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妈是医生,看哭了······
2015/7/25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点击上方蓝色“医学界妇产科频道”加关注哦↑

    

     上海仁济医院开展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请来职工子女谈谈“我家的白衣天使”。孩子眼中的医生父母是什么样的?他们的童年和生活有什么特别?

     作者:小米

     来源:解螺旋

     (《医学界》转载本文已获得授权)

     最多的记忆就是“等待”

     顾稚盈,一个上初中的女生,爸爸是仁济医院的肾脏科医生,妈妈是肾脏科技术员。顾稚盈觉得生活中最多的记忆就是“等待”,她说:“好像我每天都在盼望。”

     稚盈出生第一年,父亲就赴日本学习。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家里的老人抱她上街,“我就在人群里找爸爸,看这个人像,那个人也像。”小稚盈记得,很久以后,有一天从睡梦里醒来,突然发现身边躺了一个陌生人,她吓得大哭起来。妈妈紧紧抱着她说,“他就是爸爸呀,爸爸回来了呀。”

     “可是他回来了,我还是天天在盼望。”说着,这个纤细瘦弱的女孩声音轻了好多。爸爸依然每天早出晚归,回家一头钻进书房。爸爸说,快了快了,忙完这几天就有空了……结果,他又去支援新疆,一走一年半。

     “你就是妈妈常说的那个江基尧?”

     当医生爸爸出现在面前,却不认识的,不只是顾稚盈。江淦的爸爸是仁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江基尧,常常整日整夜泡在医院,守着病人,以至于江淦“小时候基本没有父亲的记忆。有次妈妈带我去机场接爸爸,我躲在妈妈背后死活不肯出来,最后被催得躲不过去,我只好探出头问他——‘你就是妈妈常说的那个江基尧?’”

     “最羡慕别人家三人行”

     小学生朱逸文的爸爸是仁济医院麻醉医生朱辉,但她并不理解这份工作。“最可恨的是在家休息爸爸也会被医院叫去。有天晚上,爸爸要给我讲故事陪我睡觉的,结果电话打来说有产妇大出血要他去帮忙抢救。这一去,第二天才回来。”

     朱逸文说:“最羡慕别人家都是三人行,我和妈妈总是‘二人转’。”

     “从小号称自己是留守儿童”

     “自己管好自己”

     毛立尔的爸爸是仁济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医生毛家亮,母亲曾是护士。“我小学三年级前,放学后就‘寄养’在邻居家,三年级之后,父母锻炼我独自在家,我就一个人写作业、吃饭,下饺子下馄饨订外卖,喂饱自己。”

     毛立尔的爸爸是仁济医院头颈外科主任王家东,妈妈也是医生,“我从小就号称自己是留守儿童,父母工作真的很忙,学校家长会都是我自己去开的——老师有事直接找我,我觉得挺好。”

     沈天正的妈妈是肿瘤科护士长仇晓霞,这个16岁的少年不仅和其他医务子女一样习惯了“自己管好自己”,还常常给疲惫回家的妈妈做饭。

     更多,来自亲人的“控诉”……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科医生曹艳,曾经在微信朋友圈上发过下面一个消息,儿子在生病时质问母亲:“我也是病人,你为什么不陪我?”,引起医生共鸣,反应一个医生妈妈,在病人和亲人不可兼顾的无奈和心酸。

    

     对不起孩子,陪孩子的时间少,大多医生都会为此感到愧疚的,而对自己的伴侣、父母,他们何尝又不是心存愧疚,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跟很多医生聊到为什么选择做医生时,很多的回答是:“家里有个学医的,以后看病方便。”很多家长当初可能也是这样想的,可是现实却是,即使父母病了,都没时间照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医生迟骋老父亲从外地来看儿子,到医院后看到儿子忙得抬不起头,根本说不上话。老人家只好挂了个号,和儿子见了一面。

     一位结婚7年的妻子,写到自己与医生丈夫的生活时,这样说:“我被逐步锻炼出了雷厉风行,守时准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军人作风。说几点走就要几点走,你这么忙,哪有时间等啊!一个电话,不管在哪里,说回病房就要回病房,不要叨叨,抓紧时间收拾。

     感动,来自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忙碌的医生,留给家人的很多时候是背影,是疲惫。然而亲人对医生的工作都是理解的,他们默默地贡献,配合着医生的工作。迟骋的父亲在将视频分享给别人看时说。“我希望大家能更多地了解医生护士的真实生活。做医生不容易,做医生的家属也不容易。”那位医生的妻子也说“我也习惯了担惊受怕,习惯了他的春节值班,习惯了一个人带孩子玩,习惯了生活步调的不一致,习惯了那震耳欲聋的呼噜声,习惯了尽量少传递坏情绪,想必,我的公婆也习惯了一年见两次儿子……”

     仁济医院的那些孩子对自己的医生爸妈,也是从不理解到理解,到崇拜,到追随,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父母都了成了自己眼中的英雄,并且长大后立志做医生。毛立尔现在是温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四年级学生,王圣明是上海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法文班学生。沈天正今年考入上海实验学校,他说高中三年的奋斗目标就是考入一流医学院,他觉得医生的工作很神圣,是“让搁浅的生命之舟驶上新的航程”。

     高考那年,江淦义无反顾地填报上海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他至今难忘本科时去香港大学医学院交流的场景,“这家医学院有一面荣誉墙,就是把全家都从医的那些员工的全家福展示在上面,这让我很震撼,这是一份值得尊敬的社会职业!”

     想和超过20万的同行分享您的行医故事、临床经验、经典病例及专业知识吗?还等什么,速来投稿吧!投稿邮箱yxj-fck@yxj.org.cn,文章发表即有稿酬哦!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