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两孩政策?跟公共卫生关系大着呢!
2015/10/31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是中央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供给,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更好地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上世纪70年代,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我国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进入新世纪,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重大转折性变化。人口总量增长势头明显减弱,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家庭养老抚幼功能弱化,少生优生成为社会生育观念的主流。顺应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征,中央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

     要修订完善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做好政策衔接,引导群众负责任、有计划地按政策生育,维护良好的生育秩序。要增加服务能力供给,大力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要加大对存在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帮扶力度,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要深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稳定网络队伍。要加强出生人口监测预警,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这项关乎中国当下和未来发展的政策,能否收到应有效果,关键在于社会体制的进一步健全,特别是其公共服务水平能否相应得到提升。

     “全面二孩”政策之所以重要,是由于从计划生育开始实施到现在的35年里,我国人口呈现出老龄化、少子化的趋势。根据最新一次(2010年)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中国生育率已经降到了1.18的低水平,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和东亚邻国,人口增长率低,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而老龄化问题突出的社会,势必会加重年轻人的税务负担,这将降低年轻人创新、创业的欲望,社会财富的增长速度受限。在此基础上,政府又只能通过提高税率来应对这一困境,陷入恶性循环,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

     由此可见,如果中国要实现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目标,“全面二孩”政策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养老、医保等政策;提高生育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分布,避免出现如地产商所说“学区房地位更加不可动摇”的结果。此外,社会抚养费,食品安全监管,婴幼儿食品、用品的国家、地方标准等方面的工作也要引起更广泛的重视……

     如果社会体制特别是其公共服务水平能够保障“全面二孩”政策达到效果,有专家测算,未来每年平均新增的小孩规模将超过200万,其直接消费和由此产生的家庭间接消费将可能让中国GDP额外增长0.5%左右。而更重要的是,如果该政策达到预期效果,那么我们可以对几十年后中国的市场规模和人才规模充满期待

     人口老龄化危机

     从人口结构上看,现在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在不断上升,从2010年13.3%提高到2014年的15.5%。目前,中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人生活旅居问题也在不断凸显出来。

     据联合国统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人口超过60岁,而这个数字将超过美国人口总数。

     全面放开二孩:“生得了”如何还能“养得起”?

     家庭因素归各家内部讨论,社会因素则要靠公共政策做调整,对相关公共资源做有针对性的配置,同时也引导市场力量去决定相关市场资源的配置。

     从家庭外部的社会环境来看,国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改善民生努力的多年积累,不能被完全忽视。随着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稳步提高,政府负责的起“兜底”作用的社会保障网在“十二五”期间已初步编织起来,而医改、教育改革、社会保障改革等重大改革都不是徘徊在门口,而是已推进到攻坚阶段。这些,都让“养不起”实质上是相对的。

     如何打消符合政策家庭“养不起”的顾虑?公共配套服务应跟上

     针对“养不起”担忧中的合理成分,对很多公共政策也要作出新的安排。至少包括——

     新政落地后“二孩”生育高峰,甭管有多高,毕竟会出现。这势必对现有的妇幼卫生资源,对若干年后的基础教育资源、高等教育资源,带来增量式的新压力。从“十三五”到“十四五”期间,各级政府在安排公共财政支出时,必须考虑这个增量。而与此同时,老龄化人群还在继续扩张,对这个人群的公共资源投入也得继续增加。换句话说,有限的社会公共资源,将进一步向“两头儿”——娃娃们和爷爷奶奶们倾斜。

     “倾斜”的方式,既包括发展动作——比如从普及9年义务教育前进到普及12年义务教育,加大基础教育的社会投入,从而降低家庭投入压力;也包括改革动作——比如深化医改以提高对老人孩子的医疗服务水平、报销水平,比如深化社会保障领域改革以提供更多的社会化育儿机构、养老机构等。

     “养不起”的压力,正是深化改革的动力。要“养得起”,绝不是国家包办。五中全会强调“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放在“二孩”一事上来看,涵义就是:由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来提供“养二孩”的社会医疗教育保障基础,由更体现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提供“二孩”成长的未来通道,由每一个家庭获得的更稳定就业、更多收入来增加“养二孩”的家庭内部底气。

