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深山,美籍华人建造了一座桃花源
2016/3/4 生活小助手

    

     深山之中

     藏着这样一群强迫症患者

     美秀美术馆

     本文分享自【那一座城】

     东晋时候,文人陶渊明写了一篇文章:

     《桃花源记》

     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

     -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998年,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接到一个来自日本的项目:

     在深山之中建一座美术馆。

    

     贝聿铭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一座山,一个谷

     还有躲在云雾中的建筑

     走过一个长长的、弯弯的小路

     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

     它隐在幽静中,

     只有瀑布声与之相伴……

     那就是桃花源记描述的情形。

    

     贝聿铭决意在山中挖出一条隧道,

     和“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相契合。

     他还刻意把入口通道拉长,

     在隧道的尽头建造了一座清灵的桥梁,

     让美术馆在山中忽隐忽现……

    

    

     当访客进入隧道就有前方“若有光”之感

     走出隧道则“豁然开朗”,

     整个造访美术馆的过程,

     被设计成了寻访“桃花源”般的诗意。

    

    

    

     这是一个人类永恒的梦境:

     西方人叫:伊甸园,

     东方人叫:桃花源,

     哲学家说是:乌托邦。

    

    

    

    

    

    

     为此,贝聿铭甚至将建筑的80%都埋藏在了地下,

     他采取了先盖房子后填土的方法,

     最后种上与原始山林相适应的树木,

     整个美术馆成为了山体的一部分。

    

    

    

     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 )开幕至今。已经十多年了,

     山体、森林已经逐渐与建筑融为一体,

     仿佛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房子。

     整个美秀美术馆的参访过程,

     犹如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一般,若隐若现、似有似无;

     仿佛置身在溪山行旅图中,

     那些隐没于云雾、树林间的长石阶步道,

     忽然在山岳的某个角落出现,

     继续向上延伸,进入高峰的云雾之中。

    

     当你在弯曲的隧道中漫步,

     只见隧道尽头隐约发出光芒,

     却不知道将通往何处时,

     你的寻访之旅已经充满意义。

    

    

     我喜欢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车台湾旅客在雨天来到美秀美术馆,

     当客人们准备下车撑伞挡雨,只见美术馆的人员前来阻止,

     要求大家将自己的伞留在车上,

     而送来一整排赭红色的雨伞,让大家使用。

     其用意居然是:

     不希望访客花花绿绿的雨伞,

     破坏了视觉上的统一美感。

    

     这种近乎法西斯的美感要求,

     苛刻到已经令很多人感到不悦的程度。

    

    

     就连坐在美术馆中的咖啡厅喝下午茶,

     馆方也希望达到某种美学状态,要在每张桌子旁边放置一只编织藤篮,

     每位客人的随身提包不能随便摆放,

     必须放在藤编里,并且由一条白布覆盖,

     以维持咖啡厅整体美感。

    

     我以为,这算是可爱的任性。

    

    

    

    

    

    

    

     来源:三开间建筑设计报道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活小助手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