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五十五个国家之后,我不能告诉你旅行的意义
2016/5/21 G.P.A

    

     作者介绍:清华本科,毕业后去欧洲攻读硕博,读博期间爱上旅行,后历时两年半游历全球五十五国家,2015年底回国,现在北京医疗行业工作。

     PS:后台回复“旅行”,聆听旅行故事,获取旅行攻略。

     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我去欧洲攻读硕博,读博期间爱上旅行,后历时两年半游历全球五十五国家,2015年底回国,现在北京医疗行业工作。

     两年多的旅途无疑是我生命中最狂野的日子。刚开始时,我还是个规规矩矩的背包客,住青旅,用公共交通工具;再后来我开始做沙发客,到现在做了总共两百多次沙发客;再后来我开始搭便车,到现在搭便车的距离可以围绕赤道一周;再再后来我开始在荒郊野外露营,在陌生人家里借宿,一分钱没有我都敢只身赴险。

    

     ▲ 从土耳其边境搭便车去往伊朗

     在北极圈里看到过极光,在肯尼亚得了疟疾差点死掉,在巴基斯坦深夜搭车穿越过塔利班控制区,在柬埔寨夜宿住满蝙蝠的千年古刹......

     我能不停地说三天三夜,但你要是问我:旅行的意义何在?我只能说:旅行于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东西,我无法框出几条“旅行的意义”来,但是,我可以告诉旅途怎么改变了我,改变了我与这个世界之间的关系。

    

     ▲ 泰姬陵日出

     1或许未知没有人们说的那么可怕,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人是好的

     人们总是喜欢危言耸听,媒体也总是偏爱报道负面新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没办法,我们对坏事总是比好事要敏感。而我们对于其他宗教、文化、地域本不应有的偏见、误解乃至仇恨,就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我去乌干达做志愿者之前,所有的国人都告诉我那里一定脏得要死,但我到了那里,发现乌干达人民都很爱干净,每天就是一遍又一遍地洗呀刷呀,和我一起工作的还有一个荷兰哥们,我们俩甚至有时被认为是脏兮兮的,因为我们如果一天下来很累,晚上不洗澡就睡觉了。

     当然,非洲贫穷是真的,非洲针对外国人的犯罪也是存在的,还有非洲的医疗卫生条件也是堪忧的,但是远没有许多人想得那么严重。

    

     ▲ 乌干达朋友

     我告诉朋友我要去土耳其的东南部搭便车,大多数人,尤其是土耳其朋友,都劝告我说那里是库尔德人和政府冲突区(现在ISIS、库尔德人和土耳其政府军正在那一带打得不可开交),非常危险,我要是去了会立刻死掉等等。但我真地到了那里之后发现,库尔德人非常友好,在当地避难的叙利亚人也大都非常友好,除了他们,我还交了一个伊拉克朋友,他用卡车把我一路载到我的目的地。

     没错,我们对远方所有的想象,所有的听闻,所有的误解,或真或假都只有一种方法能够判断 —— 旅行。

    

     ▲ 伊朗伊斯法罕

     2学会控制与放手

     你大概听说过旅行怎样可以锻炼一个人做计划的能力,但旅行更为重要的一面是当你无法控制的时候,教你学会坦然地放手,学会不再焦虑。自信不仅仅是相信自己“能”,还是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不能”,而且在“不能”的时候依然淡定。

     刚开始搭便车的时候,对这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旅行方式许多人是很难适应的,你永远不知道是否会有车会为你停下来,什么时候车会停下来,车里会是什么人,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不可控性。但是搭了几次之后,你就会发现,只要你做了自己能做的准备,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即使并非每个细节都在你的掌控之中,结果也远远没有那么可怕。

     而且,旅途是个奇怪的东西。当你努力去控制一切的时候,事事都不如愿,而当你放手把自己完全交给它的时候,处处都是惊喜,比计划的还要美。

     到今天,我已经忘记了焦虑是什么意思,就像电影《间谍之桥》里面律师问被告:你不担心吗?那个被告淡定地反问:担心会有用吗?

