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空巢青年”?“空巢”真有那么可怕吗?
2016/9/17 疯狂健身师

    

    

     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过年回家,我妈要我留一个我在上海的紧急联系人电话,万一找不到我可以找那个人,结果我一个名字都想不出来。

     我和siri成为了好朋友。在沙发上看电视睡着了,醒了发现一切如旧,没人给我盖被子,没人关电视。

     一个人上下班、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出门旅行、一个人生病直至痊愈。

     ……

     这就是城市的“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指的是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的年轻人。他们中有些人背井离乡,独自在外打拼,与亲朋好友联系减弱,成为一个个孤岛。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4.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空巢青年”多,缺乏感情寄托居住条件差是他们面临的两大困境。

    

     “空巢青年”这个词,一下子将城市中承受着“租房贵”“加班多”“成家难”等各种生活压力的青年群体推到了舆论的聚光灯下。在陌生的城市生活打拼,“空巢青年”饱受着孤独的煎熬,饱受着失落的折磨,享受不到亲情,没有老友,缺乏关心和安慰,成为繁华都市里的孤独者。

    

     “苦处与落寞只能自己吞咽”

     “空巢青年”既是一种居住状态,也是一种心态。

     “很多人知道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辛苦,但是那种在各个生活细节中被孤独伤到的感觉,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在深圳工作的邢志彬,他的朋友并不算少,父母对自己也很关心,但是他私下里并没有在人前那么阳光快乐。“很多年轻人都提醒自己要独立坚强,对家里也习惯了报喜不报忧。即使我们都有亲友、同事、同学,有些苦处和落寞还是只能自己吞咽,尤其是单身青年。”

    

     “这里有满大街便利店、咖啡厅和快餐馆,还有满大街和我一样一个人生活的年轻人。”在上海独自居住2年的“90后”女生李丽如说,“在这里,没有任何人会来干涉我,也让我充分体会了空巢的孤独。

    

     (插画 一个人的北京)

     李丽如把自己的生活总结为“数字生活”:20平方米——这是她居所的面积,每个月付房租要用掉一半的工资;40分钟——每天吃饭,她会用近40分钟的时间,从周围50多家外卖里精挑细选;1000次——她平均每天点击手机1000次。

    

     这天深夜,在上海独居五年的周云晴独自把行李打包,运到新家,却因为搬家工人临时加价,与他们大吵了一架。她想找人撑腰,结果来回翻了翻手机通讯录,竟然不知道能够打给谁。五年来,周云晴第一次问自己:“我会永远一个人吗?”

    

     已经结婚了的陈晓星,因为丈夫长期在外地工作,也成了“空巢青年”。陈晓星说:“你别看我妆不大会化,衣服也不大会挑,但弄网络、修水管什么的,都做得不错。如果在家碰到蟑螂,我的第一反应已经不是大叫,反正叫也没人帮忙,只能硬着头皮自己处理。”

     “空巢生活”维护个体尊严和自主性

     “空巢青年”乍听之下略感凄凉,不过如果只用一个“惨”字来形容,也确实偏颇。不必羞于承认,这个群体确实滋生了一些孤独、迷茫、悲伤的社会情绪,但其中的可爱个体也并非一味在顾影自怜,不少人认为“空巢”生活实际上维护了他们的个体尊严和自主性。

    

     来到大城市工作本是一种积极的生活选择,但无人相伴的城市生活又的确让人感伤,心态的不同会让年轻人对生活状态作出大相径庭的评估。

     有一种“空巢青年”无限放大自己的空巢感

     每天面对着四面墙,养了一只猫,一遍遍刷着手机等社交网络的回复,无聊空虚的时候就手足无措,然后开始怀疑人生。

    

     还有一种“空巢青年”还挺享受自己的状态,并且会自我约束,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秩序

     即使一个人,也会早上7点钟起床,准时出现在健身房;会化好看的妆,也能换灯泡;周末睡到自然醒,下午去游泳,晚上去散步;一个人去看电影,一个人去看展览。宁愿一个人的潇洒,也不要两个人的尴尬。

    

