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不完美,你才有资格健身!
2015/11/24 硬派健身

    

     我个人觉得,健身,其实是一种“残忍”的爱好。因为在决定健身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要承认我们的不完美。

     而之后的健身,是建立在自己并不完美这个残忍的事实基础上,去做出各种坚韧努力

     更现实的是,虽然每个人最后的目标都是希望达成完美的自己。但其实大家也都知道,这并不现实,不是说你不可能变得完美,而是说完美,本身就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小时候我很喜欢一个动画片,很多人应该也都看过,叫做“布雷斯塔警长传奇”。男主角具有鹰的眼睛,狼的耳朵,豹的速度和熊的力量(恩,还有一匹 MY LITTLE PONY!!!)。

    

     布雷斯塔警长

     我那时常常想,如果我也能这样就完美了……但其实,不论在现在还是在小时候,我也都明白,这样的人,只能存在于动画片里。

     长大后,我从事了健身科普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发现很多健身者也都希望自己能拥有詹姆斯的爆发力、博尔特一样的速度、州长一样健美的体格和力量举选手的力量,并以此为前提向我征集一些训练计划。

     然而对此,我只能说爱莫能助。

     也有人经常会质疑我的一些文章,认为他们相互矛盾。但实际上,如果大家认真的看了,就会发现我经常会在文内放置一个前提,比如你是“初学者” or “久坐不动者” or “进阶” or “高阶”;又或者你是为了“增肌” or “塑形” or “减脂”。

     正是因为有这些不同的目的,才会有相应的不同训练方法虽然健身训练没有一招制胜的万灵方,但是选择适合自己,而且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肯定是最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很多人在训练时,想要拥有能扣篮的爆发力、深蹲300kg的力量、和线条清晰轮廓分明的身材等等。然而,你却不可能在一套训练计划里面兼顾。

     就像你在现代体育中,不可能见一个人既是健身模特,又是力量举冠军,又是某类运动的一流选手一样,那是因为最大力量、身材(肌肉围度)和爆发力本质上,就是三种不同的素质。(很早是可能的,这就像文艺复兴时期人可以身兼数学家、哲学家、画家、文学家等)

    

     所以,对于拥有多种训练目标的你来说,时常修正和调整你的训练计划,也是很重要的环节

     所以今天,也不仅仅是做做感发,顺带说说这三种身体素质的区别和大致训练特点,也算是“平台期专题”的第一章吧。

     2/不同目的训练,各有何不同?

     自2002年开始,ACSM的体力活动指南首次将肌肉适能分为了大致3类(细分5类)的训练计划,并且认为,这三类训练的训练方式都应各有不同。

     ?最大力量

     最大力量

     训练特点:以发展最大力量为目标,举起的重量越大越好。

     训练局限:发力时间更久,而且身材可能会“糊”,没有线条感

     代表人物:力量举选手

     很多人认为,力量越大,爆发力也越强。然而事实上,在很早以前的希尔方程式就发现了:肌肉释放力量的大小与时间成正相关

     也就是说,如果想要举起比较重的东西,很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发力时间,这显然与爆发力要求的短时间最大功率不符。

     目前研究认为,想要发展最大力量,一般需要90%1RM以上的训练负荷,做1-5次。

     另外,在实践中,研究者发现中等速度(180°-240°/s)的发力速率更容易刺激最大力量的增长

     最大力量训练者,身材线条一般比较“糊”

     ?身材(肌肉围度)

     肌肉围度

     训练特点:以塑造清晰线条和有规模的肌肉围度,提高无氧耐力和乳酸耐受力为目标。

     训练局限:围度会影响到发力速度,而且最大力量一般

     代表人物:健身模特、健美选手

     一般来讲,硬派健身推荐的都是健身类的肌肉围度训练法:即每个动作8-12次,60-80%1RM,30-90秒组间间歇的训练方法。

     肌肉围度.训练特点

     训练负荷:60-80%1RM,8-12次/组

     训练间歇:30s-90s

     因为这个重量比较安全,任何人都能做到。而且这种训练负荷可以充分刺激生长激素,不仅有很好的增长肌肉效果,同时也可以减脂和促进肌肉对脂肪的利用,对一般人来说是最为恰当的

