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你为什么这么拼?
2015/7/30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点击上方蓝色“医学界妇产科频道”加关注哦↑

     医生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他们把时间给了病人,给了生命,选择医生,就意味着辛苦。

     作者:姜峰 王明峰 黄蓓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医学界》转载本文已获得授权)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产二科刘海虹

     17年没休过一个长假

     在医生办公室等了足足1个小时,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产二科副主任医师刘海虹才快步而来,“实在不好意思,刚下一台手术,娃8斤多,是个巨大儿,产妇有出血症状。经过紧急处理,产妇情况已经平稳。”她端起保温杯,“咕咚咕咚”连喝了几口水,接着坐到圆凳上,顿了好几秒没说出话,脸上满是疲惫。

     高强度、快节奏,对刘海虹来说是“家常便饭”。早上7点半来到医院,先巡查患者状况,8点再去上门诊。她告诉记者,产科共有3个科室,其中产二科共有74张床位,而管床医生只有15人。“像我这样的高年资医生早上要带门诊,同时每天平均还要做3台手术,多的时候一天能有五六台手术。”在她的同事中,最高纪录是一天做10台手术。

     除了周一到周五正常上门诊、做手术,刘海虹每15天到20天还要轮流值一个周末班。“周末值班是24小时制,4位医生同时值班,从早上8点值到次日8点,如果是周日值班,周一上午8点值完班后,还要接着出门诊。”

     作为产科医生,节假日值班更忙碌。赶上春节、“十一”黄金周等,每位大夫都会值两个24小时的班。刘海虹从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从没有完整休过一个7天长假。“其实没什么,这么多年来,产科没有一位医生能够休满7天。毕竟,对每个家庭来说,生孩子都是天大的事情,牵动着全家上下的心,医生辛苦一些不算啥,只要母子平安,就是我们最欣慰、最幸福的事情。”

     加班加点是常事,抢救病人更是常态,“产科关系到母子两条生命,毫无疑问风险很大。”令刘海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抢救经历是,中午12点刚刚上完门诊,一口水都没喝,也还没吃饭,就遇到一位产妇出血需要立即手术。她二话没说,换上手术服,当即投入战斗。手术持续到傍晚,才将患者送进ICU,她赶紧扒拉两口饭,接着和其他医生进行会诊和进一步观察,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才将患者交给值班医师。这是她从业17年以来经历的最长一台手术。“不能按时吃饭是常事,过了点儿,其实就不会觉得饿,就当是减肥了。”刘海虹笑言。

     精力都投入到抢救病患上,刘海虹陪家人的时间自然就少了很多。没上幼儿园时,儿子一回家都不认她,只认爷爷奶奶。儿子班级里的事情,她都是最后一个知道。后来,班主任有什么事,比如开家长会啥的,要专门发短信通知她,怕她忘了。即便下班回了家,刘海虹心里也总挂念着患者。回家后,脑子里要把病情再回顾一下,有时候还要打电话再叮咛一下护士,让护士注意患者的血压、出血量、生命体征等。她说:“忙活一天,晚上也不安生。经常睡到半夜,就被产妇家属打电话叫醒,咨询产兆啥的,我从来不推诿,耐心讲解。我也是母亲,能够深切体会到每一位患者的心情。”

     “选择医生,就意味着辛苦。”一个个小生命平安诞生,是对刘海虹最大的褒奖。今年5月,她和3位医生值夜班,4个小时之内,遇到脐带绕颈、脐带脱垂、双胎重度子痫等多例急难状况。“这一晚上,就抢救了5个小宝贝,有个小宝贝的胎心监护器显示屏上,胎心生命线已经快成直线了,最后仍然被我们抢救过来。”说到这里,刘海虹脸上露出微笑。

     成都第三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刘雁军

     多做一台手术多救一个人

     上午8点,成都第三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刘雁军来到医院。3号住院楼11楼普外一病区16床的何婆婆患有直肠癌,这周一刚刚做完手术,眼前正是手术后的恢复期,一看到刘雁军,她的精神就来了:“刘医生,你来了,我感觉恢复得很好。”刘雁军询问了何婆婆的近况,又查看了她的体征说:“老人家,恢复得很好,要继续加油。”

     刘雁军带着他的组员穿梭在各个病房,对于当天要手术的病人和病情较重的病人,刘雁军都特别关照。

     8点53分,刘雁军赶到3号住院楼手术室,换好了绿色的手术服。“很多时候,病人就像小孩子一样,生病心理很脆弱,除了治疗之外,渴望着和医生说话交流,这样他们才会安心。我跑上跑下不要紧,可以换来他们一天的踏实。什么是好医生,患者有着苛刻的标准,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关心他们。”刘雁军说。

     第一台手术安排在上午9点,刘雁军为一名结肠癌患者进行腔镜切除术。“不做手术最多还有半年的生命,做了手术,后面还有美好的结局。”刘雁军低声说了这样一句话,转身进了7号手术室的门。

     在患者腹部作了一个小切口,刘雁军手持超声刀,腹腔内的情况显示在屏幕上。他身体侧立,眼睛紧盯着屏幕,双手熟练地操作超声刀,将长了肿瘤的部位和正常组织慢慢剥离,此时的手术室里只听得到监控仪发出的“滴滴”声。

