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他们,历届中华医学会会长的公共卫生专家
2016/1/11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中华医学会于1915年于上海成立,至2010年为止,已经经历了24届。其间,中华医学会大部分会长都担任卫生部部长,其中有一些对于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有杰出的贡献的,下文整理并简短介绍他们的生平,让我们铭记住他们。
第一届和第二届会长:伍连德
1899年他从槟榔屿赴英国学医,专业研究传染病和细菌学。1903年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回马来亚开诊所。1907年,清朝政府聘请他为北洋陆军医学堂副监督。1910年到哈尔滨对抗导致6万人死亡的中国东北大鼠疫,在三个月内控制住了病情。1912年受中华民国聘请为大总统侍从医官。1913年和1919年他又两次在东北抵抗鼠疫和霍乱的爆发。先后获得上海圣约翰大学、香港大学和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他与颜福庆等于1915年2月在上海发起建立中华医学会,并创刊《中华医学杂志》。他倡议建设中国自己的医院北京中央医院,除财政部拨款外,大部经费由募集得来。院址位于阜成市场(位于白塔寺东侧),1918年1月27日开院,伍连德任第一任院长。该院院址现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分院。从1926年9月9日开始,任滨江医学专科学校校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辞职赴北京任全国海港检疫总监。1937年日本攻占上海后赴香港,1946年回到马来亚,在那里创办了吉隆坡医学研究中心。1960年1月21日逝世于马来亚。

第三届会长:俞凤宾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与其弟俞颂华带领护理人员,组成救护队到南京浦口等战地为革命军救护伤员。
1912年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专修热带病学及公共卫生学,获公共卫生学博士学位。
民国4年(1915年)回国,在上海开业行医。兼任南洋大学校医、圣约翰大学医学部教授、卫生部中央卫生委员会委员。
俞氏早年加入中国博医会,1914年3月,伍连德、颜福庆博士及俞凤宾等十余人在上海集会,商议发起组织医学会,1915年2月5日,伍连德、颜福庆、俞凤宾、刁信德等21位医师在上海宣告我国医学界第一个学术团体——中华医学会成立,并选举颜福庆为首届会长,伍连德为书记。为中华医学会和全国医师联合会创建者之一,并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第三届会长。

第四届会长:刁信德
刁信德于宣统三年留学美国,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卫生学博士和热带病学博士学位。民国4年(1915年)回国,历任上海同仁医院内科主任,上海红十字会医院院长,圣约翰大学医学部教授、教务长、院长,同仁、宏仁医院主席董事等职。同时在上海开业行医。刁氏学识渊博,医术高明,在圣约翰大学医学部执教30余年,沪上不少名医皆出其门下。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曾参与创建中华医学会,被推选为第四届会长。还先后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会长,上海圣约翰大学同学会、中华健康协会和中华麻风救济会会长。

第六届会长:刘瑞恒
刘瑞恒于1909年获哈佛大学理学士学位后,专攻医学6年,1915年获哈佛大学医学博士;1915年返国任上海哈佛医学校教授;1918年被北平协和医学院聘为外科教授;1920 ~ 1921年赴美进修,专攻癌症外科。回国后,他任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任华人院长和中华医学会会长。1924年,通州某乡村新生儿频繁死亡,时任协和医院院长的刘瑞恒派人调查,发现原因仅是产后破伤风所致,他对医院人员进行了简单的卫生教育培训,便解决了这一难题。该事件深深触动了他。刘瑞恒认为,医学应该为更广大的民众服务,因此他决定放弃自己的外科本行,转而从事公共卫生事业。次年,他与协和公共卫生教授美国人兰安生(J.B.Grant)一道在北京建立了第一卫生事务所,开创了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先河。刘瑞恒对协和医院学生影响最深的是鼓励他们学成后为祖国服务,而不是趋向于私人开业。因此,那个时期由协和医院出身而专心医学研究或服务医疗卫生机关者很多。
1928年10月,国民政府卫生部(后改卫生署)于南京成立。中国政府的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便以此为开端,刘瑞恒历任卫生部(署)次长、部长、署长,兼禁烟委员会委员长,兴建中央医院兼任院长,负责与国际联盟技术合作设立中央卫生设施实验处,一身兼卫生行政、技术及医疗三个最高机构之首长。1932年,他奉命成立军医总监部,并担任总监,兼陆军军医学校校长。由于医疗卫生工作大规模开展,需要专门人才,刘瑞恒认为推进和提高医学教育是公共卫生建设的根本,建议并成立了国立牙医专科学校、中央护士学校、中央助产学校、中央大学医学院及卫生教育系、中央卫生人员训练所等。

