大青、石膏、升麻等辈取汗也。”还有朱肱等也有类似说法。
这种想法纯属想当然,既违背仲景原意,也与临床事实不符。
夏天就没有桂枝汤证吗?夏天就没有寒证吗?夏天用热药就都要加寒药吗?病人证的寒热难道是由天气的寒热来决定的吗?其实这本身也违背了辨证论治的原则,辨证辨的也是证,不是辨的季节吧。
4
理法方药体现得不完整
“现在的中医”理论强调必须理法方药完整。所有中医院的病历都要有理法方药的过程。
上述条文中,绝大部分只有证和方药,很少涉及理法。倒是张仲景十分强调方药的煎服调护方法、对服药后反应的观察等等,只不过,“现在的中医”把这些都忽视、略过了。
大家都说中医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若是如此,怎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不知道是张仲景已经“落后”了,还是“现在中医”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此中缘由,个中滋味,大家都必须沉思啊!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怎样抓住肯定的疗效? | 伤寒
滥用“经方”,中医堪忧!
「经方」应改为「经方证」 | 伤寒
进入主菜单点击 已发精选可查看更多“肾病肾虚”,“两性”,“伤寒”,“医案”和对中医讨论的相关文章。
健康|快乐|自由
中医肖相如
长按二维码识别加关注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投稿请发送至:xiangru66@qq.com
新浪搜索:中医肖相如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肖相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