    

     ▲ 从波兰搭车去往维也纳,当时车少,请勿模仿

     3了解其他的思维系统

     犹太人为何如此“聪明”这个课题已经被无数次地研究过,我们只说其中的一项研究。该研究比较了在以色列长大的犹太人和在海外长大的犹太人在事业上成功的概率,发现后者远大于前者。在犹太文化中长大的犹太人并不明显地比其他民族的人更“聪明”。

     在海外长大的犹太人从小在两种文化中长大,犹太文化和当地文化,这两种文化,两种思维系统同时在他们的大脑中存在,从而使其思维具有更多的灵活性。而从小在以色列长大的犹太人,不再具有这个优势。

     旅行,而不是旅游,能够让你去了解当地的文化,从和当地人的交流中去知道他们的思维系统,这是我们在书本中,在电视上,在宾馆里,在旅行团里所无法知悉的。

    

     ▲ 意大利比萨的沙发客朋友

     4了解你自己

     在欧洲的时候,我们经常说要想知道一个人到底适不适合做你的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和她/他一起去旅行,没有什么比一场自由行更能够了解一个人的。

     不仅仅是了解他人,旅行也是了解你自己的最好方式。

     我走过一条徒步路线,叫做圣地亚哥之路(Camino de Santiago)。在全世界每个国家,尤其是在欧洲和其他基督教国家,都有路线通往一个特别的城市,每年有无数人,信教的与不信教的,徒步几百甚至几千公里,花几个星期甚至一年走向这条朝圣路线的终点 -- 西班牙的圣地亚哥(Santiago de Compostela),这一条朝圣之路被无数人走了几百年,沿途风景旖旎,文化沉淀极其浓厚,很早就上了人类文化遗产名录。这条路线很少有亚洲人知道,但是欧洲人大都知道。

     那是一种很奇特的经历,当你脱离了平时的环境,脱离了所有社会关系对你的定义与束缚,那个真正的你,或者说你的另一面,便会慢慢浮现,你也许会恍然对于自己有新的认识。

    

     ▲ 圣地亚哥之路上

     我在那路上遇到一个二十六岁的德国女生,从柏林一路走来,她在开始这段旅途之前,相恋了两年的男朋友向她正式求婚,她不知所措,她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她觉得二十六岁结婚还太年轻。我遇到她的时候,这姑娘刚走到西班牙东部。

     “在这里,我可以不再考虑什么婚姻、爱情、人生,我无须与任何人打交道,我,完完全全地做了回自己,一个我以前并没有意识到的自己,我时常会惊讶于那些当我走在巴斯克山区的田间从我的脑海里慢慢爬出来的想法。”

     当这段旅程最终结束,这姑娘回到了柏林,告诉她的男友:她还有未完成的梦想,如果他愿意再等他两年,那么,她便愿陪他度过一生。

     我们去旅行,不仅仅只是去遇见别的人与别的风景,也是去遇见我们自己,一个平日里你太忙碌于生计、事业、奔跑而忽视的自己。

    

     5语言,文化

     对各国语言文化的认识,不是只靠读书看视频就能解决的,要亲身到那里,你才能有第一手的感受。

     比如,同样地学习语言,如果让你在中国学法语,学习半年的效果和在法国学法语三个月的效果差不多。我是个对语言非常有热情的人,在荷兰读书的时候虽然教学工作语言都是英语,但我还是自学了荷兰语,平时生活中和荷兰朋友就只说荷兰语。

     有一次,我在德国住了总共一个月,前两周我住在一个意大利朋友家里,那是在柏林,我们约好从我到她家的第一天起,我们便只用德语对话,可以现去查词,可以现去查语法,但是,对任何人都只说德语。

     我们这样进行了两周,之后我离开柏林用两周时间周游德国北部,做沙发客,我的沙发主都是德国人,这两周里我跟所有人都只说德语,日常对话,聊天,谈各自的旅行经历,未来梦想等等。语法不一定对,词汇不够的时候会直接问他们,我的德语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 德国新天鹅堡

     我在周游欧洲的时候用类似方法学习了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后来我和波兰女友一起搭便车旅行,从波兰一路向南穿越五国到亚得里亚海滨。我们两个加起来会十四种语言,涵盖了三大最普遍的欧洲语系,可以与沿途遇到的几乎所有人交流。之所以“几乎”是因为我们在奥地利的时候遇到一车在匈牙利住的车臣大胡子,这几位只会说车臣语和匈牙利语,我们最终就靠了万能的“手势语”了。

     后来离开欧洲,我从欧洲搭便车一路回国,途经伊朗,还自学了一些波斯语。我在这个堪称全世界最热情好客的国家待了六个星期,搭了几万公里的车。

     到今天,路走了两年半,护照还剩下四页空白,车搭了三百多辆,人遇到了无数。这长长的旅途让我学会了和各种人打交道,学会了不再慌张,学会了在一个陌生复杂的环境中总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 尼泊尔雪山日出

     后台回复“旅行”,

     聆听旅行故事,

     获取旅行攻略。

    

     文章由G.P.A经授权转载自作者个人旅行公众号”西经三点六“(ID:freedspirit)。

     欢迎更多个人、媒体与企业与我们展开内容合作,请联系wx@careerdream.org。

     @G.P.A 保留所有权利

     投行圈创业俱乐部招募

     从投行到创业,选择另一种生活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G.P.A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