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点,疼!
2016/4/6 护肤小知识

    

    5-Apr-2016语言暴力就可以不分轻重?他们就不疼了吗?最让我们悲哀的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次被讽刺,第一回遭鄙夷,第一次受打击,不是来自于我们的对手,而是来自于我们的亲人。在我看来,让孩子最疼的并不是挨打,而是父母的冷嘲热讽和漠不关心。

     01

     清明的时候,我和家人去扫墓,祭拜完之后,一大家子人就在原地边吃水果边聊天。

     正聊着,我发现我侄女莹莹没到,就顺口问了句:“今年莹莹怎么没来?”

     我表姐说:“她月考考的不好,我让她在家里看书。”

     我心里是说不出的滋味。

     莹莹今年17岁,是个乖巧且细腻的孩子。她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和我说过这样的话:“小姨,我活地好累。

     当时我是惊恐的。对!就是惊恐!我不知道孩子受过怎样的挫折,才会在10岁的年纪里就说出这样消极的话。

     “怎么了?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和小姨说说。”

     “不是,我不想回家,在家里真的好压抑。”四年级的孩子和我说生活压抑。

     “莹莹,是爸爸妈妈吵架,你不开心吗?”

     “不是,小姨,我成绩不好,妈妈经常骂我。我很难受。”

     我懂她的感受,大家都有孩童时代,但是对于一个三观未定的孩子,毕竟是要正能量的引导,所以我说“莹莹,妈妈骂你是因为爱你啊,她想让你更出色。”

     她听完我的话,眼泪汪汪的,不知道是联想到了什么。

     好久好久,她说:“小姨,妈妈说她怎么会生出我这样一个成绩这么差的小孩,我是不是特别给她丢脸?

     她低着头,我不敢看她是不是在抹眼泪。

     当时,她小小的头颅透露着说不出的沮丧,我想孩子是被伤到了。

     换位思考,父母能用言语刺伤孩子的心,也是仗着孩子爱父母啊。

     如果父母知道,他们的每一句讽刺与抱怨,孩子的每一滴眼泪,都是他们在消费孩子的爱,他们是否会三思再三思以后说出别样的话语?

     前不久看过一个视屏,让孩子和父母都给对方打分。

     在父母眼里孩子都不完美,采访的所有父母中,没有人给孩子打到10分。

     而孩子给父母打的全是10分,甚至有孩子说1万分。

    

    

    

    

    

    

    

     孩子对父母的爱都是“十分爱”。

     当然,父母爱孩子是肯定的。只是,父母对孩子的讽刺和抱怨来源于——孩子到达不了的,父母内心的期待。

     02

     前面一篇《我想告诉你我为什么爱钱》的日记中,我提到过我的好友小凡。

     小凡和我说她小时候最恨的就是大人总拿她的人品、她的性格、她的自由和她的成绩挂钩。

     我想这样的话语我们也是经常听到的。

     “某某人家的小孩成绩不好,别和他一起玩。”

     “谁谁谁家的小孩怎么老是考倒数,这么不要好。”

     “你考的这么差,今天在家做作业,不用出去玩了。”

     小凡初中升学考试的时候,成绩并不是很理想,她也自个儿难过了好久。

     那个暑假,父亲跟着团队出去考察,回来的时候给她带了好多特产和小玩意。

     她拿到琳琅满目的东西时,简直开心极了。

     这时母亲对父亲说:“她考得这么差,你给她买这么多东西干嘛?”

     小凡说,她当时的表情应该是凝固了,或许有略微的抽搐,因为强忍着泪水。

     她说她用最后的自尊说了一句:“我去上个厕所。”

     然后跑到楼上的洗手间,把水龙头开到最大,开始抹眼泪。

     小凡被母亲伤到了,本希望来自亲人的鼓励和理解,变成了讽刺和不满。母亲无心的话语甚至让她觉得,因为她没考好,所以不配得到他们的宠爱,不配拥有父亲带来的那些东西。

     她说她觉得两者并没有关联啊。

     什么时候分数和名次成了衡量父母对她的爱的标杆了?

    

     很多大人,都是如此。不关心孩子学校的的近况,不关心孩子的人际关系,不关心孩子的心情。

     一上来就问:今天考了几分啊?今天得了第几名啊?今天有没有被老师表扬啊?

     仿佛,孩子考了100分,得了第1名,被老师贴了大红花,这一天孩子就是开心的。

     当孩子唯唯诺诺地说:“妈妈,我没及格。”

     母亲就皱着眉头说:“不及格?怎么考得这么差?你在考什么啊?”

     家长的问句真的只是单纯的指责,并非真正想和孩子分析不及格的原因。

     当孩子沉默的时候,有些家长还不忘补一句:“真不知道你怎么在考的,下次考试认真点。”

     03

     在文章《中国式羞辱培养的“完美孩子”》中写道:“羞辱不会让孩子进步,只会让孩子压抑自己。有时候因为孩子压抑了自己,给了你一种孩子在进步的错觉,这是假象,因为压抑从来都不是一种幸福的状态。”

     孩子的三观本就未定。

     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个导师是父母。

     “你怎么这么差。”

     “我怎么生了你这样的孩子。”

     “你不行。”

     以上的言语直接导致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学会自我否定。

     父母责怪孩子的时候,可不可以先去了解他们做的不对不好的原因呢?可不可以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呢?

     如果有些父母长年已养成了讽刺的习惯,当快脱口而出的时候,可不可以忍一忍再忍一忍呢?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父母的一句讽刺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一辈子的影响,而非一个六月而已。

     黑格尔:一个年轻死囚押赴刑场,围观有个老太太突然冒出一句:“他那金色头发多迷人!”年轻人听后,深鞠一躬含泪说:“周围若多一些像您这样的人,我也许不会有今天。”

     假如一个人老是生活在指责、鄙夷、讽刺当中,往往会自甘平庸,自甘堕落,心态变差。一句饱含暖意的关怀,则可能引导孩子走向人生正途。

    

     作为父母的你,是指航灯是风帆,不是狂风也非暗礁。

     作为父母的你,不是在孩子摔倒的时候踢他一脚的那个人,而是那个和他说“宝贝,试着自己站起来”的人。

     作为父母的你,为什么要冷嘲热讽自己的孩子呢?嘴上的暴力,心上的伤啊!

     孩子的天性就是不羁的,当孩子不乖的时候,大人们可以批评、可以罚站,可以说理。可是“骂”其实是下下策的,骂的尺度没把握好,很容易上升到对孩子人格的侮辱。“孩子的人格就是孩子自身的动力系统(信念、价值观)”,孩子经常受到侮辱和讽刺,其实就是在直接摧毁孩子的动力系统,孩子的心理也被无形地摧毁。

     多年以后,孩子长大了,有些家长抱怨:怎么养了这么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到底是父母讽刺了时光让孩子走样,还是时光讽刺了父母的畸形教育?

     大社会中,我们很多父母的现状是什么?

     他们不去分析孩子为什么做错,不去引导孩子应该怎么做,也不去鼓励孩子勇敢纠正错误。

     而是用语言一句又一句地打压孩子,孩子哭了,他们却笑了。

     他们以为是教育的胜利,终于把孩子骂醒了。

     其实,孩子那无望的眼泪中叫嚣的是无助的呐喊。

     语言暴力是精神上的摧残啊!

     他们根本没听到孩子在说:“爸爸妈妈,轻点,其实我很疼。”

     愿岁月温柔以待,给他们多一点成长的时间。

     孩子,你慢慢来。

     苏小

     操

     看完不点赞,简直耍流氓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护肤小知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