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为孩子打人而苦恼吗?让这篇文章告诉该怎么做
2016/6/17 成长树


文 | 黄玉娇
闺蜜露露最近很苦恼,一向乖巧听话的儿子,进入幼儿园之后变得越来越“暴力”,在公园里和其他小朋友玩着玩着,忽然伸出拳头,对着另一个孩子的鼻子狠狠打了一拳,她不停地向被打孩子家长道歉,尴尬到极点。
露露的苦恼,是很多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经历过的。特别是孩子两岁以后,仿佛“恶魔附体”,挥拳头、扇巴掌、拿物品袭击人都是常有的事情,分分钟惹炸妈妈。打孩子下不了手,讲道理,他又听不懂,或者记不住,放任自流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很多妈妈甚至担心,自己是不是在培养一个小恶霸。
其实,这种“侵略”行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很正常的一个部分。美国儿童教育界的一位权威人士纳丁布洛克说,一定程度的打击和撕咬是完全正常的,孩子两岁之后,开始有了“我”和“我的”这两个概念,慢慢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愿望和冲动,而他们的语言技能还不足以完整地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情感,这个时候孩子会变得十分具有攻击性。
所以,尽管熊孩子的行为可能令你难堪,给其他小朋友或家庭成员带来伤害,但并没有达到“恶霸”这一程度。当然,顺其自然也是不行的。

及时制止,
尽量用“结果”来惩罚孩子而非暴力
女儿Amily一岁多的时候,我有一次带她到一个封闭式的小型儿童游乐场玩,游乐场里有两架非常漂亮的木马,一个三周岁左右的小女孩骑着其中一架木马,Amily也蹒跚着走到另外一架木马旁边,慢慢地爬上去玩,那个小女孩看到Amily上来后,竟然十分恼怒,嘴里大叫“下去、下去!”见Amily没有理她,她就伸出手来拽Amily的头发。
见此情景,我连忙把Amily抱走,去玩其他项目。陆续有其他孩子进来,都不约而同地遭到了这个女孩的袭击。我正疑惑女孩的家长在哪里,怎么不出来制止?突然听到一声嚎啕大哭,原来,这个女孩子把另外一个小朋友直接打倒在地,这个时候,女孩的妈妈才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把女孩抱出游乐场,在门口用力打她屁股,边打边骂:“告诉你不能打人,你又打,又打!”
通过对这次“打人事件”的观察,我发现这位“暴力女孩”的妈妈至少有两个教训值得吸取。
【1】制止孩子要迅速、及时,最好是可以提前。两岁孩子的动作并不是很快,家长们只要细心观察,很容易发现孩子打人的冲动,可以在孩子要动手打人之前就给予制止。但遗憾的是,这位家长一直到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好几次之后才进行制止。恶果已经酿成,再来补救,效果大打折扣。
【2】“以牙还牙”不可取。家长之所以打孩子,是对孩子的“打人行为”感到愤怒,羞愧,这样的惩罚恰恰是在给孩子做出一个坏榜样:当你感到愤怒时,可以发脾气,可以打人。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能够在孩子动手前就给予制止,当然最好不过。但是,当孩子打人行为已经发生以后,最好第一时间将熊孩子带离现场,一来可以让孩子暂时冷静下来,二来用这种“结果”来惩罚孩子,让他明白,自己伤害了其他小朋友,就失去了在游乐场玩耍的权利。只要当他不伤害别人时,才可以重新回去玩耍。
当孩子冷静下来以后,可以帮他回顾一下发生的事情,请他解释一下是什么原因惹毛了他。鼓励孩子找到一个更好的方式来发泄情绪。可以踢球,可以用拳头打枕头,或者向大人寻求帮助,甚至可以告诉他的伙伴自己很生气,但绝对不可以用打人的方式。

坚持原则,不轻易改变处理方式
文子是我的一个好姐妹,妈妈一直将她视为掌上明珠,我们两家交情也很好。有一次,我们一家和文子一家一起到公园玩。文子看到路边的烧烤,很想吃,吵着妈妈要买。文子妈妈一开始还很温柔地讲道理,说烧烤不卫生,后来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扬手给了文子一巴掌。瞬间,空气凝固,所有人都惊呆了,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文子一边哭,一边跟着妈妈回去了。这件事情给文子带来的伤害到现在也无法抹平,文子说,平时妈妈很疼爱自己,提什么要求基本上都会满足,那天因为是在公共场合,看到文子这么不懂事,不给妈妈面子,一着急便给了她一巴掌。
文子妈妈的行为虽然是个个例,但现实中,很多父母在对待孩子时,常常存在“前后不一致”的情况,也就是处理孩子的同一件事情,采用了不同的态度和做法,特别是当孩子的做法伤害到家长的面子时,家长会变得格外严厉,这样很容易让孩子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
在处理熊孩子侵略行为的时候,如果你确立了“制止——带离现场——心理疏导”的处理方式之后,就应该一以贯之地执行,不要担心公共场合难堪,也别太在意旁观者的目光。
除了管教,及时赞美也是非常重要。多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比如,经过你一段时间的调教,孩子在有需求的时候,懂得开口说出来,而不是直接动手打人的时候,你就要及时肯定他的行为。当他和其他小朋友闹矛盾的时候,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不再挥拳头的时候,也是夸奖他的好时机。妈妈们还可以给孩子准备几朵小红花,只要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取得了一点小进步,就送上一朵小红花和真诚的鼓励,这样,孩子很快就会意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
孩子的心灵是纯净的,在他们眼里,打人或许只是一种普通的互动行为,家长们不需要因此大惊小怪,否定孩子,只要运用一些小技巧,让孩子明白可以用很多更文明、更温柔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需求和情感,孩子们很快就可以改掉这个坏习惯了!
成长树原创文章,其它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
你 可 能 错 过 的 精 彩 文 章
(关注公众号,回复标题前面的数字即可查阅文章)
1008. 母亲越强势,对家庭毁灭性越大
1170. 晚上三小时,陪伴孩子的最实用方案!
1163. 你在孩子身上烙印的那些话,你敢看吗?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成长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