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
2015/3/1 医学论坛网

     柴静的雾霾调查,刺激了每一个中国人,我们生活在污染之中,似乎只能忍受、抱怨、无视。但柴静告诉我们还有可以做的,而且用行动、用自己的金钱去践行,体现了一个公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相比于那些整天吐口水的网络大咖和整天吐槽的网民,柴静等人无疑代表了一种更加务实的行事风格,那就是靠事实说话,靠行动说话。而这也恰恰是我们喧嚣的网络时代最应该提倡和鼓励的品质。

     柴静的调查《穹顶之下》发布以来,并非总是叫好声,还掺杂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转的

    ,这时候显得不合群#让子弹飞一会儿#…1.很好!雾霾是个事儿!2.挺鸡贼的,选在两会开始前发,而且动用了各种眼球经济关键词“自费百万”“儿童肿瘤”“倡导呼吁”3.背后的故事,为什么是ipe?阿里云?那些帮忙的朋友会陆续露面的 4.数个罪儿说,37岁高强度工作的职业女性,还有烟瘾,把孩子的事儿直接归为雾霾,多少牵强…

     网络上讥讽、不屑、怀疑、批判的声音不绝于耳,我们不能堵住他们的嘴,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正能量更广地传播,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

     看看两位媒体人的姿势:

     自媒体《大象工会》的黄章晋

     差点想一一回应朋友圈各种对柴静的质疑。想想还是算了。我记得大约是前年(2013年)春我刚从凤凰周刊辞职前后得知她想做雾霾调查的,当时没太在意,因为不知道她会有这么大野心,去年夏才知道她真是在做雾霾的纪录片,而且已经完成了大量前期采访时,我多少担心她是不是严重低估这个片子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因为依我的经验,这显然不是一个小团队(她这个小团队甚至主要靠她和范铭两人)几个月时间能拿下的,而她当时说大概年底出来,当时真是半信半疑。我去年12月6日看到她为纪录片做的PPT大纲,当时感觉极为震撼,简单说,做内容多年来我一直很享受在信息量上对同行的碾压感,但这次实实在在被碾压了,尽管柴静给我的印象一直是特别勤奋努力的人,但这个刺激还是非常强烈。作为同行,深知这个远未成型的作品背后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如果说这个行业里干了这么多年还保持比我还努力状态的,大概只有柴静了。所以,对各种阴谋论和高明的批判,我觉得真没辩护的必要,因为我是柴静的脑残粉。

     央视记者武卿

     《我支持柴静雾霾调查的真实原因》文:武卿

     早晨起来,看到两位知识分子好友在评论柴静雾霾调查的转发狂潮时,用了“无大脑转发”这样的话。有些难过和悲哀。

     雾霾大规模爆发已有五年,真实存在少说已有11年,它的危害我亲自研究过,心惊。到目前为之,相关机构还从未向公众做大规模的有烈度的解释和宣传,大部分民众包括知识阶层和精英阶层都处于麻木中,你从戴口罩的人群比例就可以看到一二。雾霾到底是什么?它对我们和家人的健康到底意味着什么?怎么办?这些问题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

     作为生活在雾霾中的我们,除了尽自己所能去推动现状改变,没有别的办法。我可以移民 逃走,我爸妈能吗?所以,我们只能手动推动此问题的解决,启动某种民间倒逼机制。柴静花那么多时间精力金钱做出这部作品,它让雾霾这个话题首次大规模地猛烈地进入大众视野,这是多难得的倒逼机会?作为知识分子,我们怎么能说出“转发无大脑”这样不慎重不妥当的话?所谓倒逼,不是问责政府和相关机构,而是共同担当,一起建设。

     作为深受雾霾之苦、同样做过大气污染报道的记者,我自愿停下许多事情尽己所能推广这部作品,目的是让它不至迅速淹没于信息海洋,让它团队的诸种风险减少到最小,让它的穿透力无限大,最终享受到它的好处……

     “无大脑的转发”这样的词,伤转发这部作品的人的心是个小事,伤害到这部作品的传播力和人们本就不高的判断力,才是大事。这种说法太轻漂。如果没有对此问题和民众防护现状的深入研究,就不要轻易发出杂音。好吗各位?

