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O2015】 肺癌研究撷萃(中文摘要)
2015/5/28 医学论坛网

    

    

     ASCO 2015召开在即,现将会议中肺癌领域部分精彩研究与大家分享。

     摘要号:8000

     突变选择性EGFR抑制剂AZD9291作为一线治疗用于EGFR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来自于一项I期扩展队列的结果

     AZD9291是一种口服的EGFR TK抑制剂,对敏感EGFR突变(EGFRm)和T790M耐药突变具有应对活性。该临床I期研究(AURA, NCT01802632)考察了一线EGFRm治疗模式下,AZD9291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抗肿瘤活性。

     研究共纳入60例既往未治EGFRm晚期NSCLC患者(中位年龄63.5岁,男性25%,亚裔72%),按1:1比例非配给予剂量为80 mg/日或160 mg/日AZD9291治疗。结果为,60例患者中37%为exon 19缺失,40%为L858R,其他EGFR敏感突变为3%,耐药突变T790M 为8%。截至2014年12月2日时,60例患者中有52例仍在接受研究治疗,80 mg和160 mg人群的中位治疗暴露分别为260天和171天。客观应答率为7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尚未达到。疾病控制率为97%。总体而言,3个月和6个月PFS率分别为93%和87%。33%的患者报告≥3级不良事件(AE)。

     临床试验信息:NCT 01802632

     摘要号:8005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全脑放疗:来自于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QUARTZ随机临床试验(ISRCTN 3826061)生活质量(QoL)和总体生存期(OS)的结果

     对于不可手术脑转移患者,全脑放疗(WBRT)和地塞米松为标准治疗方案。然而目前尚无随机临床试验显示WBRT是否能改善QoL或生存期。该Ⅲ期随机非劣性试验旨在比较最佳支持治疗(OSC)联合WBRT 20 Gy/5f(OSC+WBRT)或单纯OSC的治疗伴有NSCLC脑转移的患者的Qol和OS差异。

     结果为,从2007年至2014年,从英国和澳大利亚多个中心共纳入538例患者(男性58%,中位年龄66岁)。各组患者的Karnofsky能力状况<70为38%,颅外转移为54%,单发脑转移为30%,随机化后28天内诊断脑转移为59%。至2015年1月有522例患者死亡,两组患者从随机化起始的OS、总体QoL或激素应用均无显著差异。平均QALY的差异为-1.9天(OSC+WBRT 43.3对OSC 41.4 QALY天)。

     临床试验信息:NCT 3826061

     摘要号:8006

     BRAF抑制剂(BRAFi)达拉非尼(D)与MEK抑制剂曲美替尼 (T)联合治疗BRAF V600E突变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II期研究的中期结果

     在78例BRAFV600E突变NSCLC患者中,单一药物D诱导了32%的总体应答率(ORR)。与BRAFi单一治疗BRAFV600突变转移性黑色素瘤相比,D和T联合(DT)可显著改善有效性。该项研究报告了II期DT研究中纳入NSCLC患者的中期安全性(33例)和有效性(24例)数据。D剂量为150 mg口服 2次每日,T为2 mg 一次每日。

     结果为,33例患者[中位年龄为66岁,女性64%、白人82%、既往吸烟者73%并伴有腺癌(88%)]。27例(82%)患者仍接受治疗,6例已停药(4例疾病进展,2例由于不良事件[AE])。24例患者可行有效性评估(证实应答)。ORR为63%(n=15,部分应答),并且应答在首次筛查中观察得出(6周);>12周疾病控制率(DCR)为88%。最常见(>20%)AE为发热、腹泻、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虚弱、周围水肿和皮疹,大部分为1或2级。3级AE在39%的患者中出现;最常见为低钠血症(6%)、中性粒细胞减少(6%)和脱水(6%)。1例(3%)患者出现4级AE(低钠血症),1例(3%)患者发生致命性严重AE胸腔积液。9例(27%)患者因AE导致剂量降低。2例(6%)患者出现皮肤鳞状细胞癌和角化棘皮瘤。研究符合进行至第二阶段的标准。

     临床试验信息:NCT01336634。

     摘要号:8007

     卡博替尼治疗晚期RET重排肺癌患者的Ⅱ期研究

     在1%至2%的非小细胞肺癌中可发现RET重排,并且为体内和体外的生长驱动因素。卡博替尼(Cabozantinib)为对RET具有活性的多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该研究为单机构、开放标签、Ⅱ期试验。研究纳入20例伴有IV期RET重排肺癌、KPS>70%并且疾病可测定(RECIST v1.1)患者(中位年龄为56岁,60%为女性)。以每日60 mg对其应用卡博替尼直至进展或毒性反应不可接受。

