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与医生做朋友有多难
2016/5/13 医学论坛网

    

     导语是不是媒体不报道,医患关系就一片和谐了呢?

     来源:中国青年报

    

     漫画:徐简

     医疗业和新闻业,是少数拥有国家设立的节日的行业。在种种医患纠纷中,我们不可回避的是媒体因素。民意被放大的过程,缺少不了的是媒介的传播。在理想条件下,客观公正的报道应当取得各方面的欢迎,至少是能够反映各方面的诉求。但是,医生讨厌记者,却成为很多医疗新闻被报道后的常见现象。让新闻业与医疗业良性互动,从而促进社会形成对医疗业的正确认知,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矛盾。

     @景维隆:报道医患事件的核心就是还原真相。我曾亲眼目睹某医院门前病人家属悬挂条幅责骂医院和医生无能,把病人治死了,具体死因大家私下各种乱传。事实呢?据了解,手术前明确过风险很大,病人自身病情也严重,最后发生不幸,家属把责任推给医院和医生。不明真相的媒体或自媒体发布出去,就属于煽风点火。新闻媒体要去引导问题的解决,而不是煽风点火看热闹。

     @王筱歆:我最看重的记者素质就是“事实+原则+勤快”。医疗记者要经常往医院跑一跑,多走进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生活,看看医生是怎么看病和手术的,医生平时的工作感悟和内心真实想法是什么,病人住院看病情况如何,病人对医护人员的反应如何,医院的整体建设和发展如何,并把医院纵向或横向对比。这些都是需要医疗报道记者做好的功课。

     @胡波:犹记得2014年湘潭孕妇死亡事件,某媒体以《产妇抢救失败,医生失踪》为题,渲染孕妇口吐鲜血惨死手术台,而医护人员全部跑开的悲情,整篇报道塑造了一个草菅人命、管理混乱的医院,并未提及任何关于“羊水栓塞”的专业概念。后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组依法、依程序鉴定,产妇的死亡原因符合肺羊水栓塞所致的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不构成医疗事故。而现场医护人员也一直持续抢救了9小时。新闻反转让全国人民共同学习了“羊水栓塞”究竟为何。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在西方的医疗政策报道中,政府和医疗相关利益集团也有很大的话语权,但同时给有组织的非精英集团提供越来越多发声的机会。而在国内,这个机会并不存在。没有多少组织能代表病人发言。存在的组织不但规模小、力量弱,还只是代表某种疾病患者的小团体。

     对于任何题材、任何内容的新闻报道来说,充分的采访、扎实的调查及公允的立场,永远是新闻媒体的立身之本。至于怎样完成涉及医患问题的专业类报道,纵观国内外媒体的新闻理论与实践,有这样几条经验供参考:

     保障医患报道中平等的“话语权”

     记者应在深入了解事件背景后,将医患双方的观点同时报道出来,主动为医院、医生提供发声平台,以达到新闻报道的平衡性。

     虽然“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更迎合受众的阅读心理,暴力行凶或医生骗钱的故事也更夺人眼球,但是医生救死扶伤的工作常态,也不应该被媒体忽视。

     对于报道中涉及专业医学知识的问题,为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还应该采访第三方即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对事件进行分析和定性,作为佐证。

     以后续报道展示事件全貌

     国外一些主流媒体,譬如《纽约时报》,在处理医患报道时一个较成功经验就是善于运用连续报道的方式,对事件进行追踪报道,以达到报道公正、客观。

     马克思在19世纪中期提出:“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媒体要在事物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基于当前事实进行报道,但是不能草率地给一个新闻事件盖棺定论,应该多采用连续报道的方式,展现事情发展的全貌,尽可能地去接近真相。

     如果在报道中的某一个阶段,媒体做出了不全面或有失公允的报道,应该及时澄清更正并做出必要的道歉。

     持续呼吁政府作为

     媒体应适当转移医患关系报道的焦点。目前我国医患关系报道焦点往往过度集中于事件本身。

     譬如在报道医生收受红包、提成开药等问题时,不应一味批评院方或当事医生,而要从医疗体制角度作出剖析。将关注焦点放置在医疗领域的公共性和市场化形成的巨大矛盾等层面,而不是单就医生个人品德来定论。

     毕竟,想根本杜绝医患纠纷演变为暴力事件,还需要完善医疗行业监管制度,同时降低患者申请投诉、寻求合理赔偿的难度系数。

     加强记者自身素质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部分媒体人不顾职业道德的约束,仅为实现“眼球经济”,不惜颠覆新闻事实,将医患关系的“阴暗面”过分突出和夸大,给本已紧张的医患关系火上浇油。

     在处理负面新闻时,媒体应掌握分寸,不能仅靠小道消息或患者爆料就进行新闻报道。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应该慎重地核实事实信息,再进行转发或报道,不能因为追求时效性,就传播未经核实的消息。

     同时,记者和编辑还应逐步提高自己在专业领域的知识积淀,提升辨识能力并勤于向专家求证,不轻易采信单一信源。

     抵制网络媒体的“标题党”

     网络媒体在对传统媒体报道内容进行转载时,“标题党”的问题尤为突出。由于移动端读者碎片化的阅读习惯,网络媒体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删节、过滤掉部分内容,难以呈现事件全貌。

     譬如在陈仲伟事件中,很多媒体在报道中,将“患者杀医”、“医生惨死”作为最重要的新闻点,选择性地忽视了行凶者患有精神疾病、并且是20多年前就诊后再无联系的患者等重要背景。

     这些报道的确使新闻事件有了更强的传播能力与话题热度,但失实了。

     面对着医患纠纷从言语冲突走向暴力行凶,面对着社会舆论从理性探讨走向喊打喊杀的现状,将社会所反映出的“戾气”归罪给媒体的“过度渲染”并不合适。

     这种群体与群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误会”与“不理解”,是对他人缺乏信任与体谅的表现。它根植于社会转型期,来源于每一个对生活缺乏安全感与基本信任的动荡内心,同时与法律规制、福利保障的不健全有莫大关系。只有不断地推动制度改革与理性思考,才能有效地疏导社会负面情绪。

    

    医学论坛网cmt59085300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医学论坛网微信号,回复以下关键字,即可接收最新文章及科研进展

     心血管 | 肿瘤 | 糖尿病

     内分泌 | 神经 | 感染

     妇产科 | 儿科

     全科医学 | 医学人文

     ......

     回复您想要的内容,我们将快速推送给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论坛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