     《穹顶之下》背后的故事

     我们每个人与雾霾的私人恩怨

     柴静,著名传媒人,前央视主持人,记者。北京大学艺术硕士,曾长期制作污染治理报道如《山西:断臂治污》《事故的背后》《尘肺病人维权调查》等,获选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2014年初,她从央视辞职,2015年2月28日,她推出了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

     柴静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谈到了选择这个题材的初衷。2013年初柴静怀孕,但她未出生的孩子却被检查出患有肿瘤,一出生就要进行手术,因此她辞职打算用相当的一段时间照顾孩子。一出生就接受手术的宝宝已经痊愈,但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柴静对雾霾的感受却越来越强烈,“生活在一年竟有175天污染的北京,害怕女儿有一天会问我‘什么是蓝天’,‘为什么老把我关在家里’,加上全社会对空气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关心,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我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因此,柴静开始了这个调查。

     柴静透露,为拍摄这个视频,花费了差不多一百万。“钱是我自己投的,国内一些基金会联系过我,愿意资助,但我当时完全不知道自己会做成什么样子,又要照顾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做完,就没接受,非常感谢他们。我两年前出过书,用稿费负担的。”

     南方周末记者汪韬一直致力于大气污染的深度报道。《穹顶之下》登出后,她写下了记者手记,记录了她所见证的“柴静与雾霾的私人恩怨”。南报菌取得授权,也将她的文字转载于此。

     穹顶之下,我们每个人都在呼吸空气。这是我们每个人与雾霾的私人恩怨,这个视频,值得你认真看完!

    

     “无论如何我都没想到,这是我女儿可能会面临的一个世界。”(《穹顶之下》完整视频见文末)

     这一年,我所见证的“柴静与雾霾的私人恩怨”文:南方周末记者 汪韬

    

     今天上午,柴静关于雾霾的纪录片终于登出了,名字叫《穹顶之下》。

     昨夜00:13,我正在收拾行李,收到了柴静的消息,她淡淡地说:“应该明天上午发。晚安。”

     我想,柴静这一夜应该没有安睡。

     她说,可能像你说的,不在雾霾天发出,片子不会引起大家的关心。也可能播出后会有很多想到不到事情,但是它有它的命运了。

     我也没有安睡。这个保守了一年的秘密终于要公开了,而柴静和我都不知道秘密公开之后会发生什么。

     作为南方周末的环境记者,2011年秋以来,我一直在写大气污染的深度报道,并笑称要做“最大气的记者”。2014年5月,在环保部的一次会议上我遇到了柴静,互留了联系方式后,她时常和我探讨一些大气污染的问题,要一些专家的联系方式。

     我没有对别人说起柴静在关注雾霾的话题。这是记者之间最常见的交流,我并不感到惊讶。后来听说她当了妈妈后,对于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越发关注。这正是我们南周绿色板块关注的领域,我很欣慰。只是觉得她太认真了,大气污染的各个领域都要涉及,做了一年,竟也没有看到报道。

     而直到2015年1月,我被邀请去给她的演讲提意见时,我才明白为何柴静要花一年时间,为何要采访那么多人。

    

     “听到她的心跳的那一瞬间,我觉得对她没有任何期望,健康就好。但是,她被诊断为良性肿瘤,在出生之后就要接受手术。”

     我惊住了。

     我做了那么多的大气污染健康效应的报道,我知道空气污染可以导致肺癌、心血管疾病甚至过早死亡,但已有的研究在我眼中似乎都只是数字,雾霾天我自己也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而柴静的女儿,这个在2013年1月那场侵袭25个省市的大雾霾中被怀上的小生命,居然一出生就被诊断为肿瘤。那些空气污染致病的概率似乎一下子变成了100%,我才明白为何柴静如此认真的去寻找雾霾元凶,正如她所说,这是一个母亲与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

    