     中午12点,有人将盒饭送到了17楼,刘雁军下午还有4台手术:两台疝气手术,一台腹膜透析拔管手术,一台直肠癌手术。为了节约时间,中午就在手术室吃盒饭。

     1点30分,第一台手术结束,送来的盒饭早已经冷了,刘雁军大口吃了起来。这个病人情况特殊,有两处长了肿瘤。”刘雁军说,一处在直肠,一处在降结肠,4个半小时的手术,共切下了40厘米左右的肠子。这是恶性肿瘤,已经发展到了3期,如果不手术,只有半年的生命,做了手术还有5年、10年……

     “刘医生,剩下的盒饭还要吗?”打扫的阿姨问道。“来不及了,马上要上手术了。”刘雁军转身进了手术室,距离第一台手术结束仅仅过了20分钟。

     晚上8点,外面的街道上已经亮起了灯光。在手术室里,刘雁军还是那个姿势,眼睛紧盯着屏幕,双手操纵着手术刀,似乎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流逝——这是一位已经站了快10个小时的普外科医生。

     晚上10点,18楼7号手术间外“手术进行中”的指示灯还亮着,手术在继续。他说:“我多做一个手术,多切一个肿瘤,就多救一个人。”因为腹腔镜手术要长时间盯着屏幕,眼睛特别重要,刘雁军在平时的生活中几乎杜绝了所有电子产品,就是为了保护好眼睛。

     晚上11点05分,刘雁军从手术室出来,一天的工作已经结束,但他还要去看几个病人。“看看他们,他们放心,我也放心。”第一个要看的是早上刚做了手术的患者,他已经睡了,刘雁军叮嘱家属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二个要看的是位老年人,早上查房时发现情况不是很好,腹部的问题得到解决,肺上的问题却一直存在。

     凌晨,脱下工作服的刘雁军走出了3号楼,四下里一片安静,树丛里不知名的虫子在鸣叫着。从早到晚15个小时,一位普外科医生的一天,在夜色中悄然结束。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王江山

     急诊医生的时间属于病人

     王江山是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的一名住院医生,今年29岁。由于工作繁忙,经常约会迟到,女朋友称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放鸽子专家”“迟到专家”。

     7月15日,从来没给女朋友送过花的他,打算玩一把浪漫,答应下班后买一束鲜花送给她。白天忙得没空,临时接到通知晚上要开会。结果,下班时已经9点半,花还是没送成。

     前不久,王江山约女朋友吃饭。本来4点半下班,为了防止意外,他把约会时间定在5点半。然而,就在快交班时,一位患者出现了呼吸心跳骤停,虽然接班的医生已经来了,可是王江山想也没想就投入了抢救工作。这一忙就到了6点半,又惹女朋友生气了。

     有一次,女朋友说头疼,王江山没太放在心上。他觉得是小事,休息几天就好了,也就没有再过问。结果,她非常生气地说:“作为医生,每天关心那么多病人,却连自己的女朋友都不关心。”王江山说:“为了这事,她耿耿于怀,和我耍小脾气,叫我不要管她了,去关心病人吧。”

     除了繁重的临床工作,王江山承担着大量科研工作,周末还要给协和医科大学的学生进行培训,休息时间很少。他是北京人,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却并不多,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通常只有短短的一个白天。王江山说:“其实家人尤其是奶奶,非常想我,哪怕只是一起吃顿饭聊聊天,她老人家都会特别高兴。实在是太忙了,如果有一个长假,我特别想能带家人出去旅游。”

     今年是他从医的第四个年头了。急诊科是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任务最重的科室,面临着许多突发情况。急诊科医生不能有半点松懈,就像时刻拧紧的发条。

     “最忙的一次,一晚上接了10个急诊病人,还有一些病情特别危急。白天晚上连轴转,一宿没合眼,特别累,感觉自己都要透支了。”回忆起今年春节的值班经历,王江山还是有些紧张。有一名患者因为剧烈的胸痛,被救护车送到了协和医院,王江山刚到分诊台,准备询问病情,这名患者就出现了猝死,心跳骤停。医护人员立刻将患者推进急救室,王江山对他进行复苏按压、除颤、气管插管。一个多小时除颤10多次,病人终于从鬼门关回来了,慢慢地恢复了自主意识。这名患者被安排住进了心内科监护室,王江山也一直关注着他的病情。第三天去看患者,他已经能下地走路了,被转到普通病房,王江山这才放心。

     “能救活病人,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王江山说。一名53岁的男子因为海鲜过敏,在等待做冠状动脉造影的时候,突发急性心梗。幸好王江山就在身旁,第一时间对他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在不到1分钟的紧急抢救后,患者转危为安,而且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像这样的急性心梗,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抢救,耽误1分钟可能就性命难保。患者醒来后,不知发生了什么,待解释后,他才如梦初醒,急忙拉着王江山的手说:“医生你可千万别走啊,待会我要是再晕了你还得按我啊!你要是太累了,就让我儿子按我!”

     很多人问王江山,后悔选择当医生吗?王江山说:“把一个人抢救回来,最能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特别欣慰!”

     原文标题:《医生的时间去哪了(聚焦·听听医生心里话(下))》

     想和超过20万的同行分享您的行医故事、临床经验、经典病例及专业知识吗?还等什么,速来投稿吧!投稿邮箱yxj-fck@yxj.org.cn,文章发表即有稿酬哦!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