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温病误用白虎汤 | 医案
2016/8/27 肖相如频道

     1 病 例 概 况

     ? 初诊,1956年3月28日

     高某,男,48岁。

     主诉:发热13日。

     刻下症:壮热(体温38.9℃~39.7℃),多汗,其热不为汗衰,头晕疼,胸闷,烦渴,偶或谵语,肢困,腹无所苦,按之濡。

     舌脉:舌边尖红,苔黄白相间,脉数。

     思路处方:热、汗、渴已备,于是投以白虎汤去粳米,加连翘、银花、山栀、桑叶、竹叶。1剂。

     ? 复诊,1956年3月29日

     身热未退而反见憎寒,胸闷益甚。今晨大便一行,质溏薄。

     细察颈、胸、背部有白?累累,晶莹饱薄。询得口虽干而不引饮,头晕痛而如蒙如裹,观其面黄不泽,且肢体困重,此证颇有湿温之嫌。

     于是按湿温热在气分、热重于湿论治。

     处方:苍术6g,知母6g,生石膏15g,苡仁15g,连翘9g,生山栀9g,豆卷9g,粉甘草1.5g,淡竹叶3片。1剂。

     ? 三诊,1956年3月30日

     药后热虽未退而自觉舒适,胸胁痞塞渐开,药既应手,再重其制。

     前方苍术加至9g,石膏加至21g。

     连服2剂,体温降至37.8℃~37.6℃。

     越3日,热退而瘥。

     2 按 语

     本案一误于机械地看季节。

     湿温病虽好发于夏秋,但冬春季节若遇“未至而至”之非时之暖或阴雨较多则也可发病。临床应以其证候为辩证依据,不得以病发于三月仲春,即排除湿温的可能。

     其二,误于辨证不细。

     本例见证虽热、汗、渴皆备,貌似白虎汤证,然而其壮热面不赤,口渴而饮水不多,头晕痛而首如裹,胸闷,肢困,便溏,湿象基本明朗。直到复诊时察得白?,方得其要领,按湿温热重于湿论治。

     本例失误于白虎,而后成功于苍术白虎,从表面看两方药味差距不大,然而其差异显在。前方善清气热,用于阳明经热盛;后方寓燥于清,既清阳明胃热,又化太阴脾湿,为治湿温病热重于湿的要方。药味虽差之不多,功效、主治却相差悬殊。

     本文 摘自:《医林误案》。作者:贺学泽。由篮子整理编辑,仅供学习交流,转载请注明来源出处。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慢性肾衰能吃豆吗?

     《伤寒论》中“恶寒”的意义

     仲景如何观察药后反应? | 伤寒

     进入主菜单点击 已发精选可查看更多“肾病肾虚”,“两性”,“伤寒”,“医案”和对中医讨论的相关文章。

     健康|快乐|自由

     中医肖相如

     长按二维码识别加关注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投稿请发送至:xiangru66@qq.com

     新浪搜索:中医肖相如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肖相如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