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创业,缘何未成气候
2015/4/15 医学论坛网

     【导读】2013年,拥有300万粉丝的“急诊科女超人”于莺离开了供职多年的北京协和医院。在媒体密集的报道中,公众看到了一个又一个跳出体制的医生的身影。

    

     从于莺辞职、张强创办医生集团,到三甲医院医生欧阳晨曦当起了公司老总,最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医生从端着铁饭碗的“单位人”开始向真正的自由人努力转身。他们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将坚固守旧的中国医疗体制撬开一条缝隙,实现自主创业。

     乐观来讲,医生摆脱体制的“束缚”,拥有更加多样的身份,不仅能获得全新的社会地位,也能为自己带来可观的收益。放眼全社会,医生的职业化能改善中国日趋失衡的医疗供求关系,为更多的患者提供精准的服务。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中国敢于“下海”的医生仍然是凤毛麟角,是什么阻碍的医生创业的步伐?

     开一家诊所,手续繁琐到难以想象医生自主创业,需要面临这样的转型:从一个单纯看病的医生转型兼职管理者。不仅要坐诊,还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市场营销、公司管理以及政府公关上。当初,于莺的梦想是开一家小诊所,然而繁琐的手续让一腔热忱的于莺碰了一头包,最终打了退堂鼓。

     不可否认,中国的卫生主管部门对医疗机构有着多种限制,比如为相同性质的医疗机构划定硬性的距离限制等。而开办一家医疗机构也不全是卫生主管部门说了算,环保、消防、城管等部门也牵涉其中。由于医疗行业门槛较高,诊所审批、环评、经营管理对于没有相关经验的医生来说,挑战很大。

     以北京为例,尽管有《北京市设置医疗机构审批办事指南》,但上面足足有几十条审批需要经营者提交资料。有业内人士透露,在审批过程中,仅环评一项就有可能让人“栽个跟头半天爬不起来”。根据过去的经验来看,开办一家诊所跑完所有手续基本上要耗时一年以上。很多医生并不擅长上下打点行政关系,干脆选择加盟的方式为自己另寻出路。

     政府管理滞后于政策法规

     去年,在北京召开的年度卫生工作会议上,主要领导曾掷地有声地表态鼓励医生开诊所,北京也将探索建立医生自主创业制度。然而时隔一年,不仅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响应者也是寥寥无几。可见,医生创业无论从政策上还是法律层面上,都没有太多实质性的进展。

     事实上,目前医生自主创业的障碍主要来自于政府的管理滞后于政策法规,导致很多情况下无法可依。比如北京市朝阳区和海淀区开办民营医院的政策就完全不同,朝阳区可以见到很多民营医院,而海淀区就很少。因为存在区域性政策不同的原因,申请开办一家诊所的程序和所需的手续在各地也不一样。

     很难找到合适的投资拉不到资金,找不到合伙人,无论医生有多么功成名就,自主创业也只是空谈。2013年,中国第一支医生创业基金--康十投资基金宣布成立。这支基金以专家工作室的方式将医生联合起来。基金不仅提供医生可创业的资金,还会提供管理平台,包括行政管理系统、网络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物料系统等支持。康十医疗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滨曾表示,公司的投资原则是,投资的医生医术一定要好,同时要具有良好的人品,这两个指标是投资的前提。

     其实,更多创业医生能获得投资是基于医生个人品牌。比如和睦家儿科主任崔玉涛创办的儿童健康管理中心获得百万美元投资,投资者看中的正是崔玉涛是一名多年来积累了数百万年轻父母粉丝的“明星医生”。

     保险绊住了医生的脚步排除转行创业的医生,目前我国鼓励医生创业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商业医疗领域。由于受困于无法纳入医保的问题,这使走出体制的医生经常难以服务那些非高端的人群。

     众所周知,中国的医保是指定医院的,患者必须在医保定点医院就医才能报销,如果是不具备医保资格的医院就不行。而国外保险公司却是认医生,医生如果在规定范围内,由这个指定的医生签字开的处方,保险公司就认账。

     难于逾越心里“那道坎”“创业?暂时没想过!”健康界采访的多名医生之后,得到了其实是这个答案。不难发现,敢于自己当老板的医生,多半都是颇有名气的资深医生。大多数公立医院医生仍然希望过着“背靠大树好乘凉”的生活。

