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湿气“泛滥”?如何去除体内湿气
2016/9/7 医学传承整脊网

    

    点击上方“蓝色字”可关注我们!

    

     有句话叫“水来土挡,土能防水”,也就是说土能克水,土有克伐、制约水的作用,用以说明脾对肾的制约关系。

     中医认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湿气进入体内最容易伤脾,而现代人大多都存在“脾湿”问题。

     当人体水湿过重,出现湿邪为患的疾病时,调理脾脏,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另外,在中医理论中,肾脏主水,有“水脏”之称,当肾脏出现功能异常,体内水湿泛滥的时候,通过调理脾脏也可以得到治疗。所以又有脾主湿之说!

     要深入理解“以土制水”的含义,我们还得明白这里的“水’’在人体的指向,水过多的具体表现,知道了什么是“水湿太过”,知道了“土能治水”,才有可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以土制水”。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湿邪在体内的表现形式:

     《黄帝内经》上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人体清阳的这些分布,需要脾脏来实现。脾主升清,升发人体清阳,是脾脏的职能所在。如果脾受湿困.脾的功能受到抑制,清阳的升发就会受到影响,人就会表现出各种不适之症。

     许多患者经常抱怨:“医生啊,我全身没劲,两条腿沉重无力,上下楼梯困难,好像有千斤重担,腰部也像背了个大包袱,沉重异常,头也昏昏沉沉。”这些困乏的表现,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因为“湿生重浊”。

     湿性为什么会重浊?那是因为湿邪困脾,影响到了脾脏的升清功能,进而影响到阳气在人体的输布。这些都是人体的生理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人就会生病。清阳不能出上窍,浊阴不能出下窍,后果就是“九窍不利,耳目闭塞,大小便不畅”,所以李东垣说:“脾胃虚则九窍不通。”

     1.湿阻头部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不能发于上,头部阳气就会不足,人就会感到头脑昏沉,这样的病人从早到晚都觉得天是灰蒙蒙的,人的精神状态很差,很压抑,很郁闷。这些都是脾的升清作用不能发挥所致,如果通过疏肝健脾,就能够调节情志的原因,清阳升发了,头部阳气足了,人自然就有精神,也就逍遥自在了。“清阳,即阳气。阳气清轻上升,故称清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2.湿阻皮腠清阳不能发腠理,则腠理失养,皮肤干燥,脱皮脱屑,所以健脾也能润肤。一个人的脸色暗淡发黄,可能是脾虚,主要表现为吃饭不香,饭后肚子发胀,有腹泻或便溏症状。如果没有及时治疗,脸色就会逐渐变成“萎黄”,即脸颊发黄、消瘦枯萎,这是因为脾的气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营养造成的。与萎黄相反是黄胖,即面色发黄且有虚肿。“腠理,是指皮肤、肌肉的纹理。”

     3.湿阻四肢清阳不能实四肢,则四肢酸楚、沉重、乏力,这样的病人,在排除脑血管意外之后,运用健脾除湿的办法,常常能够立竿见影,所以有“脾主四肢”之说。

     中医的许多理论,看似各不相干,其实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关联的,只要学透了,自然就能将它们融会贯通。

     体内湿邪过重,还会淹没五脏六腑,充斥于脏腑经络。五脏化生五液,就会通过五液的形式来排泄,患者就会表现为五液过多。

     《黄帝内经》说:“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汗为心液,鼻涕为肺液,泪为肝液,涎为脾液,唾为肾液。口唇无血色、干燥。

     《黄帝内经》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就是说,脾胃有问题会表现在口唇上。

     一般来说,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嘴唇干燥、脱皮、无血色,就说明脾胃不好。睡觉时会流口水。

     《黄帝内经》中还指出“脾主涎”,这个“涎”是脾之水、脾之气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脾气充足,涎液才能正常传输,帮助我们吞咽和消化,也会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不会溢出。一旦脾气虚弱,“涎”就不听话了,睡觉时会流口水。如果经常不自觉流口水,可从健脾入手,进行调理。

     生活中,仔细观察一下身边,你就会发现,许多小孩经常流很浓的鼻涕,流口水,或者稍微一运动就大汗淋漓,而且越胖的小孩,出现这种情况的机会越大,这是为什么呢?

     小孩子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脾虚之后,湿邪内盛,非常容易出现五液过多,湿邪过重的情况。

     针对这些问题,调理脾脏才是关键,同时兼顾五脏,就能解决问题。

     许多年轻的女性,体重不断增加,控制饮食也不能解决问题,借用患。者的话说:“喝水都长肉。

     “喝水真的能长肉?”当然不是!这长的其实不是肉,是水,也就是湿气黏!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到体重的65%,水液的代谢与肺、脾、肾三脏有密切的关系,当三脏功能异常时,水液在体内的代谢就会出现异常,轻则体重增加,重则出现浮肿。

     许多人长胖,并不是脂肪增加,而是水液内停所致从而产生湿气。所以中医有句话叫“湿盛则肥”!

     保养脾胃的建议:规律饮食、定时定量、细嚼慢咽。这是保养脾胃的第一步,特别是胃本来就不好的人,更要少吃辛辣、刺激以及生冷食物。

     另外,要注意定时吃饭,不要狼吞虎咽,更不要站着或边走边吃,吃饭时不要讨论问题或争吵。揉鼻头。每次揉鼻头20分钟左右,能改善胃胀气等症状。

     吃对食物。可以吃些绿豆、莲子、丝瓜、陈皮、鸭肉、鲫鱼等。多吃薏仁、茯苓和粳米煮的粥,也能起到滋养脾胃的作用。

     容易便秘的人要减少久坐,多吃绿叶蔬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

     脾胃差的人,不妨试试“四君子汤”。

     常读“呼”字音。可以培养脾气,对缓解脾虚、腹胀、脾胃不和、食欲不振都有好处。

     揉肚脐,一手掌心或掌根贴脐部,另一手按手背,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每次约5分钟,每日1~2次。此法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当然沙棘排湿也是祛除体内湿邪很好的方法,早在1000多年前,沙棘的药用疗效即引起了中、蒙、藏医的重视,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记载沙棘具有祛痰、利肺、化湿、壮阴、升阳的作用,其中60余处还记述了沙棘的健脾养胃与破瘀止血的功用。

     坚持使用沙棘排湿,排出体内湿邪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

     饭后慢慢走。中医有“以动助脾”的养生观念,饭后散步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但“饭后”并非指吃完饭立刻就开始散步,而是要休息至少20分钟再进行,若吃得过饱则需适当延长休息时间,并且饭后半小时内不能做剧烈运动。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传承整脊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