粹 | 每一份坚持,都是不甘于平庸
2016/5/3 醉美上海

     点击上方“醉美上海”关注我们醉美上海是上海最大的新媒体平台之一,每日推送上海突发新闻,为读者提供最鲜活的城市资讯,记录最有温度的城市生活.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关于上海城市美学的补白。

    

     工匠是职业,也是态度,更是精神。把一份劳动角色做到极致,工匠,就不再只是对工作身份的称谓,而体现出一种特定的态度。态度,在经年累月的打磨之下,又会成为精神。工匠精神,自古至今,在中国劳动者的血脉里,从未缺席。

     粹,从米,从卒。“卒”为“极点”、“极端”,“粹”是纯粹、精华,纯一、不杂。《天工开物》有云,“播精而择粹”。“粹”就是极端纯净、没有丝毫杂质的米。

     稻谷反复筛选才可去除糟糠,铁千锤百炼方能成钢,粹的背后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追求,更是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毅力。

     每一份坚持,都是不甘于平庸。今天,一起认识三位在平凡岗位上却不甘于平庸的“工匠”,他们的双手就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千分之三毫米的“文墨精度”

     在工业化时代,尽管很多零件都可以自动化生产了,但是有的零件因为数量少、加工精度高、难度大,仍需要手工打磨。

     身高1.88米,体重200斤,这样的身材,绝对是钳工中的另类:身高比一米的工作台高了将近一倍,不少老师傅都觉得这样的身体条件根本不可能成为出色的钳工。

    

     可方文墨做到了。

     不靠眼睛,纯粹凭手感,能不能加工出一样完美的产品呢?当方文墨在一米高的操作台前站定,一边的三个徒弟都屏住了呼吸,看他加工这块原材料。

    

     方文墨加工之前,测量表的指针在一格到两格之间晃动,表明这个工件表面的最高点和最低点,高度差别在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毫米;方文墨蒙上眼睛加工以后,量表的指针只有极细微的晃动,工件的精度达到了千分之三。

    

     教科书上,人的手工锉削精度极限是千分之十毫米。而方文墨加工的精度达到了千分之三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二十五分之一,这是数控机床都很难达到的精度。中航工业将这一精度命名为——“文墨精度”。

     方文墨是徒弟们眼中的奇才:25岁成为高级技师,拿到钳工的最高职业资格;26岁参加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夺得钳工冠军:29岁成为了中航工业最年轻的首席技能专家。

    

     各种奖项、光环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为了练好技术,方文墨把家里的阳台改造成了练功房,每天一下班就钻进阳台“修炼”。

     正常情况下,钳工一年会换10多把锉刀,方文墨一年却换了200多把,有几次居然生生把锉刀给练断了。

    

     每天连续四五个小时的训练,锉刀持续发出的刺耳声音,甚至让他出现生理性呕吐。长年累月的苦练,让才32岁的方文墨,背就已经有些驼了。

    

     就这样坚持着,方文墨终于凭着自己的努力,走进了沈飞军品厂的车间,还拥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班组。去年“9·3”阅兵的装备中,飞过天安门的5架歼-15中的不少核心零件,就是方文墨和他的班组做出来的。

    

    

     “一手托着国家财产,一手托着战友生命。” 方文墨深知,自己的工作是不仅是一份荣耀,更是一种责任。

     行云流水间 他的手就是一杆秤

     著名国画家李可染曾说过:“没有好的宣纸,就作不出传世的好国画。”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一百多道工序,其中决定宣纸成败的就是“捞纸”这道工序。

    

     周东红就是一名捞纸工,国内不少著名的书画家都点名要他做的宣纸。

    

     所谓“捞纸”,两个人抬着纸帘在水槽中左右晃动,一张湿润的宣纸便有了雏形,整个过程不过十几秒。但是宣纸的好与坏、厚与薄、纹理和丝络就全在这一“捞”上。

     周东红说,这叫“一帘水靠身,二帘水破心”。双手要摆到水面上,不要动,像绳子一样吊着,然后整个手抬起来45°角,抬得齐肩那么高。要从正中间下水,用双手舀水往前走大概15公分左右深度。

    

     这上下一两,指的是做成的每刀宣纸的重量不能超过上下一两的误差,也就是说做成的每张宣纸的重量的误差不能超过一克。周东红和他的搭档每天要重复这样的捞纸动作一千多次。从业三十年来,每年经他手捞出的纸超过30万张,没有一张不合格。

