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名医:我是如何走上脉学之路的
2016/9/17 中医出版

    

     关键词:脉学研究

     他,将中医的脉诊法与现代人体的生理解剖结合,凭脉象准确地做出与西医相同病名的诊断,在澳洲震惊中外人士。他就是,世界中医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常务理事、 客座教授,澳洲墨尔本五十位成功华人之一崔倬铭先生。在微观脉诊法的研究上,崔老吸收了许氏脉法和寿氏心理脉法,揉合并悟出了自己的一套心得。

    

     大约在十多年前,有朋友说脉诊可以诊断出与西医诊断一样的结果。当时确实不大相信,但是临床上脉诊中亦经常有这种的感觉。认为传统的二十八脉有不足之处,但又无从说出。直到我拜读了安徽许跃远老师的《中华脉神》一书后才豁然开朗,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一下子便迷上了“微观脉诊”法,经常电话联络、请教。

     当时我有一个朋友,刚做完左肾切除术。但我诊脉时,他左尺脉一点也不弱。我百思不解,因为我也做过外科医生,肾全切除,血管结扎后,肾脏这部位血液的灌注便会减少、空虚了,怎么会不变弱、双尺脉对比大小差异不大呢?后来深入了解后才知道,原来这位朋友所做的肾切除术是由澳洲最出名的肾科医生做的,不是简单的肾切除术。医生将每一条血管均进行接驳术,花的时间是一般手术的三倍,所以才能出现以上的脉象变化。确实一般切除脏器手术后,微观脉象是非常清楚地表现缺凹的脉象变化,特别在术后三年内较为明显。

     我太太常常称我为“脉痴”,因为我吃饭在候脉、饭后也在候脉。有时去卫生间一去大半天,她以为有什么事推门进来,见我仍在候脉,看大便前后的脉象,观察心情好坏的脉象变化。每时每刻均三个手指不离候脉,故被称为“脉痴”。只有这样不断地努力探索,才会候到脉中的神气、脉中的奥妙。

     有幸学习了寿小云老师的心理脉诊法,从脉诊上直接感知人的心理情感活动。再结合前面的微观脉诊法,这样候脉便知道病人各个部位、器官的生理病理变化。人体的气血流注哪里,某部位有肿瘤、结节、气结,都如一张立体图展现在眼前。再运用心理脉学去分析,可以感知病人的性格、心理活动状态,属某种类型的基因,情感的受挫折、忧郁成病均可以诊断出来。

     记得2013年在烟台参加国际医学会议,第一次到烟台,朋友派车接到一个高级酒楼参加晚宴洗尘。北方朋友好客、豪爽我是知道的。坐在一桌上都是企业家、新老朋友。安排第一个诊脉的坐在我左边,我三指搭上,发现这位朋友脉动不安,犹如只老鼠窜在洞口外窥探不安,肝胆脉气小。心理脉上诊断,此男士绝不是企业家。大企业家的胆气豪气,心理素质均达不到,最多是个领班,或是搞某项技术工作的。但按广东人习惯,坐在我左边的肯定是最重要的客人,而且是第一个诊脉者,脉与现实是相矛盾的。我最后凭脉讲:“你不具备老总的性格,身体只是小毛病。你适合担当协助老总的工作,不要担大旗,不适合自己做大生意。”开处方后,病人只坐一会儿便离去了。离开后他的老板敬佩不已,说:“对不起,之前没有介绍,刚才这位便是跟随他工作多年的一个技术人员,因有事去处理,故第一个诊脉开方便离去。他性格确实如你所述一样。因为听说你候脉很神,故做验证一下。”然后大家大笑一场。

     在门诊中,我要求所有新病人诊脉时不要开口,先让我候脉,从脉中寻找病因病位,去分析病人是什么病,是内科病还是外科病,将病人的症状说出来。这样确实花时间费精力,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其实,在澳洲看西医不用花钱,病人经西医治疗无效最后才找中医,诊中医要自己花钱的。所以凡找中医诊病的都是一些难治的病。你如果不凭脉诊功夫说出病人的症状,病人不会轻易相信你。另外,现代病人都有大量的化验检查报告,病人把其他医生的诊断结果告诉你,原来的诊断可能便是误诊,那你很容易也被误导,继续误诊了。所以我将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改成“望、闻、切、问”,效果更好。

     病人进门坐下,望诊和闻诊已经做了。通过切脉,分析属哪个器官出现毛病,去诊断出病人的症状是什么,告诉他,再让病人去证实你讲的是否正确,或者是否相关。初时说得不十分准确,问题不大。用这种方式去训练自己,水平会渐渐便提高。很多时候,病人告诉你的诊断是误诊。你会发现脉象里面的信息太多了。虽然有“舍症从脉”和“舍脉从症”之说,脉里面的信息假的成分很少,但症状经常有假象。脉诊好像开车时车上多了一个导航器,准确快捷,用脉去统领其他诊疗方法。这样很多的奇难杂症,疗效一下便上去了。在脉诊里尝到了甜头,临床上得心应手,其乐无穷。

     有一天,一位新病人来求诊。病人是一位四十多岁的香港妇女,坐下一言不发伸手候诊,我知道肯定是朋友介绍,慕名而来考我了。我认真地给病人诊脉后,告诉她:

     “你有颈椎病,约C5-7椎有增生。”

     “是的。”她说。

     “你子宫有个肌瘤,约2厘米大小,但属良性的。”

     “错了。”她答我。

     “错在哪里?”

     “子宫肌瘤有20厘米!”

     我再一次候脉,再告诉她:

     “你肯定搞错了,不可能20厘米。”

     她马上从口袋里拿出两张报告单。一张是X光的颈椎照片报告单,证明是颈椎第5、6椎增生病。第二张是B超报告,子宫肌瘤20毫米。她说是20厘米了。我一看是20毫米,即是2厘米。病人当时十分感动,感动的同时也感到不好意思这样考验我。这一回总算让我为中医脉诊争光了。她也成为中医的忠实拥护者。

     门诊上经常会碰到此类专门去考验中医脉诊的事情。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望、闻、切、问”很有用处,也很受病者的欢迎。四诊合参不能丢失,让一些外国人刮目相看,也让很多国人感叹。

     版权声明

     shengming

     本文选自《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第五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张奇文,柳少逸,郑其国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医出版(微信号zhongyichuban)推荐发表。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如有内容合作,请后台留言。(欢迎广大读者原创投稿!)

     中医出版 · 名医坐堂

     新媒体编辑:郭青丽

    

    ↙戳原文,一键下单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