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广东瘤”——芯片能预警,疫苗正研发
2015/7/16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广东瘤”,其实就是鼻咽癌。鼻咽癌名列我国十大恶性肿瘤,高发区为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海南等省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区。“早期鼻咽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约为九成,到了晚期则降为50%。”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大附属肿瘤医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益新表示,医院接诊的鼻咽癌患者中,晚期患者占了三分之二,在鼻咽癌高发区推动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十分有必要。

    

     预警芯片投入临床

     2015年2月27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宣布,由曾益新科研团队开发的鼻咽癌风险预警芯片,已正式投入临床试用。

     从前做鼻咽部活检都需要夹取一小块组织,这并不好受。而自从预警芯片投入临床使用后,鼻咽癌风险预警检测变得不复杂,大多只要2毫升唾液,历经实验室4道流程:提取DNA、检测DNA质量、配制试剂及上机检测、数据分析及分值综合评估,风险评分就出炉。对低危、中危、高危人群及患者的不同情况,医生会给出具体解读和建议。

     鼻咽癌的发病包括遗传、环境和EB病毒感染等因素。投入临床试用的鼻咽癌风险预警芯片,可鉴别受检者是否携带有11个鼻咽癌易感基因位点以及危险程度,并通过采集外周血,获得EB病毒分型检测结果,经整合受检者家族史、生活方式等因素,最终得出受检者鼻咽癌发病风险的综合评估结果。

     可是用唾液真的可以检测出来吗?“我们比较了血液和唾液的检测结果,两者相差不多。但是用唾液检测,无创伤又方便。”曾益新介绍道。

     该检测主要面向鼻咽癌高发地区的居民,尤其是存在鼻咽癌家族史、EB病毒抗体阳性、长期吸烟或者被动吸烟及酗酒、长期进食腌制食物,接触有害气体、液体和粉尘等五类高危人群。

     “我们将针对高中低危人群,提供不同的鼻咽癌防治指南。”课题组成员、研究员贾卫华表示,例如高危人群需要每半年进行EB病毒抗体检测、鼻咽纤维镜检查和头颈部磁共振检查等,低危人群可每三年进行一次。

     “如今人们宁可花几百元请人吃饭,却不舍得花同样的钱来检测自己得癌症的风险。”曾益新表示,在癌症防治上,要更加重视预防和早期发现,希望通过实施该项目来推广癌症“早防早治”观念,促使人们重视在疾病预防上的投资。

     如何预防鼻咽癌?▲1.适量参加体育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戒烟限酒,均衡饮食,要多吃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维生素的食物;少吃或不吃腌制食品(如咸菜、咸鱼、腌肉等)、烧烤食品、腊味等含有亚硝胺的食物;

     ▲2.按时体检,定期检测EB病毒抗体水平,发现回缩性血涕、鼻塞、耳鸣、听力减退、头痛、淋巴结肿大等鼻咽癌早期症状须及时咨询专业医师,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鼻咽纤维镜、核磁共振、鼻咽活体组织等检查。

     ▲3.长期进行跟踪随访服务,以对受检者进行鼻咽癌发病风险的长期监测,此过程确保受检者隐私和数据的绝对安全。

     谁是鼻咽癌高危人群?◎ 高发区居民尤其是有鼻咽癌家族史者。

     ◎ EB病毒抗体呈阳性者。

     ◎ 长期吸烟、被动吸烟及酗酒者。

     ◎ 长期进食腌制食品者。

     ◎ 长期接触有害气体、液体、粉尘者。

     疫苗研发进行时

     如果说风险预警芯片是在人群中寻找高危人群,提出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那么阻断鼻咽癌的发生,就是一条更艰难的阻击路线。

     1964年EB病毒被发现,随后科学家发现EB病毒感染与鼻咽癌息息相关,而EB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奇怪的是,全球95%以上的成人都感染了EB病毒,它会潜伏在人体的B淋巴细胞中。