    

     周东红现在是出了名的捞纸大师,他的手就是一杆秤。可这行云流水的技艺背后,是鲜为人知的多年苦练。

    

     初入行时,为了练好技艺,周东红每天都会早起,冬天把手伸到冰冷刺骨的水里,即便是长了冻疮也要下水捞纸,就为了找到那种感觉。那时的他凌晨两点出门,直到下午五六点才回家。

    

     周东红说,宣纸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已经有1500多年了,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经历300多天,18个环节,100多道工序。但是现在他和他身边做宣纸的人都已经是越来越老,愿意学这行的年轻人是越来越少了。

    

     “中国有句古话说,行行出状元,我能坚持到现在,在我心里,这也是一种荣誉感。” 周东红说他不知道什么叫工匠精神,但他知道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勤学苦练。

     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去年的“9·3”大阅兵上,新一代预警机、舰载机、战略核导弹等一批国产武器装备精彩亮相、震撼人心。

    

     固体燃料发动机是战略战术导弹装备的心脏,是发射载人飞船火箭的关键部件。上千道的制造工序中,发动机固体燃料微整形极为关键。目前,火药整形无法完全用机械来代替手工操作,这在世界上都是一个难题。

     雕刻固体燃料,就是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会引起燃烧甚至爆炸。而徐立平就是这样天天与火药打交道的人。

    

     药面精度是否贴合设计形状和尺寸,直接决定导弹能否在预定轨道达到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的最大误差,而徐立平雕刻的精度不超过0.2毫米,还没有两张A4纸厚,堪称完美。

    

     火药有很强韧性,再加上含有粗糙的颗粒,用刀力道很难把握。一刀切下去,药面很难保持平整。火药整形不可逆,一旦切多,或者留下刀痕,药面精度与设计不符,发动机点火之后,火药不能按照预定走向燃烧,发动机就很可能偏离轨道,甚至爆炸。

    

     而雕刻火药最大的难点还不只这些,在雕刻过程中,瞬间的摩擦如果过大会引燃火药并发生爆炸,这一过程快到根本就没法去反应,跑都来不及。

     第一次看到师傅做的点火试验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巨大的轰鸣声,窜出的那种火苗,腾起的蘑菇云,当时确实把我看呆了,因为我真的没有想到会这么危险。”

    

     一刀一刀的勤学苦练,练秃了30多把刀,徐立平的手越来越有感觉,药面的平整度也越来越高。

    

     1989年,工作不到三年的徐立平,凭着精湛的技术和胆量,和师傅们一起加入了我国重点型号发动机研制攻坚阶段的挖药突击队。

    

     挖药,意味着如果整形刀挖得不好,摩擦过度或者碰到哪个地方产生火花发生燃烧事故,完全没有逃脱的机会。徐立平回忆,当时除了铲药的沙沙声,都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

    

     行走在危险边缘,徐立平一干就是28年。坚守在偏僻的军工厂,他只是诸多为国铸剑的大国工匠中的一员。但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庸的成绩,他比别人多的是一份坚持,也是一份匠心。

     《致敬匠心:人生在勤,勤则不匮》

     作者/央视特约评论员 杨禹

     工匠,既是称谓,也是赞誉。工匠是职业,也是态度,更是精神。

     在喧嚣中,他们固执地坚守着内心的宁静,凭着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匠心,创新传统技艺,传承工匠精神,大国工匠,匠心传世。工匠,劳动者。人生在勤,勤则不匮。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也是劳动创造的。可称“工匠”者,多是在劳动中精益求精者、勤勉不懈者。工匠,既是称谓,也是赞誉。

    

     工匠是职业,也是态度,更是精神。依天工而开物,观物象而抒臆,法自然以为师,毕纤毫而传神——工匠做事,有板有眼,一丝不苟,求真唯美。把一份劳动角色做到如此,工匠,就不再只是对工作身份的称谓,而体现出一种特定的态度。态度,在经年累月的打磨之下,又会成为精神。工匠精神,自古至今,在中国劳动者的血脉里,从未缺席。

    

     △59岁的单嘉玖是故宫博物院的一名书画修复,通过“望闻问切”,让珍贵的古代书画作品的生命得以延续。工作的38年里,经她手修复的古画有近两百件,耗时最长的需要一年,最短也要三个月。图为单嘉玖正在修一幅清代山水画。