     另外,身材好(肌肉围度大、配比好以及线条清晰)虽然是大家选择塑形锻炼的主要原因,不过肌肉围度在运动生理上,实际代表着无氧耐力较高

     研究发现:比起举重运动员,健美运动员在训练中表现出了较高的肌耐力和较低的疲劳率

     不过,跟很多反力主义者(就是号称什么大力士不如街边上民工那种)说的一样,块头大,和力量大真的不一定是最相关的

     因为和肌肉围度最相关的生长激素,对力量的提高并没有显著帮助

     在CCTV一次采访中国举重队视频里,所有170左右的队员都能抓框(只是传言啦,当然,他们身高有限,不可能去参加跳高和跳远类项目。不过举重队选材本身,也有跳高这一项是确实的)。

    

     这是因为,爆发力是追求单位时间内的最大功率。一般爆发力的训练通常会选择30%-60%1RM的重量,最快速度做1-6次,组间休息2-5min。下肢也有时采用纯自重训练,比如短跑什么的。

     爆发力.训练特点

     训练负荷:30-60%1RM,1-6次/组

     训练间歇:2-5min

     另外,像高翻、胸前推举等快速力量,对于增进爆发力是非常有效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举重队是中国爆发力最佳的队伍之一了

     爆发力训练,更容易受伤,对场地要求也大

     3/三大肌肉素质,缺一不可!

     大家其实可以从上面到的三类训练特点中看出,某种意义上,这三者是相互妨碍的……

     比如做爆发力和最大力量的神经协同速度就不同,一快(爆发力)一慢(最大力量),训练多了大重量,肯定会对爆发力有成绩上的妨碍。

     但是,这三种方法其实又是相辅相成的。比如ACSM就建议,爆发力训练者要做一部分85%-100%1RM的高负荷用来增加爆发力的力量组成部分(所以博尔特、科比什么的也是会做大重量深蹲的)。

    

     更强爆发力,也需要更高负荷做支撑

     我个人认为,这三个能力对于我们的健身训练就像木桶理论一样,它们任何一项的下限,决定着我们的综合下限

     比如即使你只想追求肌肉围度,爆发力和最大力量太弱,也会拖你身材围度的后腿。你想啊,要是你的最大卧推只有50kg,那任凭你怎么练,也不可能联储州长那样的大胸的。

    

     州长的大胸,可不是小重量塑形可以塑造的

     所以,虽然我们一开始说了,想要样样具得的完美身材,并不现实,但是在明确自己的主要目标后,通过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确实是让你更快实现目标的正确方式哦!

     比如当你在塑形过程中,遇到所谓的“平台期”,无论如何围度也不再增大,那可能是因为训练重量不够,这时候,多做最大力量的训练,是帮你度过平台的有效方式。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我们介绍了健身训练中的三大要素,平台期的专题也就算正式开始啦!

     下一次,我们可能会写健身的应用,也可能会写减脂的平台期引文。敬请期待咯~

    

     想加入硬派健身?回复 找伙伴 一起让健身变得更好!

    

    

     ①Kraemer WJ; Adams K; Cafarelli E; Dudley GA; Dooly C; Feigenbaum MS; Fleck SJ; Franklin B; Fry AC; Hoffman JR; Newton RU; Potteiger J; Stone MH; Ratamess NA; Triplett-McBride T;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2).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position stand. progression models in resistance training for healthy adults..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34(2), 364-380.

     ②Kanehisa, H., & Miyashita, M. (1983). Specificity of velocity in strength training..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 Occupational Physiology, 52(1), 104-106.

     ③Kraemer, W. J., Noble, B. J., Clark, M. J., & Culver, B. W. (1987). Physiologic responses to heavy-resistance exercise with very short rest perio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8, 247-252.

     ④West, D. W. D., & Phillips, S. M. (2012). Associations of exercise-induced hormone profiles and gains in strength and hypertrophy in a large cohort after weight training.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12(7), 2693-2702.

     ⑤Tricoli, V., Lamas, L., Carnevale, R., & Ugrinowitsch, C. (2005). Short-term effects on lower-body functional power development: weightlifting vs. vertical jump training programs..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19(2), 433-437.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硬派健身」之旅!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硬派健身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