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全国名老中医---治癌?专家覃迅云
2016/9/22 崇华中医街

瑶族医药的起源,是瑶族先民与自然环境、疾病、创伤、饥饿做斗争的必然结果。瑶医药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西汉的《五十二病方》。此后历代医药文献或地方志中,不时出现瑶医药相关信息。在瑶族地区原始时代文化遗址中的考古发现,亦可佐证瑶医药历史源远流长。
瑶族属山地民族,多居住在我国南方南亚热带、中亚热带或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崇山峻岭之中,这些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合宜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丰富的动植物和矿物资源,也形成了许多传统的地道药材。

大瑶山是广西生物分布的中心,物种十分丰富。据20世纪80年代初对大瑶山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报告,其区系植物约有2335种,其中药用植物1324种,药用真菌28种;有动物283种,稀有科类很多,不少被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物种,如桫椤、银杉、大鲵、鳄晰等。大瑶山成为我国仅次于云南西双版纳的第二大物种基因库,是一个药用植物种类资源丰富的天然植物园。大瑶山中草药有四个特点:一是特有物种多,共有18种,占大瑶山植物区系特有种38种的47.4%;二是传统出口药物多,共12种,如紫背天葵、瑶山金耳环等;三是抗癌药物多,已鉴定投产的抗癌中草药15种,大瑶山有3种,喜树、粗榧、肿节风等;其它有天花粉、粗毛败酱、黔桂千斤藤等;四是民族药物丰富。
独创瑶医药“减法治癌”
癌症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不幸的,在每个人的幸福中绝对不可少的就是身体健康,然而,在这样一个多病多灾的年代里,我们不能主宰的事情太多,癌症就如盗贼一样悄无声息的找上我们,当听到自己患有癌症时,那一刻的感受真的是比死还难受。
在某瑶医肿瘤医院里可谓笑声不断,其中有一名肺癌患者经过两年的治疗终于迎来的康复,对这来之不易的“健康”,像是上天恩赐最大的礼物,如同每天过年般感到无比的幸福。

患者与覃迅云医生合影
王金琦,今年54岁,是一位朴实的退休工人。两年前,他的身体比现在健朗的多,长期在一线工作可谓是勤勤恳恳,让他在领导和同事里的眼里赢得了好名声、好口碑。虽然工作辛苦点,但是每天感到很充实,儿子刚毕业,还没有工作经验,全靠自己的收入支撑起了整个家庭。
然而,王金琦一家的平淡生活没有继续下去,去年,王金琦莫名出现了咳嗽和发热,当时他认为这只是小病,因为工作关系长期风吹日晒也是正常的。又过了一个月的时间,王金琦的咳嗽愈发的严重,身体有时发热比较严重,普通的消炎祛热药物也没有减轻病症,于是来到了河北省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经过CT和其它一系列检查数据显示:左肺下叶外侧有不规则高密度影,边界不清,周围可见细短毛刺,大小分别约为3.4*2.4CM、1.8*1.6CM,最后医生确诊为“肺癌晚期”。
“肺癌晚期”可以想象对于这样的一个家庭意味着什么,然而,在儿子和妻子面前,王金琦表现的格外坚强和乐观,时常鼓励家里人说道:“人这一辈子需要面对很多难题,不公平的事情也很多,只要我还活着就是希望!”

桂林崇华中医街瑶医馆
王金琦在某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期间,医生对于他的治疗并没有抱太大希望,肿瘤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肝脏,即使做手术也没有意义,只是勉强通过放疗抑制病情的发展势头。做了30次放疗后,王金琦出现了严重的不适症状,呕吐、食欲下降,整个人消瘦了很多。又经过CT检查显示,癌细胞进一步侵犯到了淋巴系统,放疗也无明显疗效。
自住院起,王金琦前后的花费已经七八万,然而病情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控制,妻子不忍看着丈夫就这样被病魔一步步拖向死亡的边缘,无奈之中数次流泪。
儿子看着父母每天为下一步治疗发愁,自己也不能帮忙做什么,于是每天开始上网查资料、看广告,听到能治癌症的方法就仔细打听。有一天,听到同学说起有位晚期癌症患者经过沈阳德坤瑶医肿瘤医院的治疗已经康复的消息,后来仔细打听确实是真实的。得知这样的消息立刻打起了精神并告诉了父母。王金琦和妻子商量后,决定去沈阳德坤瑶医肿瘤医院看病,不时说着,这也许是最后的希望了!
覃迅云教授为王金琦把脉和目诊后,随即为他制定了立体式治疗方案,首先用药以“泻毒散毒,软坚散结”为主,外加瑶医药浴、蟒针通络、皮肤涂膏予以配合治疗,这种组合治疗形成立体式多渠道给药途径。覃教授说:“癌细胞之所以疯狂扩张主要是身体内环境犹如它的温床,因为太舒服了所以它的分裂就快。在治疗上主要从整体出发施与综合疗法,破坏癌细胞生长的环境,提高自身的免疫系统,癌细胞的活性自然会降低,肿瘤得不到及时的营养供给也会慢慢缩小。”

人民网采访覃迅云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崇华中医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