第十二和第十三届会长:金宝善
1911年在日本千叶医科专科学校与东京帝国大学攻读内科并研究传染病与生物制品,后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修,干1927年获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国民政府中央防疫处处长、卫生部保健司司长、中央卫生实验处处长兼军医监理委员会委员、卫生署署长、卫生部部长等。他参与制定我国医疗卫生方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1930年主持制定了“全国海港检疫条例”,参与收回海港检疫权,建立自己的检疫机构。1934年---1941年连任两届中华医学会会长。他曾多次代表中国出席世界卫生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发起人之一。1940年4月至1947年4月任行政院卫生署署长。1948年应聘任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儿童急救基金会医务总顾问。新中国建立后回国,任卫生部技术室主任、参事室主任。1954年任北京医学院卫生系主任兼保健组织学教研室主任、一级教授,兼任中国红十字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卫生杂志》主编,并主持筹建中华医学会卫生学会,任主任委员,同时还任中国科普协会委员等职。
应中国医学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的要求,参加世界各国卫生情报资料的编写工作,从1963年---1965年编译了200余万字的《世界卫生年鉴》。1972年后著有《查阅医学外文期刊的经验简介》、《中华民国卫生史料》、《中国近代卫生事业》、《中华民国医药卫生史料》,主编了《英汉预防医学名词词汇》等。

第十五届会长:朱章赓和姚克方
朱章赓,1900年生,浙江省义乌陇头朱山头下人。又名季青。早年就读上海南洋中学,积极参加学生会活动和五四运动。1920年秋,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29年毕业后,在上海、南京卫生部门工作。1932年,至美国耶鲁大学进修,得公共卫生博士学位,获国际奖学金,考察欧洲各国包括苏联的公共卫生。1934年5月回国,任南京中央卫生设施实验处卫生教育系主任,兼中央大学卫生教育科主任。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贵阳卫生人员训练所所长,卫生署中央卫生实验院院长。1947年4月,到美国纽约,任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过渡委员会卫生组副主任。后任国民政府卫生部次长、代理部长,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理事、第十五届理事长。1949年9月辞职。1950年5月,应聘至瑞士担任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卫生行政组主任,与我国驻瑞士使馆建立联系,为扩大我国政治影响、争取爱国力量做了大量工作。1963年10月回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北京医学院副院长,后一度任职卫生部外事局。1975年,当选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副会长,是第四、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姚克方,1919年入长沙湘雅医学院学习。1924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现中南大学),以论文《血吸虫病临床观察》出色被吸收为世界寄生虫学会会员。1925年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寄生虫学科4年。1929年和美籍教授富士德共同编著出版《华林睾吸血虫病》一书,为中国最早对血吸虫自然形态、生活史与流行病学全面研究的专著。1931年主办南京临时灾民医院。1924~1937年,先后在《中华医学》与德国寄生虫病杂志、美国细菌学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在国内外医学界产生较大影响。
1934年8月,由教会资助赴美国北卡罗利纳州窦克大学医学院任研究员。1944年8月,赴美国考察卫生一年,并成为美国公共卫生学会会员。1950年调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副部长,兼汉口协和医院院长、汉口博医技术专门学校校长。博医技专原为教会小型技术学校,在其领导下,与中南卫生人员培训班合并,成为一所500余人的卫生技术学校(后改为中南卫生干部进修学校)。至1955年,共开办18个卫生技术专业及专业文化补习班,为中南地区培养大批医疗技术人员和卫生管理干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两次率中南地区医疗手术队赴朝鲜,为志愿军伤病员服务。