     “我平时除了给患者看病就是写论文,感觉创业离我好遥远。”北京一位二级医院副主任医师告诉我们,创业不仅需要医疗技术,更要有管理能力、财务知识、经营经验等,自己并不具备一颗能折腾的心,也不是个冒险家,因此尽管羡慕那些走出体制发展得顺风顺水的同行,但对于自己来说,创业或许是十年以后要考虑的事。

     听听“过来人”怎么说

     崔玉涛:医生创业也应做好本职医疗工作

     2015年2月5日,北京崔玉涛儿童健康管理中心成立,弘晖资本以出资500万美元成为其A轮投资方。儿科医生崔玉涛出任这家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长及首席医疗官。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崔玉涛表示,医生创业,千万不要为了成立公司而做一个特殊的自己,也不要为了增加粉丝数量去写微博。业务上要精益求精,写微博做科普也要踏踏实实。医生尽量别为了将来要去创业而为自己设立一个人生目标,规划好了的道路只会让自己把路越走越窄。

     “当各方面条件成熟了,自然有投资方拿着钱来找你,而不应该是时机尚未成熟,你揣着自己的材料去找投资方。”崔玉涛说,无论是开诊所还是创办健康管理中心,医生还是应尽可能地去做好本职的医疗工作,即使当了老板,在经营和运营等方面也是“门外汉”,这部分工作不如交给专业的人去处理,这样合作就显得更加契合,也更能发挥各自的优势。

     于莺:医生开诊所,比想象中难得多

     从协和医院急诊科医生,到淘宝店主,再到美中宜和妇儿医院综合门诊CEO,坐拥百万粉丝的于莺每一次身份转变都被热议。从脱下公立医院白大褂的那一天开始,于莺几乎一刻也没闲过。前往台湾考察全科模式,熟悉法规政策,去各个城市选址、到递交材料给相关部门,折腾了一多年的女超人无不感慨:在当下,医生开诊所,比想象中要难得多。

     于莺最终选择了以合伙人的方式入股美中宜和。她认为,自己这个CEO集人力资源经理、采购专员、产品经理于一身。在于莺看来,离开体制去创业,只是让自己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欧阳晨曦:每一步都需要小心谨慎

     欧阳晨曦的身份是武汉杨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武汉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投资者向他的公司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支持仿生材料人造血管的继续开发。

     欧阳晨曦的创业经是:要有勇气面对体制内领导和同行的非议;要有能够面对很多次失败可能的心理素质;除了医疗技术,财务、管理、融资等都要学会;要面对更多的抛头露面;在医疗行业创业,绝不允许“试错”,每一步都需要小心。

     张强:中国医生创业的“土壤”还不完善

     去年7月,知名外科医生张强宣布创办医生集团,公司与自由执业医生签约,为他们提供执业相关服务,力求成为自由执业医生的“娘家”。

     尽管对创业的艰辛早已有了思想准备,但一道道法律上和技术上的难题仍然接踵而至。“创业者要面临很多风险,包括个人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是否足够,如何突破法律上没有规定或是规定比较模糊的部分,如何架构一个团队并维持运转等,同时还要面对质疑。”张强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表示,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并不是中国医生创业的绝佳时机。

     首先,过去背靠公立医院这棵“大树”,医生的执业风险基本上全部由医院承担。走出去后就意味着医生个人的品牌全部捆绑在执业行为上,不仅要独自承当各种风险,在医疗技术和管理能力等方面对医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中国很多医生在思想观念和服务理念上还没有做好准备。而且在目前大多数中国患者“认大医院”而非“认医生”的前提下,有魄力又具备品牌影响力的医生数量并不多。其次,外部的理想平台还不够多,“土壤”也不完善,医生创业容易摸不着头绪。因此可以看到的是,如今只是少数医生出来探路。

     让张强倍感欣慰的是,从目前释放的政策信号来看,医生创业作为一种全新的探索,符合政府所倡导和鼓励的方向,因此未来医生创业的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

     来源:中国新闻网

    

     长按二维码,关注医学论坛网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论坛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