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中风的病因真是“风”吗?
2016/10/3 肖相如频道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和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肖相如频道(ID:xiaoxiangru0011),尊重知识和劳动,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是请务必注明原作者。

     众所周知,风邪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风性开泄”。

     “风性开泄”的根据是,感受风邪后会导致人体出汗,典型的例证就是《伤寒论》中的桂枝汤证。

     因为桂枝汤证在《伤寒论》中也叫“太阳中风”,“太阳中风”的字面意思可以解释为“中于风邪”,所以就认为,桂枝汤证的病因是“风邪”。这么理解几乎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进行分析,那就是从桂枝汤主治的症状及其组成和功效来分析,如果桂枝汤确实是“祛风”的,那就可以进一步确认桂枝汤证的病因是“风邪”了。

     在《伤寒论》中,太阳病的提纲是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中风的提纲是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结合上述二条原文,太阳中风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脉浮缓、头项强痛、恶风寒、发热、汗出。桂枝汤的组成有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下面我们从症状入手,结合方药进行分析,看看太阳中风,桂枝汤证的病因是不是“风邪”。

     一 恶风寒

     恶寒就是怕冷,但这种怕冷不会因为加衣被或烤火所减轻。其形成机理是寒邪侵袭人体,束缚了卫气,使卫气不能发挥“温分肉”的功能,所以寒邪不解除,怕冷就不会消失。

     恶风,也是怕冷,只是程度比较轻,有风吹则怕冷,无风吹则不怕冷,所以叫“有风则恶,无风则安”。但其性质和恶寒相同,即不会因为加衣被或烤火所减轻。所以,恶风的形成机理和恶寒相同,只程度较轻。

     因此,不能认为“恶风”的病因是“风邪”,在第12条桂枝汤证的症状中,是恶风、恶寒并见的。

     二 发热

     太阳病发热的机理是,寒邪侵袭人体,束缚了卫气,卫气奋起抗邪,正邪斗争,则发热。

     所以治疗太阳病的发热,需要用辛温散寒的药,祛散寒邪,解除寒邪对卫气的束缚,才可能退热,太阳伤寒用的是麻黄汤,方中有麻黄和桂枝,都是辛温散寒的;太阳中风用的是桂枝汤,方中有桂枝、生姜,也是辛温散寒的。

     这里的发热不能用“风为阳邪”,阳邪则发热来解释。因为如果是“阳邪”则需要用“阴药”来治疗,桂枝汤显然不是是“阴药”。

     三 汗出

     “汗出”常常被认为是“风性开泄”的有力证据。那桂枝汤有什么药来“祛风”呢?用桂枝、生姜吗?既然“风邪”是“开泄”的,而桂枝、生姜都是辛温发散的,那不是使“开泄”更严重了吗?

     所以,用桂枝、生姜的辛温发散治“风邪”的“开泄”就不太通顺了,这里用桂枝、生姜的辛温发散来治疗的是“寒邪”更加合理一些。

     太阳中风的形成机理,是素体脾胃虚弱,腠理疏松的人,感受了寒邪(和太阳伤寒比较,寒邪较轻),导致营卫失调,司开合的功能障碍,而至汗出异常。收敛止汗,应该是方中芍药的作用,显然,用芍药不是“祛风”的药。

     四 头项强痛

     是寒邪束缚了人体,太阳的经脉不通畅所致。显然,这也是寒,而不是风。因为“风性开泄”就不应该束缚人体,也不会导致经脉的不通畅。

     五 脉浮缓

     脉浮,是病在表;缓,是和伤寒的紧相对而言的,相对于太阳伤寒的紧脉,太阳中风的脉不那么紧张,显得较松驰,当然也和汗出有关。但这并不是“风性开泄”的特征。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荨麻疹的病机与风无关

     “风”不是具体的病因

     外感病因理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进入主菜单点击 已发精选可查看更多“肾病肾虚”,“两性”,“伤寒”,“医案”和对中医讨论的相关文章。

     健康|快乐|自由

     肖相如频道

     长按二维码识别加关注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投稿请发送至:xiangru66@qq.com

     新浪搜索:中医肖相如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肖相如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