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诊不全,诸家名医错辨 | 医案
2016/9/1 肖相如频道
1 病 例 概 况
汪某,男性,中年人,儿科医生,夏日起病。
起病原因:夏天伤食,又感时邪。
症状:发热呕吐,头颅胀,自利黄水,全身肌肉痛,扪之如刺,六脉模糊,指下寻之似有似无,足胫不温。
治疗经过:
■ 发病后,病者自认为是“阴寒”,用温中祛寒之五积散治疗,服后高烧热炽,神昏,卧床不起,至第三日,自利不止,时常谵语,夜晚更甚。
■■ 病人的舅父叶某以为伤暑所致,与香薷饮,遂头面汗出如蒸,喘促不宁,两足逆冷。
由于病情危重,又延请几位医生会诊。
会诊意见:
● 程某认为以其症大热,而脉模糊,按之殊不可得,为阳欲脱亡之候,欲猛进人参、附子。
●● 沈某认为阴证断无汗出如蒸之理,脉虽虚而症大热,当用人参白虎汤。
●●● 张某认为脉象强大模糊,而心下按之大痛,舌上灰刺如芒,乃食填中宫,不能鼓运,当予凉膈散攻下。
挽治结果:此病经用凉膈散攻下后,神识清醒,诸症均减,脉象亦可扪清,经调治遂愈。
2 病 例 辨 析
此案是据清初名医张石顽治汪五符案整理而成(原案见《张氏医通·诸伤门》)。
病初起乃内伤饮食,外感时邪,表里同病之候,并非隐晦难明之疾。
患者夏日伤食,突然发热,身痛,呕吐,泻下黄水样便,很类似于西医急性胃肠炎之症。
患者足胫不温本为里热盛、阳热内闭之征,但病人自为医生,却误认为是“阴寒”,服用温中散寒之五积散,致使邪热食积相互交结,病人高烧热炽,神昏谵语,“热结旁流”,病情趋于危重。
此时治应清热导滞,而医者反用治暑闭无汗之香薷饮辛温开散,故服药后汗出多而热势愈炽,两足逆冷。
本病参加治疗和会诊的医生,叶医生即叶阳生,乃叶天士的父亲,是当时有名的儿科医生。
程医生即程郊倩,著有《伤寒条辨》(后条辨),对中医理法方药亦有较深的研究。
沈医生即沈明生,其学术成就尚无考证,但从他分析病情看,亦夹有正确见解,无疑是具有一定医学水平的。
张医生即张石顽,更是清代著名的医家。
由此可见,参加此病会诊和治疗的医生,均是当时的名医,又何以大多辨证不清,发生错误的诊断呢?分析其原因,不外以下两点。
1. 单纯论脉
脉象模糊或沉伏,有阴证亦有阳证。二者鉴别,必须与其他见症相结合。不能一见脉象模糊沉伏便认为阴寒证。
由于实热所致沉伏模糊之脉,前人早有论述,如《河间刘守真伤寒直格》论发厥谓:“畜热极深,则脉道不利,反致沉细欲绝,宜解毒加承气汤下之。”
《古今医案论》曰:“壶仙翁治张文学病时疫,他医诊其脉,两手俱伏。曰:‘阳证阴脉不治。’壶曰:‘此风热之极,火盛则伏,非阴脉也,卒用连翘凉膈之剂,一服而愈。”此即置实热证于不顾,单纯论脉而致发生误诊的例子。
此外,古人早有诊足趺阳脉的经验,经验告诉我们,遇危重病人,桡动脉模糊不清时,诊其足趺阳脉对于辨证很有参考价值。
2. 四诊不全
此病“心下按之大痛”在辨证上至为重要,但前面几位医生忽视腹诊,而得出错误的辨证结果。
沈氏谓:“阴证断无汗出如蒸之理”,虽已掌握了辨证大要,但亦因未重视腹诊,所拟白虎汤只清无形之热,与热积交结之病情不合。
李士材《医案必读》记载治韩茂远案,病者患伤寒九日,口不能言,目不能视,体不能动,四肢俱冷,众皆曰阴证,士材诊之,六脉皆无,以手按腹,两手护之,眉皱作楚。按其趺阳,大而有力,知腹有燥矢。用大承气汤攻下,解燥矢五六枚,病情大见好转,旋瘥。
此病例若不通过腹诊和切其足趺阳脉,很难明确诊断的。汪案,张石顽若不按其心下见痛,就不能断为“热结旁流”。
由此可见,四诊必须周详,望舌、按腹、切足趺阳脉,对于急重病人均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编者按
诸家名医面诊尚易出错,何况现代网诊呢?
此中利害关系,大家宜深思慎之,勿令误也啊!
本文 摘自:《医林误案》,作者:贺学泽。由篮子整理编辑,仅供学习交流,转载请注明来源出处。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张仲景教你如何「鉴别诊断」
名医神诊:望诊断死生
脉诊的意义之二:慢性肾炎的治疗
进入主菜单点击 已发精选可查看更多“肾病肾虚”,“两性”,“伤寒”,“医案”和对中医讨论的相关文章。
健康|快乐|自由
中医肖相如
长按二维码识别加关注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投稿请发送至:xiangru66@qq.com
新浪搜索:中医肖相如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肖相如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