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付款二维码"发送给了网友后 银行卡1497元被转走
2016/7/21 全程防骗

     家住江津城区的小张是一名微商,在微信上做点小本生意,销售养生产品,赚点零花钱。可就在前几天,小张遇到了一件“怪”事儿,自己微信绑定的银行卡,被别人消费支出1497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骗子充当买家 转走卖家微信银行卡1497元

     7月17日19时许,小张焦急的来到江津区公安局东城派出所,将自己遭遇的事情向民警详细讲述了一番。

     事发当天,一位微信名为“快乐女生”的网友要求加小张为好友,称要购买养生产品,小张见有生意上门,便通过了好友请求,二人成为微信好友。

     该网友称要向小张购买两盒养生产品,并以156元的价格谈妥了该笔交易。随后,小张将自己的微信二维码发给网友,等着网友付款。

     岂料,该网友称小张发给她的二维码不能付款,并告诉小张,按照她的方法重新发送二维码。最终,小张在该网友的忽悠下,将自己微信钱包的“付款二维码”发送给了网友,然而该网友以“网络超时未收到图片”为由,让小张继续发送了两张“付款二维码”给她。

     直到小张收到了银行的短信消费支出提示,自己微信绑定的银行卡被连续三次消费支出499元,小张这才发现被骗了。小张用微信再次联系该网友时,该网友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但是,小张对自己卡里的钱是如何被网友转走的,仍然是一头雾水。

     民警解密 都是付款二维码惹的祸

     民警告诉小张,微信的支付功能包含两个板块,分别是收款和付款,二维码也分为收款二维码和付款二维码。

     值得注意的是,收款二维码是对方向自己付款,由自己输入金额后,向对方收款;付款二维码是自己向对方付款,打开“付款”后,用户向商家展示二维码,商家只需快速扫描二维码,输入支付金额即可完成交易,该二维码具有时效性且一次有效,在每笔金额小于500元的情况下,无需验证支付密码。因此,付款二维码与银行卡的验证码同样重要,不可随便轻易发送给别人。

     小张就是因为没有分清楚微信收款二维码和付款二维码的功能, 以为付款二维码是向别人收钱用的,但事实上是用来给别人钱的,当小张发过三张二维码图片之后,骗子就用扫码器向他收款,他的钱就分三次被转走了。此时,小张才恍然大悟。

     目前,该案件正在调查处理中。

     骗子套路深 应对招法多

     微信便利快捷,让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它,同时利用微信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的案件也随之增加,方式种类也越来越新奇。民警梳理了近段时间关于微信诈骗的案例,给你支招如何识破微信中隐藏的诈骗陷阱。

     1.假公众号

     伎俩:骗子取一个类似“XX银行”这样的公众账号名,一旦用户信以为真,向该公众号发送截图,会收到提示“需要提交你刚刚收到的手机验证码”等消息,若将验证码发过去,用户微信钱包的钱就会被立即转走。

     警方提示:对于各类公众账号要提高警惕,可与该账号官方联系求证,不随意进行交易,手机验证码一定要保护好。

     2.藏毒二维码

     伎俩:骗子以商品为诱饵,给你返利或者便宜,向消费者发送二维码,哄骗消费者进行二维码扫描,实则藏有木马病毒。一旦安装,木马就会盗取银行账号、密码等个人隐私信息。

     警方提示:当前许多市民对二维码不熟悉,存在随意扫码行为,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市民在扫码前,一定要确认该二维码是否出自知名正规的载体,不要见“码”就扫,应当在手机上安装防病毒安全软件,并保持正常运行。

     3.集赞送“礼”

     伎俩:这种诈骗分两种:一是等你集满了要求的赞,兑换时发现到手的奖励缩水;二是商家发布信息时,要求参与者提供电话和姓名,套取个人信息。

     警方提示:对这种信息要先查证一下,打电话咨询,必要时可把咨询答复录下,防止商家赖账;如果涉及到自己的银行卡、姓名、身份证等隐私信息时,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随意输入,以免被骗。

     4.头像“克隆”

     伎俩:不法分子下载你的微信头像,把昵称改成你的名字,再屏蔽朋友圈不让你看见,然后冒充你向你的朋友行骗,其他人无从分别。

     警方提示:遇到好友在微信平台向你借钱或者叫你提供个人信息等情况时,一定要可以仔细核对好友的微信号,并且当面或者电话向好友本人确认。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全程防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