     农业文明有工匠,工业文明有工匠,信息文明有工匠,生态文明有工匠。在田间地头,精耕细作,汗水滴滴落,粮食粒粒收,是为工匠。在工厂车间,精打细磨每一个零部件,把工业产品做到极致精准,是为工匠。在信息技术的“0和1”中缜密推导,在大开大合的网络世界里串联纤毫,是为工匠。寻找生物多样性中各物种间的微妙平衡,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构建精准的绿色机制,是为工匠。

    

     △戎鹏强,北重集团响当当的“镗工大王”,他主要负责对火炮身管内膛进行精镗,是保证火炮直线度,确保火炮打击精度的关键工序。他的“超长小口径管体深孔钻镗”操作法破解了高压釜出口偏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

     工匠不常得,千锤百炼、千辛万苦,都不过是一位伟大工匠诞生前的序曲。

     工匠既不平凡,又平凡。木匠千千万,不见得人人都成鲁班。厨工遍地走,未必都能炼成解牛的庖丁。工匠有门槛,功力到、工夫到,才成器。工匠的大门却又是敞开的,但凡有心的劳动者,都可以成为工匠,或让自己走在成为工匠的路上。工匠既循规蹈矩,又不循规蹈矩。有规有矩,才可定方圆。循规蹈矩,在车床边就是执行最精密的工业标准,在田地间就是恪守五谷生长的农事规律。工匠须有耐心,一个动作常重复成千上万遍。工匠得有恒心,在该守的规矩、标准、尺度前,从不随意妄为。工匠又要有足够丰沛的好奇心,能工巧匠,不只是重复前人,还应是探索未知世界时的排头尖兵——在循规蹈矩中坚守、传承,在不循规蹈矩中创新、创造。

    

    △52岁的毛正石出身于工人世家,现在是中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厂的高级技师。他30年的潜心钻研和苦苦求索,攻克了铸造战线上一道道技术难关,成为了精雕国际标准的铸造大师,行业技术权威。

     工匠既可复制,又不可复制。可复制的是工匠的精神,以及工匠们身上所承载的劳动态度、劳动标准。不可复制的是每一位工匠的酸甜苦辣,每一位工匠的独到魅力。工匠可多得,要复制工匠,工匠精神就是最好的基因、公开的密码。工匠亦不常得,千锤百炼、千辛万苦,都不过是一位伟大工匠诞生前的序曲。

     每一段人生,都不妨从工匠精神里,汲取最朴素的力量。

     工匠既需自身修为,又靠制度打造。工匠若想成器,必定慎独、慎初、慎微,自我要求,自我加压,自我监督。工匠心、工匠志,是养成工匠的核心原生动力。若想让工匠精神在一个现代社会里传承发扬,又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所有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协调处理好复杂的劳动关系,创建有利于工匠成长的体制机制。工匠自己可不计名利,社会要让工匠有名有利。工匠之所以成为工匠,必是不求名、不逐利,必能克服寂寞、击退诱惑、战胜自我。而一个尊重劳动、鼓励创造的国家,一个懂得尊敬工匠、呵护工匠的社会,则应让默默劳作者得到合理回报,让成大器者得到充分激励——让工匠有名,名至实归;让工匠得利,利予工匠,利在国家。

    

     △马荣是我国第一位人民币人像雕刻的女雕刻家。她说:“钞票的凹版雕刻需用心来创作”。1997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头像首次独立成为人民币的正面主景,马荣的人像雕刻作品斩获冠军,并分别应用于第五套人民币50元、20元、10元和5元、1元人民币上。而她首创的版纹间隔线雕刻法也被广泛应用。

     于国,工匠是重器;于家,工匠是栋梁;于人,工匠是楷模。中国梦目标在前,积跬步以至千里,每一个脚印,都由你我用工匠精神刻下。劳动者楷模在前,每一段人生,都不妨从工匠精神里,汲取最朴素的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但因转载众多,或无法确认真正原始作者,故仅标明转载来源,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猜你喜欢生命中曾经的灿烂,终究都要用寂寞来偿还

     对不起,上海这位姑娘,今天我要曝光你!

     老师,您的工资够养家吗?

     小媳妇洗澡!口味太重!让我笑抽筋了!

     发型师与女顾客暧昧嫌弃女友老土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醉美上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