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医生过劳死,怎可止于呼吁?
2016/5/18 医学论坛网

     导语早在2014年11月5日,中国医师协会就曾在官方网站发表文章《不容忽视的医师身心健康问题》,文章内容旨在呼吁社会关注中国医生的身心健康的问题,发布背景是接连有医生过劳死。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微信号

     文章一开始引用了两个规模相对较大的调查。一份是《2014中国医生执业状况调查》,另一份是来自医师在线2013年发布的《中国医生营养与健康状况调研报告》。

     现状:医生真的累了!!身心俱疲!

     《2014中国医生执业状况调查》共有7762名医生参与,其中63%的医生是主治以上职称,50%的受访者来自三级以上医院,近75%的医生从医年限都在5年以上。

     “累”这个字眼在调查留言里出现了818次,“收入/工资低”出现732次,“压力大”出现353次。九成以上的人表示自己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26%的人工作时间为10-12小时,13.5%的人每天超过12个小时。八成的医生没有双休日的概念,84.71%的医生最近一年都没有带薪休过假。一周七天里,53%的医生需要工作6天,29%的医生则需7天连续工作。近93%的医生感觉每天下班后状态不佳,44.78%的医生感觉“有点累”,高达48.05%的医生感觉“非常累”。

     调查中一位医生发出这样的感慨:希望哪一天,能做个单纯看病的医生,好好诊治,不需要考虑医保,医患关系,不需要准备上级检查的资料,写论文,晋职称。

     吃饭从来不能正点,谈什么营养状况

     《中国医生营养与健康状况调研报告》调查范围包括了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各层级医院的在职医生。涉及心血管科、骨科、儿科、妇产科、肿瘤等24个学科。

     调查显示,医师群体工作日午餐营养摄入状况不良,工作午餐进餐时长5~15分钟为55%,认为工作午餐营养不足为58%,睡眠不足和严重不足为53%,每日运动时长不足30分钟为77%,医生自我健康状况评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为54%,疾病状态的为9%。同样反映出中国医师群体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普遍较大,其中压力大为43%,压力很大为38%,一线城市及三级医院医生尤为突出。

     调查医师反映自身存在的身体问题第一位为腰背痛、第二位为感冒(>3次/年)、第三位为经常性口角炎和口腔溃疡。其他中轻度抑郁、消化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眼底病变、退行性病变、代谢性疾病、肿瘤、脆性骨折等疾病广泛存在于医师群体之中。比如对自身骨健康状况不清楚的为82%,只有12%认为自己基本正常。

     我国绝大部分医院实行的是两班制,而工作性质却是24小时制。在医疗需求激增的条件下,几乎所有的医师工作时间不敢喝水,练就出过硬的“憋尿功”和“耐旱功”。对于外科医师一台手术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常常一口气干到底再休息,中途不吃饭、不喝水。许多医生除了颈椎腰椎病外,普遍还有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不能不说与手术中精神高度紧张有密切的关系。还有诸如放射科医师接触的放射线致癌问题、超声医学科医师长期在“黑屋子”里的工作带来的视力疲劳等等。

     医生工资福利——难以言说的痛

     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绝大多数医师需要白天看病晚上看书,互联网时代更让医生们将工作转移到家里,下了班还在上班。面对如此的工作环境,医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普遍比较低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作者近年来利用工作之便随机调查若干个地、市、县级公立医院医生年收入情况(含工资、奖金、夜班、加班费、节假日费、五险一津福利等全部收入),平均年收入高年住院医师7.1万、主治医师8.5万、副主任医师8.9万、主任医师9.3万。乡镇卫生院骨干、15年以上医龄的乡村医生则不足3万元。《2014中国医生执业状况调查》中一组数据分析,93.47%的医生“有心理压力”,压力来源分别为“医患关系”(44.5%)“收入过低”(30.2%)和“职称晋升”(13.9%)。92.7%的医生都认为自己的工资偏低,其中43.26%的副主任医师、41.75%的主任医师每月实际发工资仅3000-5000元,而这些医生绝大多数拥有超过20年的从医年限。这样的工资福利待遇在世界各国医师比较中绝对处于垫底的位置。

     医生成为心理疾病的重灾区

     许多医师回到家精神仍然处于紧张状态。回想一下自己今天的手术有无失误,写手术记录时有无疏漏,唯恐一句话不小心就惹上官司。 不断出现的伤医事件,使医生日益受到职业倦怠的袭扰。一份医患关系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达52.4%的医生出现了中度及以上的职业倦怠。表现为情感的衰竭、工作无成就感、工作冷漠、同情心疲乏、职业认同感明显下降等,产生身心疲惫和无助感,甚至发生抑郁。 作者了解到广州市卫生部门曾经公布的一项对广州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17.4%的广州医生护士曾有过自杀念头。调查还显示:14.93%的广州医生护士对自己缺乏信心,36.45%有内疚感。63.03%的医护人员感觉自己比以往更容易累,50.38%认为对其他人或事物的兴趣少了,而有13.2%的人则经常或较多时候感觉心情抑郁、不快乐。因此七成医师反映自己存在睡眠障碍和有心理压力甚至抑郁就不足为奇了。

     无独有偶,2013年10月某杂志发表的对澳大利亚14000名医生和医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提示医生患抑郁症的比例是普通人群的四倍,在之前的一年当中,有十分之一的医生和医学生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从自杀率上看,过去几十年的研究资料都显示出医生的自杀率高于正常人群,男医生的自杀率比普通男性人群高40%,女医生的自杀率则比普通女性人群高130%。和其他职业相比,医生的自杀率也高,男医生的自杀率比其他职业的男性高70%,女医生的自杀率则比其他职业的女性高400%。患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医学院毕业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校的毕业生。

     对策:医院管理者该负起责任

     由于外科医师工作的特殊性,欧美国家的医院一般在手术室设休息室,里面有咖啡机、饮水机,各种饮料、点心、汉堡等,可以为医生补充能量,并设有质地柔软舒适的沙发,可以让医生稍作休息和调整。规定医生在实施手术达到一定的时间标准时,医院管理部门将强制其休息。为了确保手术的成功和病人的安全,任何超过时限的手术,都必须有两个手术小组,交替手术、交替休息,确保医生在最好状态下手术,还定期为医师进行职业健康查体。

     面对一个一个医师的过度身心疲惫和倒下,作为医院管理者我们不能总是说:“对不起,我们没能早一点看出你生病了。”

     因此作为医院院长,应该将关心医师身心健康视为自己的重要责任,尽可能的减少医生的工作时间和工作负担,为医生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不能让医师“带病工作”。事实上,让医师“带病工作”也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

     我们应该呼吁各级卫生部门和有关方面,即使从减少医疗差错,保障医院的医疗安全的角度也要关心医生的身心健康,采取必要的措施缓解医师的心理压力和抑郁。

     中国医师协会和各级地方医师协会,有必要将关心医师身心健康提上议事日程,并作为维护医师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来认真对待。开展关爱医师健康系列活动,包括保障医师身心健康的政策研究,为医师提供身心健康支持和合法权益维护。鼓励在医院内部开展医师之间的心理健康支持,让医师们特别是年轻的医师们能够去安全地、不被批评或者惩罚地讨论临床医患关系的疑难问题和特殊医疗差错案例。

     医学论坛网cmt59085300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医学论坛网微信号,回复以下关键字,即可接收最新文章及科研进展

     心血管 | 肿瘤 | 糖尿病

     内分泌 | 神经 | 感染

     妇产科 | 儿科

     全科医学 | 医学人文

     ......

     回复您想要的内容,我们将快速推送给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论坛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