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来袭,专家为你支招做好预防!
2015/8/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去年感染登革热,今年仍可再感染!

     今年以来,由于东南亚等登革热高发地区疫情严重,且近期雨水较多,有利于白纹伊蚊孳生,导致广东输入病例数明显高于往年同期水平,同时广州、佛山已于前期发生本地病例,今年本地病例发生时间较去年发生时间提前了两个多月。广东已进入登革热传播高风险季节,疫情防控形势紧迫。

     专家指出,去年得过登革热,今年仍可能感染。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是传播登革热的“罪魁祸首”,在我省分布广泛,喜在居民家中花瓶、小鱼缸、托盘中的清水繁殖。积极防蚊灭蚊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因此,要开展防蚊灭蚊的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的防控措施,充分发动群众翻盆倒罐,填平洼地,疏通沟渠,清除各类积水和卫生死角,做到区不漏街、街不漏社区(村)、社区(村)不漏户,确保不留防控死角和盲区;对垃圾堆放(转运)点、建筑工地、园林绿地、花卉苗圃、空置房屋、废弃旧厂房、废品收购站等重点防控场所,要落实专门的防蚊灭蚊措施。同时,要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外出,比如傍晚在树荫、草丛等户外阴暗处逗留,防止蚊子叮咬。如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时请立即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患登革热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登革热是一种流感样疾病,能够感染所有年龄阶段的人群。它是一种通过受到感染的雌性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感染。登革热临床表现主要以出血倾向和皮疹为其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全身疼痛、发热、乏力等症状。登革热病毒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后会损伤血管,导致血液指标下降,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红细胞数量下降或贫血,进而破坏人体免疫力,使病人出现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症状。具体来说,被有传染性的白纹伊蚊叮咬后3~14天(平均4~7天)会出现以下症状:

     一般起病急,患者出现高热(39℃以上),极度乏力,还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发病早期出现“三红征”,即面部、颈部、胸部皮肤潮红;

     发热时伴有较剧烈的“三痛”,即头痛、眼眶痛、骨关节肌肉痛;

     病程5~7天会出现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一般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可有皮肤黏膜出血等。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医。

     登革热有分型重复感染或可出现重症!

     登革热病毒有四种不同的血清型,既DEN1、DEN2、DEN3和DEN4。若患者感染过其中一种类型后,只对本型有免疫力,但可再感染另一型病毒。幸运的是,广东的本地病例绝大多数是1型,得过的人绝大多数有抗体,可维持若干年,但去年也出现过2、3型的患者。如果去年感染了登革热的一种血清型,今年可以再感染另一种血清型的登革热,也就是说,去年感染了,今年还可以再感染。如果再感染,出现重症登革热的风险要比首次感染的患者高6倍,这就是病毒的免疫增强现象。

     重症登革热是一种可能致命的并发症,是有可能因血浆渗漏、积液、呼吸窘迫、严重出血或器官损伤导致死亡的并发症。最初症状出现3~7天后会在体温38°C下降的同时出现一些预警迹象,包括:严重腹痛、持续呕吐、呼吸急促、牙龈出血、全身乏力、烦躁不安、呕吐物带血。随后24~48小时为治疗关键阶段,患者可能死亡,但通过有经验的医生和护士进行早期临床诊断和谨慎的临床管理往往能够挽救生命。

     目前,尚没有预防登革热的疫苗。所以,大家绝不能掉以轻心,一旦出现发热、皮疹和骨关节疼等症状,就要及时就诊。

    

     为何要反问灭蚊清积水?

     登革热主要是通过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所以降低蚊媒密度很重要。大家都知道要重视灭成蚊,但其实“清积水”更重要。因为传播登革热的白纹伊蚊会将虫卵产在水中,若家中有积水,就会成为蚊虫的孳生地,只需15天,虫卵便会发育成新一批的成蚊。值得注意的是,虫卵也可携带登革热病毒,也就是说,若雌性的白纹伊蚊叮咬了登革热患者的血液后,会在繁殖时将病毒传给下一代,使新生代蚊子同样携带登革热病毒。以下介绍六招防蚊灭蚊方法:

     招数一:清除积水。传播登革热的白纹伊蚊最喜欢将卵产在干净的小水体内,经过约15天,便可发育成成蚊飞离水体。因此,定时清理家居内外各种小积水,如每日清洗花盆底托、定时为水养植物换水洗根、倒置各类闲置容器等,以杜绝蚊虫的孳生,是防控登革热的根本之道。

     招数二:安装纱门(窗)。在家中安装纱门(窗),是最简单便宜的物理防护方法。

     招数三:挂蚊帐。睡觉时使用蚊帐,是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此外,由于白纹伊蚊在白天和黄昏吸人和动物的血液,所以午睡时也要注意使用蚊帐。

     招数四:户外穿浅色长袖衣裤。外出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面,防止蚊虫叮咬。

     招数五:使用驱蚊剂。在户外活动时,要注意在皮肤裸露部位涂抹含有效驱蚊成分的驱蚊剂。涂抹时要注意:不可接触伤口,不可接触眼和嘴,在耳部也要少用。不要让宝宝自己涂,应喷在大人手上后再涂抹到宝宝身上,但不要涂在儿童手部,防止经手入口。如果皮肤过敏则应立即停止使用。

     招数六:点蚊香。购买蚊香要通过正规的渠道,并认准产品外包装有农药登记证号或农药临时登记证号的产品。使用蚊香时要保持室内适度通风。需要提醒的是,婴幼儿、孕妇、体弱和过敏体质的人,尽量避免使用蚊香。(本报记者赵莹 综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来稿)

     来源:广东卫生信息

     主编微信:healthedit,欢迎志同道合的公卫人与有意合作的伙伴添加交流!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