第十六和第十七和第十八届会长:傅链暲
傅连暲(1894年-1968年),字日新,福建省长汀县河田乡伯公岭村人。1933年参加红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随在长汀教会工作的父母进入长汀,就学于长汀一中,毕业于汀州福音医院的亚盛顿医馆,1925年出任长汀福音医院院长。1927年8月,南昌起义军路过长汀时曾收留起义军的陈赓、徐特立等300多名伤病员在福音医院治疗。1929年,红四军入闽后,领导福音医院积极收治红军伤病员,1932年1月创办“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看护学校”,培训60多名红军医务人员。同年秋,应毛泽东的建议,将福音医院改名为中央红色医院。1933年初正式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将医院迁往瑞金,成为中央红军第一个正规医院。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以他的妙手医术保证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王树声、邵式平等大批中央领导、战士的健康,在军中有“红色华佗”的美誉。到达延安后,历任中央总卫生处处长兼中央医院院长,中央军委总卫生部副部长。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5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傅连暲长期担任中央领导的医疗保健工作和医疗卫生教育工作,为我军培养了大批医务人员,为解放区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卫生部副部长,中央军委总后勤卫生部第一副部长,中华医学会会长,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常务委员、中共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文革”期间遭到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于1968年3月29日被迫害致死,终年74岁。1975年,中央军委为傅连暲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傅连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卫生工作创始人之一,在发展中西医,普及祖国医学,培养医学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人民解放军和人民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十八届会长:傅链暲,贺彪和钱信忠
贺彪,早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担任红二军团医院当看护长。1931年,任红九军第二十五师医务所所长。后担任红三军卫生处处长。1934年,担任红二军团卫生部部长,后随部参加长征,任红二方面军红二军团第四师卫生部部长。1937年,升任红二方面军卫生部部长兼红二军团卫生部部长。抗日战争期间,担任八路军120师358旅卫生部部长。1940年,升任120师卫生部副部长、部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担任西北野战军卫生部部长,第一野战军卫生部部长,西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1977年,改任总后勤部副部长兼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其子贺平为邓小平之婿。
贺彪不但医术高明,而且也为我军初创时期和建国初期人民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许多在红军医疗战线工作过的老同志都记得,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红二方面军的卫生工作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有前方和后方医院,有治疗和防预体系,有完整的组织系统和人才梯队。这一切都与贺彪密切相关。在抗战时期,贺彪领导的一二○师卫生部门已开始了科研和人才教育。我军最早、最正规的医疗卫生人才教育基地,也就是后来的第四军医大学的创建,就有贺彪的心血。贺彪是我国走“中西医结合之路”的主张者,在解放初期就受到毛泽东的当面肯定。解放后,贺彪担任了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并同其他卫生部领导一起,为发展人民医疗卫生事业,做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多次受到周恩来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钱信忠(1911年-2009年),1911年出生于江苏宝山县(今上海市宝山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1965年至1973年以及1979年至1982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1982年至1983年)。钱信忠任计生委主任期间提出“一胎上环,二胎绝育”,仅1983年就实施女性绝育手术1600多万例,1983年获首届联合国人口奖,主编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著有《人口新作》。是中共十二大代表,中顾委委员,第三、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2009年12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第二十和第二十一届会长:陈敏章
1949~1955年在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学习。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内科住院医师,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副主任、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部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临床医学研究所所长、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首都医院院长。1984年9月起,先后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部长、党组书记,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副主任、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会长、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科协副主席。是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四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几十年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内科消化疾病、临床水与电解质平衡,特别是在消化系统内镜诊断治疗技术等方面卓有建树。提出发展预防保健、农村卫生和继续振兴中医药三项工作重点,组织多部卫生法律法规的调研和起草工作,主持制定一系列对卫生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文件,积极推进医药教育和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先后被世界卫生组织授予“人人享有卫生保健”金质奖章和“戒烟奖”,并获得美国霍普金斯等大学的多项名誉学位和荣誉称号。

来源:维基百科,百度百科
主编微信:healthedit,欢迎志同道合的公卫人与有意合作的伙伴添加交流!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