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体检中的六大误区,你了解几个?
2016/3/3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作为一项重要的健康投资,健康体检的重要性已为公众所熟知。自掏腰包进行体检的人也越来越多。关注健康是好事,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健康体检领域中存在不少非理性消费。要把钱花在刀刃上,还需要远离消费误区。◆误区一:盲目追求“高大全”

     “有人来了就问,有PET—CT吗,我不怕花钱。也有人对医院千元以下的体检套餐提出质疑,认为这么点钱能查出什么来?”在健康体检领域工作多年的北京友谊医院医疗保健中心内科主任李敏告诉记者,不少人认为体检也要高消费,把眼睛盯在价格高的检查项目上。

     “事实上,目前并没有一台临床设备能够对身体健康状况作出全面准确的判定。”影像学专家指出,PET—CT虽然是目前最为先进的影像学检查设备,但功能局限于早期发现糖代谢增高的肿瘤,部分恶性肿瘤细胞的糖代谢水平并无明显增高,如部分神经内分泌瘤、肾透明细胞癌以及部分低度恶性肿瘤等,用PET—CT筛查就极易漏诊。另外,PET—CT还难以发现过小肿瘤。

     与一掷千金的全身PET—CT扫描相比,对不同身体部位进行针对性检查的性价比更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PET—CT中心常务副主任吴宁指出,例如,在早期癌症的筛查中,胃肠道肿瘤筛查可使用胃肠镜,原发性肝癌则可用超声加上甲胎蛋白检测。

     不仅如此,李敏表示,我们一般会建议体检者先看内科门诊,由医生根据体检者具体情况推荐合适体检项目。

     ◆误区二:注重节约,不重需求

     解放军总医院管理研究院主任曾强教授告诉记者,在生活中,一些体检机构会打出“28元享受原价350元体检”的广告吸引消费者,之后工作人员会提出因某项体检结果“问题很严重”,诱导消费者再做进一步检查,更有甚者开出高价保健品。不仅如此,一些消费者还会因为“折扣”而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因为没有“折扣”放弃很多该做的检查。

     据介绍,2014年,北京出台了《北京市健康体检项目专家共识》,列出了14个健康体检基本大项,以及针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健康体检选择项目。曾强解释说,消费者可以先通过基本项目检查,发现存在的疾病风险或者受检者自身存在某些健康危险因素,之后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选择个性化的检查项目,这样不仅提高了医疗资源利用率,也充分体现卫生经济学成本效益最优原则。

     ◆误区三:重仪器检查轻物理检查

     人到中年的陶先生年年都参加体检,拍胸片、B超、查血、验尿一项不落,但对于外科肛门指检却避之唯恐不及,“体检还得是看各种检查的检验结果,医生摸摸能看出啥来”。

     “设备并不是万能,不能代替物理检查。”李敏强调,医生通过询问病史、望触扣听可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也能发现仪器设备所难以发现的健康隐患。比如,外科的肛门指检就是发现直肠癌病变的必备检查。外科的肛诊、乳腺检查、妇科的内诊都是能够发现早期病变的重要检查。直肠癌、宫颈癌、乳腺癌都是通过这种简单易行的检查能够发现早期病变的,而且早期处理能够彻底治愈。重仪器轻人工并不可取。

     ◆误区四:检完后该吃吃该喝喝

     “知道的多,行动的少”,有一类受检者给李敏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很有意思,每年坚持体检,到体检时间了自动与你联系。但是,从他们保存在医疗保健中心的档案看,连续5年,不正常的指标几乎没有改变,再问问他们,几乎没有人重视医生给他们的建议,体重不减、血脂不降、烟照吸、酒照喝,不运动,生活不规律等,很多不良生活习惯依然如旧。为什么?他们说我没有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没必要对那些问题小题大做。”

     专家强调,体检的目的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预防疾病的发生,某些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防合并症的发生。血脂问题、血糖问题、血压问题等均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及时纠正,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等到生病了再重视就失去了体检的意义。

     ◆误区五:杞人忧天反复检查

     与一些过度不重视体检结果的人比较,有些受检者却对于异常体检指标“过于重视”,甚至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致反复检查,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一位受检者体检时发现肿瘤标志物CEA偏高,复查仍然偏高,医生建议他3个月后复查。但他非常担忧,月月复查,月月都偏高,吃不好,睡不香,体重下降5公斤,更像得了恶性肿瘤了。医生也不放心了,做胸腹部CT、胃镜肠镜等,什么异常都没发现。他终于放心了,体重恢复正常了。其实肿瘤指标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吸烟、某些慢性病等。医生会根据你的总体情况加以判断,给你一个比较合理的建议。

     专家指出,受检者应正确看待体检结果,理性对待。另一方面,大多数体检医生还缺乏对体检结果异常者的心理干预知识和技能,亟待加强相关培训。

     ◆误区六:肿瘤标志物指标正常就万事大吉

     有的体检者查体的主要目的是对肿瘤的筛查,只要没有发现肿瘤,就认为其他都没关系。其实,高脂血症、高血压病、肥胖、糖尿病、冠心病等,长期不给予重视,同样是威胁生命的重要危险因素。据统计,疾病死亡率排行前3位,肿瘤虽然第一位,但是居第二、第三的脑血管病、心血管病总发病率远远超过了肿瘤,重要的是心脑血管病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预防的。

     近年来推出的多肿瘤标志物检查为肿瘤检查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查方法,可同时检测10多种肿瘤。很多人认为,只要该项指标正常就说明自己没有肿瘤。

     肿瘤标志物是体检的重要内容,检查结果在或不在正常范围内,一定就意味着没得癌或得癌了吗?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体检科主任李槐解释说,不能这样机械理解。

     肿瘤标记物的轻微升高有很多因素,在感染、良性疾病等情况下,肿瘤标记物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升高。有的肿瘤标记物缺乏特异性,如肝癌的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有较高特异性,但在肝癌患者中也只有60%的患者是阳性的。并不是所有的癌症患者肿瘤标记物都升高,肿瘤标记物升高也不代表已经患了肿瘤。有的肿瘤标记物的升高,经过休息和治疗就会恢复正常。“肿瘤标记物升高不必恐慌,但要引起高度重视,进行严密随访。”

     来源:广东卫生信息

     主编微信:healthedit,欢迎志同道合的公卫人与有意合作的伙伴添加交流!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