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当真?
2016/6/13 ONE文艺生活

     是个人偏见也是生活经验

    

     此话当真?

     by 蒯仔

    

    


     01

     小学时期,抽屉里常年压一本金庸,到上初中,“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已经全看完了。

     闲来开始研究江湖人士说话,发现频率颇高的一句话是:“此话当真?”

     继而发现这是一句万能的废话。

     试想一下,语境可诘问可质问可反问,态度可以是又惊又喜,也可以是又疑又怒,作用可以欲拒还迎,也可以将他一军。

     听到这句话,不同主角接的戏也不同。

     韦小宝眼珠一转的时间胡话已经编好,缓兵之计就要使将出来;侠之大者郭靖百分百要对着鼓风机摆出大丈夫一言九鼎的pose;而令狐冲会心头一酸,青梅竹马烂漫时光划过眼前:“小师妹,我什么时候骗过你?”

     以说话之道的角度来看,有这样一句垫场子的话,也避免了“驷马难追”的尴尬,说话者可以借此空档再想一想,现在反悔还来得及。另一角度想,提问者也能趁着机会夯实承诺的基础,获得一个考虑过的答案。

     02

     作为一个内倾型人格,我尝试研究一些自信到一往无前的人,企图总结出一个可行性较高的模仿方案,中和掉、或者说稀释掉一些自身的“负能量”。

     最后得出结论,他们大多数时候没有“此话当真”这道坎。

     没有自我否定、提出疑问、试探答案这样颠来倒去的无聊步骤,果敢而干脆。

     如果他们是美少女战士,变身前一定没有花哨准备动作,撕开衣服就能发射冲击波。

     03

     可许多话的确当不得真。

     首当其冲是赞美的话,尤其是来自陌生人的。

     最近的一个观察是,很快(或者说已经),“有才华”这个评价和“美女”一样毫无门槛了。事实上,我认为很多人贸然提出“你很有才华”这句话本身就是无力欣赏才华的表现。

     大多数时候外貌并不是生产力,所以可以用见仁见智马虎过去,但才华还是有个最低标准的吧?才华应该是尼金斯基,是古尔德,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备注,我并不是反对赞美,实际上我很支持,不论虚伪还是真诚的。

     社会之所以要讨论文明与教养,就是因为马斯洛理论的上层需求里必须存在许多无效但有意义的沟通,而赞美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发生的意义在于让人心里一甜。

     现在讨论的关键在于,你会不会把那种甜味变成附着于身的脂肪。

     比如说身材好这个夸奖我是当仁不让,但别人夸我有才华?我从不当真,想这是小朋友不懂事。如果我当真了,实在是陷自己于尴尬。

     一视同仁,对陌生人的否定也不必太当真。

     意见或建议是否值得纳入参考范围,首先是基于提意见者对情况的了解程度,其次是其本身对问题相关专业度是否让建议带来帮助,最后还得考虑“老子是不是稀得接受”这一条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04

     有位相当貌美的小朋友,她18岁那年来参加我们大学社团组织的活动,坐在人堆里立刻吸引所有人目光,一位真正的美人。我当年是工作人员之一,被几个男生朋友拱去跟她搭讪,这样认识。

     当时她也小有名气,在bbs贴吧之类的已经有了非正式后援会。有个低她一年的师妹是她忠实粉丝,热切地追随她,赞美她,表达喜爱,加上有共同朋友,所以两人也成了朋友。

     然后该师妹就以“身边人”的身份成了她非正式后援会的“顾问”,经常参与粉丝们讨论,同时以真性情的谈吐也获得了很多小粉丝的喜爱。

     后来她俩不再来往,真性情师妹就反水跳警。在论坛里说自己上当,“我亲眼看到她脸忽胖忽瘦”、“她私生活很混乱”、“是个很会利用别人的女生”……因为她们的确曾经相熟,这种“证词”相当有力,很是得到了一些认同。

     当初的溢美之词一瞬间就倒戈,连“我喜欢过你”这种话也可以成为义愤填膺的受骗证据,当年的我确实看傻眼,然后得出“太不靠谱了”的结论。

     骗你什么了?是偏财还是骗色,又或是骗你几句夸奖?(还别说那些夸奖美貌小友完全担得起。)朋友并没有跟我说过这些事,造成的伤害不得可知。但那个真性情跟我大学一圈好友有交集,我以围观群众的身份知道的这事。

     这一度让我非常恶心。后来某次朋友聚会叫我,提到真性情小姑娘也在,我立刻表示我很反感这人,不去了。对了,那位真性情小姑娘就是“我抽烟喝酒化浓妆,但我知道谁是真的婊子”型的真性情,导致一段时间里我对这种真性情都反感起来。

     著名的赞美诋毁论让很多人得到安慰,接受这个逻辑等于是把评论当成了投票权。但在我看来,评论如果是投票,也是投给自己的。因为大多数评论左右不了被评论者,反而只代表了评论者的水平。

     所以经历上述事件的我,一点也不会对美貌小友产生“原来她是这样的人”的想法,反而对那名真性情师妹打上了“坏心眼撒逼”的戳。不过事后想,美貌小友会交这样的“朋友”,大概也是误中了几枚糖衣炮弹。

     05

     每每反问自己一句“此话当真?”对我来说是一种保护,保护自己不会因为过誉影响了判断。享受称赞带来的愉悦可以,别上瘾哦。

     实在是因为见过太多走着走着,当场就疯了的案例,所以时常提醒自己,不要疯,忍住。

     之前好为人师地玩了一次芬达,说的大概是“对我来说很重要的是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这样做决定时就不会被无关紧要的他人影响自己的判断。”

     这个“影响”,有时是赞美,有时是诋毁。

     06

     “不当真”是我喜欢的自省方式。同时我依旧渴望得到表扬,特别是那些来自前辈的认可,甚至他们给我的批评和建议都时时给我带来新的启发。

     还有,练习“不当真”的过程里我希望可以拥有区别“何时应该当真”的能力。

     才华、气质、情怀……这些词语哪怕被说到烂,都值得认真对待,值得踮起脚去好好看一看。

     包括认真,万事可戏谑,但一定保留认真的权利。

     是以为记。

     本文选自微信公众号:KKWeekly(KKWeekly)

     经作者授权发布

    

    万花筒里观自在

     微博:蒯仔很忙 微信:kkweekly长按二维码订阅KKWeekly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ONE文艺生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