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不是派,你知道吗?
2016/8/26 肖相如频道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和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医肖相如(ID:xiaoxiangru0011),尊重知识和劳动,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是请务必注明原作者。

     写在前面:这几天我在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说“派”的故事,是想告诉大家,中医切不可有门户之见,不可有分派之说。大家不真正从心底接受并实践这个理念,中医将来是会出大问题的。

     好了,下面我们进入今天的内容。

     五版教材《中医各家学说》的上篇就是“医学流派”,共有七种学派,即医经学派、经方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伤寒学派、温病学派、汇通学派。

     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些派是各自为阵,画地为牢,互不相干的。我们学各家学说的时候,被建立的就是这样的概念。同时也感觉到周围的人中就有明显的派的概念,比如有的教温病学的老师就明显地认为自己是温病派。

     这样无形之中就将中医按照学科分成了派别,不同的派别就在自己的派里面用功,总想多占地盘。最明显的就是寒温之争,显然与这个派别的划分有关联。

     伤寒不是派,以上这些也不是派,应该是学科。

     中医可以有不同的学科,如四大经典、中药、方剂、针灸、临床各科等,但是不能有不同的派。关于派的问题,我们已经有过讨论。

     今天重点讨论“伤寒”为什么不是“派”。

    

     凡是学过中医,就会知道“伤寒派”中的“伤寒”是什么意思。

     “伤寒”是《伤寒论》的简称。

     《伤寒论》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所以《伤寒论》是一本书,是一本关于外感病治疗的书。

     因为这是中医关于临床治疗的第一本书,也是到现在为止,最好的一本关于临床治疗的书,所以成了中医最重要的经典著作,是每个学中医的人都必须读的书。

     因为每个学中医的人都必须读《伤寒论》,因此就没有派的属性。如果非要说是派不可,那就所有的中医都应当是《伤寒论》派,但这也毫无意义。

    

     学《伤寒论》的人并不仅仅是被划分在伤寒学派中的人。

     如晋代太医令王叔和,收集整理了《伤寒论》,显然,收集整理的目的首先是自己学习研究,所以王叔和肯定是认真地学习了《伤寒论》的了。当然王叔和也成了传承《伤寒论》的第一功臣。

     唐代名医孙思邈对《伤寒论》也是下了苦功的。孙思邈在其早期著作《千金要方》中记载了《伤寒论》的大部分内容,而且感慨“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而不传”,说明他收集的时候很艰难,在其晚年的著作《千金翼方》中才终于收集全《伤寒论》的完整内容。花那么多心血,下那么大功夫去收集整理的目的首先也是为了学习。

     北宋年间朝廷成立校正医书局,林亿、孙奇、高保衡等人奉命校正《伤寒论》,显然,他们几位肯定是在学习《伤寒论》中成绩最好的,否则怎么会请他们来校正《伤寒论》呢?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成无己写了一本书叫《注解伤寒论》,这又是一位学习《伤寒论》成绩优秀的牛人,是第一位对《伤寒论》进行全文注释的人,而且完全根据《内经》对《伤寒论》进行注释。

     被认为批判《伤寒论》,倡导热病最得力的几员猛将,那也必须学习《伤寒论》。韩祗和写的学习心得叫《伤寒微旨论》,庞安时写的学习心得叫《伤寒总病论》,朱肱写的学习心得叫《类证活人书》。

     批《伤寒论》最猛的是金代的刘河间,那也必须学《伤寒论》,他的学习心得叫《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甚至被后来的人吹捧得和张仲景平起平坐了,所谓“伤寒宗仲景,热病崇河间”。

     其实我列举的宋、金的这几位学《伤寒论》的大师,他们的伤寒课程成绩是比较差的,学得并不太通透,没有弄明白《伤寒论》中寒热虚实和表里同病时的治疗原则,但是因为他们反对《伤寒论》有功,所以成了温病学的祖师爷。