     在北京工作的曹芳是一名28岁的女孩。曹芳表示,她之前并不知道有“空巢青年”这个名词。她觉得自己的生活比较平静,不觉得自己需要被过度关注。“我下班后有时会跟同事聚餐、逛街、看电影,周末会有一天看书或者工作,假期经常会出游。这样的日子过了差不多4年,也没觉得有多郁闷或者难捱。”

     在大城市的战斗者

     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空巢青年”这个群体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田丰表示:“这种社会心态的出现与青年的自我定位有很大的关系。现阶段的中国,普遍浮躁的社会情绪促使人们不断追求成功和速度,本该厚积薄发的青年也必然会受此影响产生着急的心态,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自嘲。”在田丰看来,“空巢青年”这个词本身就有戏谑的成分。

    

     “对年轻人来说,刚毕业未婚,这种状态是普遍而正常的,不应该给他们打上标签。”中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董海军并不认同“空巢青年”的提法。他指出,“空巢”的状态并不一定就会导致年轻人社交圈狭窄、孤独感强烈等问题,这从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年轻人毕业之后结婚之前自己居住,这是一个正常的过程。家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港湾,而且他们可以拥有自己的社交圈。一些跟父母同住的人,社交圈也可能因为受到父母的限制而狭小。”董海军说。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空巢青年”这个词并不见得有多少新意,它更像是“北漂”、“蚁族”等词语的某种更新和进化,因为这些词语背后触及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大城市病、高房价、阶层固化、独生子女……

    

     “现在很多孩子都离开家了,人们观念中的‘关系’看似断了,‘孤独’变成了一种集体性的社会心理。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是‘空巢青年’,不如说是‘脱巢青年’。”田丰说。

     对年轻人来说,空巢不可怕,空虚才是可怕的,“空巢”只是成长的一个过程,是脱离父母后的成长阵痛。只有承受过了这一段“空巢”的日子,经历了成长的这场阵痛,才会更加成熟。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王建民认为,独居青年现象至少带来了一种积极的趋势——一部分年轻人开始寻找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开始慢慢拥有独立选择的能力。

     如何让青年走出空巢

     如果“空巢青年”是一种既定的、暂时的状态,偶尔抱怨和吐槽无可厚非,但也要警惕变得自暴自弃、自怨自艾。

     当一个个“空巢青年”在城市里出现,他们会如何与其他“孤岛”联系起来呢?“空巢青年”们有一个很好的帮手——社交网络。互联网可以是媒介,但不可能变成社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翼认为,社交网络的产生为人们造成了一种“我正在与他人联系”的假象,表面上满足了与他人沟通的需求,实际上却无法实现真实的关怀。

    

     田丰对此给出建议:国家应该鼓励发展社会组织,鼓励个体去承担社会角色,用以兴趣、公益取向为主的社会组织替代原本的家庭,用这样的有机体去化解个体的孤独。

     董海军建议,社会层面、公司、亲友对于“空巢青年”要多加关心。感觉孤独、苦闷的独居年轻人也要寻求适当方式排解不良情绪,比如跟朋友倾诉,做心理咨询进行自我疏导,参加一些社会工作。

     社会的进步需要敢于奋斗和打拼的年轻人,空巢并不可怕,那些愿意放弃原本舒适安逸的生活而选择奋斗打拼的年轻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与改革的希望。给城市中的某一类青年群体贴上“空巢青年”的标签,用“空巢”来渲染他们的悲情,未免太过矫情。

     来源:新华网广东频道综合新华网、解放日报、中国青年报、河北日报、华声在线等

     编辑:刘凝

     以下精彩内容为粉丝亲身经历投稿

    

    


     3分钟瘦肚子急救法!腰围缩小6cm!

    

     由于本篇内容为粉丝亲身经历投稿

     需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在公众号回复“肚子”查看本篇内容。

    

    


     醋中加一物,皮肤滑了,小肚子没了,知道的太晚了!

    

     由于本篇内容为粉丝亲身经历投稿

     需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在公众号回复“”查看本篇内容。

    

    


     女人一周喝一次,保证你皮肤水嫩水嫩的!

    

     由于本篇内容为粉丝亲身经历投稿

     需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在公众号回复“水嫩”查看本篇内容。

    

    


     每两天敷一次,一个月皮肤细腻斑点全不见!

    

     由于本篇内容为粉丝亲身经历投稿

     需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在公众号回复“斑点”查看本篇内容。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疯狂健身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