     那次模拟演讲结束后,柴静问我,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说,应该是柴静女儿一出生就得了肿瘤,她怀疑和雾霾有关。

     柴静叹了口气,她说这也正是自己担心的。她的家人其实很支持讲出孩子的故事。但是从一个新闻从业者的角度出发,柴静觉得,从一个受害者角度出发,可能有违客观性。

     我说,正因为你是一位受害的母亲,才会有寻找答案的动力,去了解雾霾的健康危害,了解雾霾的原因和治理。我们不强调空气污染和女儿的肿瘤之间的因果关系,但空气污染的确会导致健康风险,虽然这种风险还有太多的未知,而这种未知更值得我们去发现,去呼吁,去阻止。

    

     所以,在柴静的片子中,最触动我的场景便是她的小女儿,扎着俩小辫,伏在窗前,看着雾霾笼罩的世界。

     临走前,柴静说,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放女儿的故事。这个犹豫一定会持续到片子录制之前。

     2015年1月27日晚上11点,白色丝质衬衫,浅色牛仔裤,平底皮鞋。柴静以一个母亲普通的装扮,完美的完成了演讲。

     无数台摄像机,黑色大屏幕,全程无人发微博、朋友圈,我坐在小剧场的地上,和数百人,静静的、秘密的观看了这场演讲。

     演讲依然以女儿的故事开始,我内心居然一下子释然了。

     柴静张嘴就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这一句对于PM2.5的定义体现了极强的专业性。而一束光打下来,她双手捧着这些看不见的颗粒,又像一场感性的诉说。

    

     她真是太会讲故事了,全程不超过三个磕碰。而这可是相当专业的故事,虽然是第二次听,出于职业习惯,我居然还是记满了三页笔记,并标记出几个小错误供后期修改。她记下了那么多的数字,还要用形象的比喻描述出来。我深知这种难度,因为我在用文字描述的时候都极其困难,而她要讲出来,甚至做出动画表达出来。

     片子分为三个章节,雾霾是什么?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

     这是典型的专业报告结构,可是现场的观众似乎在寻求这种专业。我旁边的小伙子在演讲开始前问我机动车到底对于PM2.5贡献多少,当柴静说到这里时,他紧缩眉头,频频点头。而像邢台市的“为我市退出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倒数第一而喝彩!”的横幅出现时,现场一阵笑声。当APEC蓝下的故宫角楼出现时,那种稍纵即逝的美好使得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偷偷的举起手机拍照。

     回去的路上,我和几个小姑娘同行,大家激动的表达观后感。一个女生说,等片子出来后,我都已经想好怎么宣传了:如果你不想花时间看这几年雾霾的报道,花两个小时看这个视频就够了。

     我说,你意思是我这三年多的报道都白写了啊。

     其实我的心里更为激动,大学里学习环境科学,毕业后从事环境报道,尤其是从事大气污染报道,我看到了这种转变。这种转变不只是重腕治霾的“气十条”,不只是全球皆知的“APEC 蓝”,而是犹如那些弥漫在全国各地的细小的污染颗粒,对于空气污染的关注也渗入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

     正如2011年潘石屹转发美国大使馆监测PM2.5数据,接受外媒采访居然还“受到了批评”。而今,贾樟柯拍《人在霾途》,柴静讲述自己的故事,甚至连过年回到家,家人都劝我离开那个“成天雾霾”的北京。

     此刻,我在南京的火车站等候回京的列车,天气阴冷,好在PM2.5只有十几,空气质量优。手机已被柴静的视频刷屏,一位在环保部门工作的同学发来消息称赞这个视频:“大家表示做得很到位”。

     那就好。看吧,不在雾霾天发出也会有好效果的。

     我想,柴静今晚可以睡个好觉了吧。

     (本文转自微信公号“千篇一绿”)

    

     柴静发现了什么?

