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文蓉:针灸临床心悟
2016/9/18 中医出版

    

     关键词:针刺方法

     中医针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针刺的疗效取决于明确的诊断、正确的取穴及恰当的操作手法,针灸手法是实现针灸疗效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关键所在。今天跟大家分享一篇万文蓉教授的针刺方法心得,小伙伴儿们快来一睹为快吧!

    

     “实者泻之,虚者补之”是中医最基本的治疗原则,中药处方如是,针灸手法亦如是,这就是中医追求“以平为期”的手段,我们知道中医学的理念是平衡健康论,正如我们人体的经络分布一样,前后左右上下无不形成整体平衡,一旦失衡就可能出现疾病,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纠偏,在不平衡中求取平衡,就像走平衡木一样。

     但是我们在临床发现,针灸医生多以得气为重,往往忽略了针刺补泻手法的运用,有的人甚至认为多此一举,只要得气就行。当然得气是针灸的基本功之一,不可或缺,但怎样得气是有讲究的,是在补中得气还是在泻中得气或是在平补平泻中得气,这就要依据疾病的性质决定了。辨证论治一直是中医最基本的特色之一,放弃了还是中医吗?理法方药(穴)一脉相承,这才是理论指导临床,这也是匠与家的区别。中医,不只是有经验,经验是在理论指导下的经验,经验上升为理论,而理论又指导临床。

     曾有一位患偏头痛10余年的患者,经多方治疗效果不显,而我们在给他针灸的时候,他有两个感触,一是以往的针灸医生只是针刺头面局部,所以当我们在他腿部和脚上取穴时,他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没有针刺他的头部腧穴?我们告诉他,这就是中医的神妙之处,这叫上病治下,而头痛治头、脚痛治脚不是我们的主要治疗方法。二是以往的针灸医生针刺下去后就留着针,15分钟便拔了,而我们针刺时是不断用补泻手法运针,即便患者有感觉了,仍然运针直至手下的感觉到了为止,然后每次留针1小时。

     这个患者经过5次治疗,自觉偏头痛完全好了,后随访1年未见发作。临床很多这样的案例告诉我们,手法的使用绝对有效,万不可便宜行事。针灸是一门注重全过程的治疗方法,对针灸医生要求很高,治疗的每个环节都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北京中医药大学彭荣琛教授一再强调作为一名高明的针灸医生必须得讲究,讲究的结果是尽快减轻病人的痛苦,尽可能缩短病程,尽量减轻病人的负担。

     近年来有幸多次与彭荣琛教授促膝交谈,请教临床诊疗细节,聆听教诲,真正体会到了“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彭荣琛教授的严谨使他对每一个治疗环节都做到恰到好处,他告诉我,就进针而言,从调动腧穴天人地三部之气的角度,慢性病宜慢进针,急性病宜快进针;就行针的力度而言,根据临床经验,一般保持在0.5kg左右的力度为佳;就补泻而言,不论何种手法,以补为重按轻提、泻为重提轻按为法;就选穴原则而言,在定位的基础上,以围棋之围法为原则,交叉取穴为宜,同时注意腧穴的赖针性;就针刺的频率和行针次数而言,以生数和成数为依据,慢性病根据九宫图脏腑方位的数字,以生数心2、肝3、脾5、肺4、肾1生数,成数则各加5为准则,急性病以气行每秒3.2cm的速度计算行针时间,达到气至病所为宜;等等。

     总之,掌握要领是重要的,但临床反复实践、逐渐积累经验、不断领悟总结更加重要,这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同一个病人,不同的人针刺,手法可能有差别;同样的病,不同的病人,手法肯定不一样,这就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因此,只有熟能生巧,了然于胸,才能得心应手。

    

     版权声明

     shengming

     本文选自《万文蓉临证心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万文蓉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医出版(微信号zhongyichuban)推荐发表。图片来源于网络。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如有内容合作,请后台留言。(欢迎广大读者原创投稿!)

     中医出版 · 名医坐堂

     新媒体编辑:郭青丽

    

    ↙戳原文,一键下单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