     还有,被划在温病学派中的所有医家都对《伤寒论》用功很深。

     叶天士被誉为对张仲景理解最透彻的医家,所谓“方方不用仲景,法法不离仲景”,这种境界没有几个人能达到。

     吴鞠通自己说《温病条辨》是羽翼伤寒而作,意思是《伤寒论》是主体,《温病条辨》是翅膀,《温病条辨》体例也模仿《伤寒论》,用了很多《伤寒论》中的方,也化裁了很多《伤寒论》中的方,连开始的第一个方也是《伤寒论》中的第一方“桂枝汤”。

     我觉得吴鞠通是继张仲景之后,成就最高的医家之一,他的理论体系是温病学的主体,是最实用的体系。

     上面列举的是一些极端的例子,即便是被认为与伤寒学派对立的这些,被划分在温病学派中的医家,也没有人能不学《伤寒论》,那其他的医家就更加不用说了。

     我想说明的是,显而易见,学习《伤寒论》的不仅仅是被划分在伤寒学派中的医家。这样的话,《伤寒论》肯定就不可能成为派了。

    

     被划分在伤寒学派中的人也不是只学《伤寒论》。

     我在上面列举的宋以前的这些医家大部分都是被划在伤寒学派中的,这些人也不是只学《伤寒论》。

     王叔和的书还有《脉经》,这当然不是《伤寒论》的专著。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说的肯定不仅仅是《伤寒论》了。

     林亿、孙奇、高保衡等几位校正的医书可不止《伤寒论》,如《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嘉佐补注本草》、《金匮要略方论》、《备急千金要方》、《脉经》、《黄帝针灸甲乙经》等,都是这几位校正的。

     韩祗和、庞安时、朱肱、刘河间等几位猛将,当然不是仅仅学《伤寒论》了,他们想搞的专业是热病哦。

     清代的几位最著名的被划分在伤寒学派中的中坚力量,如方有执、喻嘉言、尤在泾、柯韵伯、陈修园等,他们也只是因为在众多的学习《伤寒论》的人中,成绩突出而已,因为《伤寒论》是中医的必修课,谁都得学,但谁都不会只学《伤寒论》。

     随便举个例子,陈修园,除了有《伤寒论》方面的著作,还有十几种著作,如《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神农本草经读》等等。

     现在的中医界,在大学里有《伤寒论》教研室,有专职的教《伤寒论》的老师。我就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的老师,我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伤寒论》,我临床以看肾病为主,因为我的博士研究生读的是肾病学专业。我也不仅仅只学《伤寒论》,其他的中医理论也都得学,也曾教过《内经》和《温病学》。

     著名的有北京中医学院的陈慎吾和刘渡舟先生,湖北中医学院的李培生和梅国强先生,山东中医学院的李克绍先生,陕西中医学院的杜雨茂先生等,他们是教《伤寒论》的,但他们也不是只学《伤寒论》,他们其他的也都得学,而且还学得很好,所以看病都很厉害。

     所以现在认为,中医药大学的《伤寒论》教研室容易出名医,凡是名医《伤寒论》都学得很好,只是证明了《伤寒论》对中医的重要性,但并不是《伤寒论》成为派的根据。

     大学的教研室是按学科设置的,不是按派划分的。不仅有《伤寒论》教研室,还有中药学教研室,方剂学教研室等,这些都不是派。中药学不能叫派吧,方剂学也不能叫派吧,同样的道理,《伤寒论》也不能叫派。

     所以,以后出门在外,可不要自称是“伤寒派”的咯。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经方」应改为「经方证」 | 伤寒

     肾虚 |“肾为先天之本”是什么意思?

     《内经》认为「精」应满而溢泻 | 两性

     进入主菜单点击 已发精选可查看更多“肾病肾虚”,“两性”,“伤寒”,“医案”和对中医讨论的相关文章。

     健康|快乐|自由

     中医肖相如

     长按二维码识别加关注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投稿请发送至:xiangru66@qq.com

     新浪搜索:中医肖相如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肖相如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