     此次全面放开二孩应该会对中国生育率有所改善。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表示,要加强生殖健康、妇幼保健和幼儿园、托儿所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好满足人们的需求。进一步简政、便民、利民,把服务工作做好。

     2017年出现生育高峰

     人口学专家、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黄文政告诉澎湃新闻,“全面二孩”实施后可能在2017年出现生育高峰。他预测,“全面二孩”每年带来的新增人口在300万-800万之间,估计中值为500万。他的预测是基于人口普查和近年国家统计局数据,使用人口预测模型得出的。

     但黄文政也从其他角度粗略地解释了他的估算。他提到,在1.5亿生育了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孩子在0—15岁的家庭大约有7000万—8000万,这部分家庭应该是符合生育二孩政策并且年龄合适的生育主体。这其中,再除去符合“单独二孩”和农村“一孩半”政策的独生子女家庭,最后可能有6000万左右可能受益于“全面二孩”政策。

     按照“单独二孩”第一年的申请比例和最终实际出生人口来判断,“全面二孩”后新增年出生人口在300万-800万之间,中值为500万。加上目前每年1700万左右的出生人口,2017年出生的总人口在2000万—2500万之间,中间值为2100万。

     产前检测助力优生

     此次二孩政策全面放开,优生依旧会是社会生育观念的主流。如何优生,这里孕妇的产前检测就扮演重要的角色。

     2010年以来,我国妇幼保健所诊疗人次加速上涨,增速由7.6%增长至14.7%,在新增人口明显明显增长的背景下,诊疗人次的增加,显示出家庭对孕妇、婴儿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同时由于社会压力大、晚育比例升高,不育不孕的夫妇数量在增加,为帮助妇女怀孕,辅助生殖需求量在增加。

     在临床上,很多再生育家庭,都认为生二胎要比生头胎容易,所以忽视了孕产检查、优生评估。事实上,一般孕育二胎的女性要比一胎的年龄大,有的甚至是高危孕产妇,因此,在产检时,有些指标更应多留意。一般医学上把35岁及以上的称为高龄孕产妇,应更重视产检。

     其一,糖尿病筛查。

     父母或直系亲属有糖尿病、孕前体重过重、多囊卵巢综合征、一胎有妊娠糖尿病等情况,二胎首次产检就应进行糖尿病筛查。没有高危因素也应在孕24周左右进行血糖筛查试验。

     其二,监测血压。

     高龄孕妇容易出现妊娠期高血压,最好家中常备血压计,每天同一时段监测一次,如果出现头痛、腿肿、血压升高等情况,尽快去医院。

     其三,超声检查。

     二胎孕妇在怀孕期间至少要做2~3次B超检查,不仅可了解胎儿的发育状况,确定能否自然分娩,还可排除严重畸形,例如心脏、脑结构畸形等。

     其四,胎心监护。

     在怀孕的最后1个月,二胎孕妇要特别注意胎动情况,有条件者应每周做1次胎心监护,以了解胎儿的情况。

     目前我国的孕前体检开展得并不好。但值得提醒的是,二胎孕妇最好做孕前体检。除一般的生殖系统检查、优生四项及遗传性疾病检查外,要二胎的女性还应多做一些检查,并咨询医生是否适合怀孕。

     首先,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内皮损害程度逐渐加重,经产妇重度子痫前期、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膜早破和产后出血等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初产妇,可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增加。所以,在怀二胎前,应注意监测血压、血糖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早治疗,待病情平稳后再怀孕。

     其次,多数经产妇有人工流产、引产、上取环史,容易引发子宫内膜炎,进而导致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等问题。

     因此,在怀二胎前,还应做相应的妇科检查及B超,排除盆腔炎等疾病。

     人口是一个重要按钮——与消费、就业、养老休憩相关。“十三五”对于中国未来发展而言,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中国能否战胜老龄化、续写辉煌,有赖于社会体制不断健全基础上的二孩宝宝们。

     来源:健康中国,央视新闻,生物探索,都市时报

     主编微信:healthedit,欢迎志同道合的公卫人与有意合作的伙伴添加交流!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