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经络研究的误区(值得讨论)
2016/9/15 中医出版

关键词:经络;研究误区
经络能否用现代科学手段加以检测、加以证实?这是个涉及中医理论体系是否科学的关键问题,自然引起不仅是中医学界而且是科学界、文化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当代经络研究采用的是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目的是按图索骥,寻找经络的物质基础、实体结构。我认为这种研究已走入了方法论的误区。原因很简单,经络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产物,并不是现代科学的产物。将两种不同时间、不同内涵的科学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固然不是不可能、不是不必要,但如果一味用现代科学手段和成果去研究、评判经络,认为古人描述的经络必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实体结构,古人描述的经络走向必与人体某种已知或未知结构的运动路线相同——这种出发点就值得怀疑。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络”是一个文化学概念。研究经络不能不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经络形成的关键和基础,抛开中国文化背景、抛开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只从现代科学入手,是永远也找不到经络实质的。
从十一脉到十二脉,主要是为了满足阴阳对称平衡思维框架的需要;奇经八脉也符合这个思维框架。十二经脉、奇经八脉是不是必定有一个物质结构做基础?这也要从中西文化不同特征上去考虑。
西方科学文化遵循古希腊哲学“原子论”的传统,任何事物都要从物质实体上去分析,以寻找事物的最基本单位为目的,这个单位必须是“物质”的,于是有了层子模型,从分子到原子、原子核与核外电子,再到中子、质子,一直到夸克,按这条路子将来还可能找到比夸克更小的“物质结构”。而中国则不同,中国科学文化遵循《周易》、先秦诸子“元气论”的传统,认为事物的本原是“气”(当然还有其他观点,但以“气本论”为主)。气是什么?拿现代的话说就是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的统一体,而不仅仅是物质,在物质、能量、信息三者中,气的物质成分最少,信息成分最多。气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是一种关系实在。经络是气的通道。如果用西方物质论、原子论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气、经络,企图找到气、经络的物质实体、物质结构,可能是永远也无法实现的。国家“经络研究”攀登计划在总体思路上如果陷入这个误区,那么到头来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那么对循经感传现象又该如何解释呢?循经感传现象是存在的,这一点从经络的形成上可以得到证明。对经络形成来源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由点到线说,一种是由线到点说。
由点到线是说先发现穴位后发现经络,由线到点是说先发现经络后发现穴位。不管是哪一种观点,其依据都是“气”行走的感觉,即循经感传现象。说明气(气感)是经络的客观依据。再从气的角度看,早在战国初期的佩玉刻文《行气玉佩铭》上就有气的运行记载:“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意思是呼吸深沉可使“气”积蓄(于下丹田),然后出现上下运行现象。这种上下运行的中间线路就是任脉、督脉。《庄子·养生主》就记载有“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气功中的“小周天”就是通过意念的作用,使真气运转于任、督二脉的一种感觉传导现象。马王堆帛书中的“导引图”与两部“十一脉灸经”连在一起,说明导引、气功与经络有密切关系。
其实古人对经络早就有一个非常恰当的定义,那就是“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经络就是内景隧道。经络是人在功夫态下向内返观所看到的气的运行隧道。经络是针刺时所感觉到的气的循行路线。总之,经络是以气的运行为客观基础的,经络是气的存在。
按照“有用即有体”“有一定的功能必有一定的结构”的哲学命题,既然有循经感传的功用、功能就一定有经络的结构,这无疑是正确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结构”的认识。按西方思维的路数,这“结构”就一定是“物质结构”,就一定可以用实验、实测的方法找到。我们认为,按中国传统思维的路数,“结构”不一定都是“物质结构”,更多的是“关系结构”,“物质”不一定都是物质实体而更可能是关系实在。经络就是一个关系结构、关系实在,它绝对不是某一种已知的物质结构如神经、血管、肌肉,而更可能是神经、血管、肌肉、体液等众多物质的关系结构,是人体众多物质结构的关系组合、关系实在、整体作用。如果说循经感传的功能现象是“用”,那么它所对应的“体”,或者说它赖以形成和存在的“体”,很可能不是一种实体结构,而是众多关系结构,或者说,这个“体”就是有生命的“人体”。因此,用实证、实测的方法去求经络的某种物质结构,也许永远只是一个梦。让我们尽快走出经络研究的误区。
版权声明
shengming
本文选自《中医生命哲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张其成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医出版(微信号zhongyichuban)推荐发表。图片来源于网络。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如有内容合作,请后台留言。(欢迎广大读者原创投稿!)
中医出版 · 名医坐堂
新媒体编辑:郭青丽

↙戳原文,逛书院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