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走抑郁的12个小贴士
2016/8/15 医学论坛网

     来源:医学论坛网原创 作者:小易(编译)

     抑郁已成为现代快节奏生活都市人的一种通病,许多人担心抑郁之后怎么办?采用药物治疗,担心存在副作用。那么,有没有更安全的治疗方法呢?小编为您介绍一种方法——认知行为疗法。该疗法主要关注的是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改变,可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治疗,甚至代替药物治疗,而且简便易行。

     若想轻松赶走抑郁,不烦先看看“认知行为疗法”的这12个小贴士吧!

     1. 不小题大做

     对一件小事耿耿于怀,老想着它产生的最坏的结果(即便并非如此),将带来持续的负面影响。

     当失去工作时,不要认为“我再也找不到工作了,”而要对自己说:“我会找到另一份工作,只是可能需要些时间。”

     2. 不幂思苦想(ruminating)

     与同事发生冲突或与朋友吵架后反复琢磨这件事,这种记忆会放大我们的愤怒、压力和焦虑情绪。这个过程就被称为“幂想”,它与较大的抑郁发生风险或持续抑郁相关。

     相反,把问题反映出来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研究表明,当我们幂想时分散注意力对我们会有所帮助。

     3. 不担心明天

     未来难于预测。但抑郁的人却经常幻想明天、下个月或明年会发生什么,而且总是很糟糕。幸运地是,这些预测很少会实现。

     尝试活在当下。唯有当下我们可以把握。

     4. 不活在过去

     告诉自己曾经干过什么……并无多大意义。因为你不可能改变过去,但是你却可以活在当下。

     你只需认为,那时你做的决定是最正确的。

     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让自己深陷过去就像担心将来一样会产生焦虑。

     5.多与人交往

     孤独是抑郁的标志之一。如果你没有工作或因为抑郁想避开人群,你就很容易孤独。重新振作起来或扩大社交圈,会给我们带来更多获得支持的机会。

     一旦你与别人重新联络,你就会知道他们理解你。你会得到正面的建议和鼓励。

     独自呆在家,你可能会一直抑郁,但出去与人交往却可以改善自己的精神状态。

     6.作息规律

     抑郁的人吃饭或睡觉等规律被打乱,但是每天保证按时起床、吃饭、睡觉,这种规律作息对于改善抑郁心情大有帮助。

     7. 避免“非黑即白”的想法

     抑郁的人容易走极端,他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我是一个失败者”;“没有人喜欢我”;“我再也找不到工作了”……

     这些想法会压跨你,会阻止你去做让自己从中得以解脱的事情。尝试“灰色”思考吧!不要说没有人喜欢我,要说“许多人喜欢我。”

     8. 用现实验证自己的想法

     抑郁易产生负面想法,但这些想法却很少成为现实。

     一旦你发现自己有消极的想法,问问自己,“有什么证据证明我是这世界上最卑鄙的人?”可能没有任何证据。

     你不能反复评判自己的观点并说它们是正确的,你必须要有强有力的证据去证明它。

     如果你老是担心别人会如何看待你,那你就去问他们,看他们怎么说。

     9. 根据SMART原则确立目标

     对于抑郁的人,建议选择目标时选择那些易于设定和遵循的目标。选取的原则应该是SMART原则,即“具体、可衡量、可实现、具时限性。” 例如,决定周末找好工作是不现实的,但决定在周末前在线发送2封简历却是可行的,它遵循了SMART原则。

     10. 要有阿Q精神

     写下所有过去你喜欢做但由于悲伤或抑郁却没有去做的事,爱因斯坦医学院心理学与行为学副教授Rego建议道。

     这些事情可以是看电影,与朋友玩或在咖啡厅看报。

     一个接着一个写,并开始逐渐将它们纳入到你的生活中,即便你觉得对它们没有热情。此外,你还可以关注那些能够给你带来掌控感和成就感的任务,哪怕只是打扫卧室或支付帐单这些简单的事也有助于缓解抑郁。

     11. 不要抗拒抑郁

     如果你的现状不好,那么抗拒它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有些人无法接受自己抑郁的事实,相反却总打击自己,认为自己疯了或者非常虚弱。” Rego说。

     这样做只会让你越陷越深,但接受现实却可以缓解痛苦,他说。

     总体而言,了解并接受自己抑郁的事实可以让你采取措施,改善状况,使自己获得治疗,而非若无其事的样子。

     12. 善待自己

     把自己对自己说的话与他人说的话作一对比,发现不统一,就要试着以一种更友好和更温柔的方式对待自己。我们经常能友好待人,却常常打击自己。最好不要使用双重标准。

     医学论坛网cmt59085300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医学论坛网微信号,回复以下关键字,即可接收最新文章及科研进展

     心血管 | 肿瘤 | 糖尿病

     内分泌 | 神经 | 感染

     妇产科 | 儿科

     全科医学 | 医学人文

     ......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论坛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