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性医疗”有违救死扶伤本意,医患双方无赢家
2015/4/23 医学论坛网

    

     【导读】《医学界》杂志的调查显示,85.8%的医生表示,因担忧发生医患纠纷,他们在行医过程中为避免医疗风险和医疗诉讼,进行过防御性医疗。防御性医疗包括:从实际病情看没有必要的各种化验、检查,回避收治高危病人,回避高危病人手术及难度较大的特殊处置,带有推脱责任性质的转诊及会诊等。

    

     汪昌莲

     医院本来就是一个带有强烈人道主义色彩的机构,医生也被人们誉为白衣天使。如果把自身利益放在首位,而忽视了病人生命的权利,这是对人道主义的亵渎,也是对救死扶伤天职的背叛。而在此前,各地医疗纠纷不断,医患关系紧张,乃至暴力侵医案件频发,不少人一味地把责任推在患者身上。问题是,一些肩负救死扶伤职责的医院和医生,也暴露出了“防御性医疗”、甚至见死不救这种最为极端的道德恶行,如何能够得到社会和公众的尊重?医患关系岂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应默然

     医生看病,先要做检查,为的是查询病因。分析防御性治疗这个病症,也同样需要分析其病理,方能对症下药。医生为了回避风险,以过度医疗为代价为自己做防御。医生如此做,首先是专业水准不过关,不敢承担诊断风险。更重要的是因为医生与患者信息的严重不对等,医生掌握绝对的主导权,而患者只能依赖并服从。要让医生不对患者做防御性医疗,一方面是要提高医生的诊断水平,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打破医生的信息垄断,通过现代先进的信息手段对医生的治疗做综合评估,让行业内同仁、媒体与社会共同监督,用阳光医疗缓解医患关系的紧张状态。

     李梦醒

     医与患心中各虑:患者怕医生看不好病、看病不负责,或以看病名义搞创收。医生则怕看不好患者的病,看得患者不满意,便以各种方式进行防御性治疗,以避免被患者追究责任甚至吃官司的可能。这样一种不健康、不合理、互不信任的医患关系,只会陷入恶性循环。如果医患二者都能多一点信任,也许很多问题都能从畅顺的沟通交流中得到解决。

     白峰

     医生的防御性医疗是消极思想,也是消极态度,不是真正的替患者分忧,也不是替自己负责,最后就会成为消极怠工。消极怠工说简单些是思想有问题,说大些是职业道德问题,更是职业腐败的一种表现,不可取,也不足取。对此,绝不能姑息迁就,更不能任其蔓延发展,酿成新的医患纠纷。

     来源:光明网

     从“大道理”上说,即便医患关系紧张,医生也应本着救死扶伤的精神积极救治病患,而不应该采取消极、不负责任的“防御性医疗”。但从人之常情的角度说,医生也是人,同样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当然会担心遭到病人及其家属的辱骂、殴打甚至残害,害怕挨领导批评、吃医疗官司以至于丢掉饭碗。所以,在医患纠纷频发、医生动辄得咎的大环境下,很多医生采取“防御性医疗”,有着不得已的成分,并非不可理解。

     “防御性医疗”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过度检查以及不必要的转诊、会诊,加重了患者的医疗负担,同时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比如回避收治高危病人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同时与医生救死扶伤的本职相违背。更为重要的是,医疗科学的进步离不开临床上的积极探索,当医生忌惮医患纠纷而畏手畏脚、如履薄冰,时刻想着怎样规避责任而不是勇于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法,将会导致临床医疗技术裹足不前。所有这些弊端,说到底都是对患者不利。因此,“防御性治疗”揭示了一个简单道理:医患关系紧张没有赢家,而最大、最终的输家是广大患者。

     中国医院协会的调查报告《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显示:发生医生受伤事件的医院,2008年占47.7%,2012年上升为63.7%;医务人员遭到谩骂、威胁事件,2008年平均每所医院发生20.6次,2012年上升为27.3次。一年之中,全国六成以上的医院发生伤医事件;一个月之内,平均每所医院发生两起以上谩骂、威胁医生事件。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在如此恶劣的从业环境中,要求医务人员个个都像“白衣天使”,几乎是一种苛求。在某种意义上,普遍存在的“防御性医疗”给医患关系敲响了警钟,如果任由医患关系恶化下去,“将来谁来为我们看病”也许真会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我们必须采取更有力的措施重建医患互信、缓和医患关系。其一,以严厉手段坚决打击各种形式的“医闹”,维护医务人员的人身、人格权利,尤其是,地方政府不能以维稳思维对“医闹”姑息迁就。其二,健全医患纠纷解决机制,所有医患纠纷必须通过合法途径解决,既不能“不闹不解决”,也不能“一闹就让步”,解决纠纷过程要透明,结果要公正,充分保障医患双方的正当权利;其三,坚持医疗公益化改革方向,让医院回归公益属性,让医务人员不再为“创收”所累,把心思和精力用于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其四,加大医疗投入,均衡医疗资源配置,推行分级诊疗,逐步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论坛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