     结果为,所有患者均伴有腺癌,既往中位化疗数为1(0-5)。无完全应答出现。12周时任何部分应答(PR)率为33%(5/15)。ORR为28%(5/18),伴有5例确认PR。疾病稳定率为72%(13/18),其中包括2例未确认PR。中位PFS为7个月。中位OS未达到。毒性反应大部分为1或2级,并且包括疲乏、腹泻、手掌-足底红肿疼痛、肝酶升高和血小板减少。在60%(12/20)的患者中需要至少1次剂量降低。目前8例患者仍接受治疗。

     临床试验信息:NCT 01639508。

     摘要号:8009

     PD-1抗体nivolumab(与多西他赛比较)治疗既往接受过治疗的晚期或转移性NSCLC鳞癌患者的Ⅲ期研究——CheckMate 017

     基于铂类的双药治疗失败的晚期NSCLC鳞癌患者,治疗选择有限。该研究为一项随机化、开放标签的全球Ⅲ期试验。该研究共纳入272例治疗既往接受过治疗的晚期或转移性NSCLC鳞癌患者,这些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nivolumab 3mg/kg(Q2W,N=135)或多西他赛(D)75 mg/kg(Q3W,N=137)直至疾病进展,出现毒性或其他原因予以停药。

     结果为,不依赖于PD-L1的表达水平,与D相比,nivolumab治疗的OS更优(nivolumab对D:HR 0.59,P=0.00025),并且在在改善PFS方面也更好(HR0.62 P=0.0004)。Nivolumab和D的客观有效率(ORR)分别为20%和9%。Nivolumab可降低OS HR风险。安全性方面,Nivolumab的3/4级AE发生率也更低(nivolumab对D:7%对55%),并且无相关死亡时间(nivolumab对D:0对3)。

     临床试验信息:NCT 01642004

     摘要号:8010

     一项比较MPDL3280A与多西他赛治疗2L/3L NSCLC的随机、Ⅱ期研究:安全性和生物标志物结果

     MPDL3280A(M)为抗PDL1抗体,其被证明在PD-L1标的肿瘤浸润免疫细胞(IC)和(或)肿瘤细胞(TC)中具有很好的有效率。该研究根据PD-L1 IC的病理状态和既往是否接受过其他治疗进行分层,给予患者 M(1200mg,iv,q3w)或多西他赛(75 mg/m2,iv,q3w)。根据PD-L1的表达情况对患者进行评分(TC 0~3或IC 0~3)。

     结果为,纳入的287例患者中,随着PD-L1水平的升高,逐渐观察到M的疗效。而PD-L1表达水平低(TC 0 和IC 0)患者未能从M中获益。尽管接受M治疗的中位治疗时间更长(M对D:3.6对2.1个月),M组患者发生≥3级AE的患者数更少(M对D:43%对56%)。

     临床试验信息:NCT01903993

     摘要号:8011

     Pembrolizumab (pembro)+ ipilimumab(IPI)作为晚期NSCLC二线治疗的Ⅰ期研究:KEYNOTE-021 队列D

     Pembro是一种有效的PD-1单克隆抗体。IPI为CTLA-4抗体,被证明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诱惑性。在黑色素瘤中,联合PD-1和CTLA-4抗体治疗已经显示出很强疗效和可控的毒性。我们在此对该Ⅰ期研究中pembro +IPI治疗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期结果进行报告。之前接受过≤2种治疗方案且复发的的Ⅲ/Ⅳ NSCL患者接受pembro+IPI治疗(每3周一次x4个周期)。基于新出现的nivolumab+IPI数据,对剂量进行如下调整:pembro从10mg/kg降至2mg/kg;IPI从3mg/kg降至1mg/kg。主要研究终点为安全性,和给药最初3周的剂量显著毒性的发生率(DLTs)。研究者每6周评价一次应答率。

     结果为,至2014年12月,共纳入17例患者:3例接受pembro 10 mg/kg+IPI 3mg/kg。3例接受pembro 10 mg/kg+IPI 1mg/kg,11列接受pembro 2 mg/kg+IPI 1mg/kg。至分析时,有15例患者未报告有DLTs或剂量调整,有10例患者经历药物相关AE(DRAE),无患中断治疗或死亡。出现的3级 DRAEs均为皮疹。2级DRAES包括腹泻和呕吐(每种各2例),寒战,咳嗽,食欲下降,体重下降,脱水,抑郁,疲劳,肌肉疼痛,瘙痒,发声困难,发热(每种各1例)。所有治疗组接受治疗时间≥6周的全部11例患者在分析时,均观察到有应答作用,包括1例完全缓解(9%),5例部分缓解(45%);全部患者的疾病均得到控制。12例患者继续治疗(治疗时间6~26周),3例患者因疾病进展中断治疗。

     临床试验信息:NCT02039674

     来源:“壹生”,欢迎朋友圈转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长按二维码,关注医学论坛网微信(cmt59085300)

     原文链接:“ASCO2015肺癌研究,吴一龙教授不容错过的视角”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论坛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