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 |在纠结迷茫中野蛮生长
2015/6/24 汇医在线

     近日中国医院管理周的活动在京举行,一千多名参会者中主要是公立医院管理层和医疗管理机构人员,还有卫计委领导和众多知名三甲医院院长轮番演讲讨论,算是能代表中国公立医院主流思想的一次大会。不知是出于医院需求还是追赶时尚,会议主题居然是“互联网风口”。不过看日程还是谈医改和医院管理居多,看会场还是药企和医疗器械公司捧场,基本就是现实医院生态的翻版。

    

     会议中有幸能听到中山医院樊嘉院长的医院管理分享和卫计委体制改革司梁万年司长关于公立医院改革政策的原版解读,收获极其丰富。梁司长40分钟脱稿演讲,一字一句掷地有声,政府的顶层设计确实经过全盘推演并充分考虑相关方利益,就只差落实了。梁司长强调的重点就是政府强力要求医院斩断卖药的利益链条,通过降低药价来补偿医疗服务的涨价,所谓腾笼换鸟。药企同行千万不可以有侥幸心理,该来的总是要来的,而且不会太远。

     在会场医院和医生对移动医疗的态度备受关注,尤其是在主桌跟几位院长晚餐。跟沸腾的移动医疗创业热相比,公立医院态度还是比较矜持。院长和主任们多少都知道一些移动医疗项目,明显有些项目也找他们谈过合作。但是对移动医疗的印象还停留在网上挂号付款或网络问诊,,对后者更是视为智能手机游戏而已。在主持一场移动医疗的讨论会中,问题聚焦于移动医疗对医院的影响,嘉宾的观点很快达成一致:移动是一种工具,移动医疗是现有体制的补充,在医疗便利性和效率上有一些价值,医生的地位不可动摇,医院仍然是诊疗主体。

     如果移动医疗的价值不过是给体制打酱油,那几十万创业大军和几百亿真金白银投入岂不是人傻钱多?看到来自腾讯的嘉宾也频频认同,谦虚地说腾讯反对颠覆医疗并只能为医疗体系修路。我就问他腾讯几亿美金投移动医疗如何能有回报?修路是不是为了以后能长期收过路费?嘉宾没有直接回答,我在医院的主场也不能喧宾夺主,但是做移动医疗的人必须想清楚这三个问题。

     首先,是做现体制的补充者还是颠覆者?不触及现有利益分配格局对现体制的核心规则影响不大的可视为补充者,诸如预约、挂号、转诊,远程会诊和医院品牌推广的各种平台都是。对利益分配格局或核心规则影响较大的可视为颠覆者,诸如医院去中心化、患者的反向重构都是。纠缠在颠覆等于全部医院关门和全部医生下岗是没道理的,断言互联网就是个工具,跟汽车、电话一样颠覆不了生活也是错误的。人的生老病死或者情感确实没法颠覆,但人的生活方式恰恰被汽车、电话重新塑造,更何况威力巨大的移动互联网。如果是在不喜欢颠覆这个词,我们也可以说重构。看看会场中低头看手机的人就知道微信对他们的生活有多大重构。从重构和补充角度都可以做产品,二者起步难度和未来格局是大不相同的。

     其次,移动医疗谁来付费?从官员的眼乱中看得出医保体系的变动必然非常小心,何况这两年的重点在改变对公立医院的后附制度。在公立医院独大的前提下,商保大规模介入只是梦想。没有医保和商保的支付,大多数移动医疗项目带来的社会效率提高将无人买单。作为现在的支付者,风投的耐心是否能坚持到真正支付者确定的一天?

     最后,移动如何做好医疗服务?大家都认同互联网+医疗是低频和服务驱动,但在公立医院坚壁清野下,优质医生资源极为稀缺。即使许以高额报酬,愿意花时间在为移动医疗提供服务的医生很少,愿意免费接受服务的大中型医院就更少。没有医生和医院资源如何提供医疗服务,人工智能神马还都是浮云。移动医疗可真不是APP加廉价客服加医药代表兼职地推,很多产品创立不久自吹有X万个医生入驻,难怪要被院长们看不起。医生的日常工作已经超负荷,怎样让他们下班后还有兴趣在手机上读文献、发病例和看病人。不仅需要从技术角度,还需要从专业、从人性角度来打开。

     移动医疗是一个奇怪的世界:创业者和投资人沸腾入火,政府、医院和医生冷若冰霜。本来两个环境的对话融合是最理想的结局,可惜现在的移动医疗创业渐入魔道,烧钱买客户,迷信病毒营销,照搬纯互联网企业来做产品运营。如果有人愿意下本去证明自家产品的临床获益来争取医生,证实自己如何能节约医保费用来争取医院和政府,之前的三个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来源:健康点

     (注:转载时请保留此部分内容转载协议)

     汇医在线 hospmall.com

     汇医在线致力于医疗天猫,B2C视频问诊模式,做最好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汇医在线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