     柴静:我想回答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

     以PM2.5之微小,人眼无法看到,这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所以这次我携带仪器,做雾霾健康测试,作为志愿者参与人体实验,分析呼吸成份,拍摄肺部深处碳素沉淀的后果,想向大家解释“雾霾是什么”,性质、危害、构成。

     通过科学家向我展示的源解析结果,可以回答“雾霾从哪儿来”。我国的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中国煤炭消费量在2013年就超过了全世界其他国家用煤量的总和。车的增速也是历史罕见。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得不同时面对数量和质量要求这两大挑战。通过调研,我发现我国燃煤和燃油大概存在“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问题。我也尝试揭示这几大问题背后的管理与执法困境。

     “我们怎么办”是有路可寻的。从英美的治理经验可以看到,发生过“大烟雾事件”的伦敦当时的污染比当下中国更严重,但在治理污染的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发生过严重“光化学烟雾”事件的洛杉矶,车辆比上世纪七十年代增加了3倍,但排放低了75%。就象解振华主任所说,人类的教训和经验放在那里,证明污染可以解决,而且不必那么久,中国已经承诺2030年左右碳排放到峰值,碳排放与雾霾同源,有协同减排效应,这个峰值的倒逼,意味着未来只能向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方向去,不走唯GDP道路,整个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产业结构都会随之改变,会对普通人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未来的创造者是抓住先机的人。

     除了这次演讲,柴静还做了什么?

     柴静:当前《大气防治法》正在修订,我将采访的资料和稿件都发给了全国人大法工委,希望能为法律修订带来一点参照。他们逐字看完,附上建议,返还给我,并打电话表示感谢,说会在修订时考虑相关问题。

     我将稿件也发给了正在制订国家油气体制改革方案的小组成员,得到的反馈也让我很意外。他们提出的唯一意见是,如果篇幅不限,可以谈得更多。

     我想立法者和政策制订者的态度是因为,改革在中国适逢其时,需要让大众更多地知情参与,更多地讨论,形成共识。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之一,没人比普通人更清楚自己身边的污染源,也没人比我们更爱护自己的家园。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完整视频:

     来源:微信公号“千篇一绿”(greennews)、人民网

     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

     2015年2月28日,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柴静在采访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气污染成为她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在一年的调查中,柴静作为一位母亲而不是调查记者,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调查。(人民网2月28日)

     新闻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来自于客观现实,同样来自于公众期待。对于雾霾,公众已经并不陌生,然而究竟雾霾为何物,很多人却并不清楚。不管是出于记者的职业习惯还是出于母爱情深,柴静的《穹顶之下》无疑为公众打开了了解雾霾的另外一扇窗口。这既是对雾霾现象的一次科普,同时也是对雾霾治理的强烈呼吁。

     从崔永元的转基因调查到柴静的雾霾调查,尽管内容有所不同,但却都体现了媒体人的敏锐目光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相比于那些整天吐口水的网络大咖和整天吐槽的网民,柴静等人无疑代表了一种更加务实的行事风格,那就是靠事实说话,靠证据说话。而这也恰恰是我们喧嚣的网络时代最应该提倡和鼓励的品质。

     关于转基因,关于雾霾,我们有很多问题要问,有很多话要说。然而很多时候却难以找寻到相关的资料,缺少权威而客观的解释。而柴静们所做的事情恰恰满足了公众的这种需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希望能出现更多的柴静、崔永元来我们做类似的调查,普及知识,答疑解惑。

     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每一个经历过雾霾的人都有类似的追问。柴静的调查自然值得称赞,可事实上,柴静们所做的事情本该由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来做,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却少有部门和人去做这样的科普事情。

     作为曾经的媒体记者和环境污染问题关注者,柴静自费进行雾霾调查似乎很正常,但穹顶之下不该让柴静们孤独前行。虽然这类自费调查可以理解为一种自发的公民责任感,但实际上是公民个人在主动为缺位的公共职责在补位。

     转基因也好,雾霾也罢。这些都是与公众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解答这些社会现实问题,我们的农业部门、环保部门等应该更努力地主动作为。

     (人民网-观点频道 作者:关东客)

    

    

    

    

    

    

    

    

    

    

    

    

     来源:人民网

     不要让柴静孤单,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点击“阅读原文”,为柴静点赞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论坛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