     中大肿瘤防治中心的研究人员在种类繁多的EB病毒中,发现两广地区常见的EB病毒特殊亚型更容易导致鼻咽癌。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全国死因调查发现,广东四会和中山的鼻咽癌死亡率很高。以四会为例,鼻咽癌发病率达十万分之三十,几乎是全球最高的地区。

     在中大肿瘤防治中心,曾木圣领衔的课题组一直在研究:如何阻断E B病毒的感染?其中,E B病毒如何启动癌变过程,把一个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一直是谜团。

     人体细胞有自我防卫能力,当病毒入侵,细胞会把病毒赶出去。“EB病毒在进化中也变聪明,会克服各种排斥,不被细胞发现,进而跟细胞和平共处。”这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的就是细胞的抗病毒机制,以及EB病毒如何逃离细胞排斥。

     曾木圣把病毒进入细胞比喻成它住进了一个“房子”,正常的细胞有生命周期,会衰老和死亡,但病毒不想挪窝,希望这个细胞长生不老,“房子”不会倒掉,就会用很多调控手段来改造这个“房子”,也就是把一个正常的细胞改造成一个肿瘤细胞。

     曾木圣琢磨的是,怎么把病毒从这个“房子”里赶走。

     例如,把“房梁”拆掉,“房子”就没办法永远住下去。再如,假设“房子”里只能住3个病毒,让病毒变成1000个,把“房子”挤破,让病毒到“房子”外面,医生就能用不同的药物杀死它。

     一个更重要的“杀手锏”,是研究EB病毒如何住进“房子”里。

     尽管EB病毒被发现了半世纪,但它如何感染上皮细胞,至今仍不清楚。要研究如何把一个正常细胞变成病毒易感染的细胞,得先建立一个癌前状态的模型,单建立和优化这个模型,课题组从2003年到2010年就花了整整7年。直到有天晚上,实验室里一名学生不小心看错小数点,把数倍的细胞数量加进实验器皿。结果,第二、三天细胞发生变化,多出的细胞成了团,然后发现EB病毒居然特别容易感染这一团一团的细胞,终于建立了病毒易感的癌前状态模型。

     通过这个模型,这两年他们发现了几个与感染有关的受体或关键调控分子。今年年初,他们发现可介导EB病毒感染鼻咽上皮细胞的关键因子———N RP1。

     过去治疗鼻咽癌要么放疗要么化疗,没什么特异性,上述发现为研发EB病毒疫苗提供了新思路。“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研发以N R P1为靶点的抗EB病毒感染的小分子抑制剂和抗体,为实现更优化的个体化防治打下基础。”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研制鼻咽癌疫苗或许不是梦。

     曾益新率领研究团队启动了鼻咽癌疫苗研究,意味着这场鼻咽癌阻击战进入新阶段。

     中大肿瘤防治中心已构建一个综合学术组,今年秋季,曾木圣将协调建立鼻咽癌疫苗全国专家协作组,届时将由曾益新院士领衔协作组展开疫苗研究。现在已经有广东、福建、湖南、香港等与疫苗研发相关的多个领域科学家初步组建了团队。能安心研究、不计成本和要求,是进入团队的基本门槛,因为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全凭兴趣和能力。

     曾益新院士介绍,该课题组即将在国际上发表新的重要研究进展———他们发现了EB病毒的高危亚型和低危亚型,这为研发鼻咽癌疫苗提供了基础。曾益新课题组助理研究员徐淼解释,这就类似H PV高危亚型的发现一样,H PV高危亚型的发现,是宫颈癌筛查以及宫颈癌疫苗研制的基础。谈到疫苗何时能进入临床,曾木圣认为:“最起码需要8到10年”。

     这将是一场漫长的战争。

     但是我们满怀希望。

    

     来源: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

     主编微信:healthedit,欢迎志同道合的公卫人与有意合作的伙伴添加交流!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