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后如何与动物和平共处?
2015/8/20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点击上方蓝色“医学界妇产科频道”加关注哦↑

     我要怀孕了,还能饲养宠物吗?

     作者:付虹

     来源: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动物一直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大都市中繁忙的上班族仍然会饲养宠物,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可爱的小猫和小狗已经不只是我们的宠物,而是朋友,是伙伴,是我们家庭的一员。在面对怀孕这种人生大事的时候,很多女性朋友会忧心忡忡的问医生:我要怀孕了,还能饲养宠物吗?

     根据国外的文献文章Pets: are you aware of the risks to human health?相关段落翻译整理如下(如果有不同翻译和见解,欢迎批评和指征)。

     毫无疑问美国是一个动物爱好者的国家。2012年,超过62%的美国家庭至少拥有一只宠物。在2014年12月份,《今日医学新闻》报道了一项研究指出家庭宠物与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变强有关。在2013年5月,一项发表在Circulation杂志上的研究将拥有宠物与心脏病风险的降低联系起来。

     尽管宠物在很多方面有助于我们的健康,但是它们也具有传播感染以及引起人类疾病的风险。

     弯曲杆菌病(Campylobacteriosis)

     弯曲杆菌在美国是引起腹泻的最常见病因之一,几乎每年都会超过130万人受其影响。同腹泻一样,致病者在接触弯曲菌后2-5天内会引起痉挛、腹痛,发热。

     弯曲杆菌病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接触受污染的食物特别是肉类鸡蛋及水引起的,但是也可以通过接触包括猫和狗在内的动物的粪便感染。据PetMD称,大约49%的狗和45%的流浪猫携带弯曲杆菌,弯曲杆菌会伴随它们的粪便排出。在小于6个月的小狗和小猫中最为常见。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同为免疫系统衰弱的人,儿童以及老人是最常处于弯曲杆菌风险的人群,但是弯曲杆菌感染很少是致命的。

     绦虫、钩虫和蛔虫(Tapeworm, hookworm and roundworm)

     在美国犬绦虫是狗和猫中是最常见的绦虫,它是由于摄入携带绦虫幼虫的跳蚤引起。当狗和猫在清洁它们自己的时候可以出现。尽管犬复孔绦虫感染的风险非常低,但是它可以被传染给人类。它最常出现在那些不小心吞下跳蚤的儿童身上。据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称,无论是对于宠物还是对于人类来说,消灭跳蚤都是减少犬复孔绦虫感染的最好方法。

     钩虫感染在人类中是引起皮肤疾病-皮肤幼虫移行症的最常见病因。巴西钩虫、犬钩口线虫、锡兰钩虫、狭头钩虫是一些能够感染猫和狗的钩虫类物种。钩虫寄生虫可以随动物粪便一起排出,人类可通过接触感染的粪便或者已有粪便污染的土壤及沙子感染。人类钩虫感染最常引起名为皮肤幼虫移行症的皮肤疾病,表现为引起红,痒,有时会出现疼痛的皮疹。

     弓蛔虫病是一种由于弓蛔虫传播引起的感染,它是一种寄生蛔虫,可从狗和猫传播到人类。据CDC称,几乎14%的美国人具有弓蛔虫抗体,说明数以百万计的他们曾接触过弓蛔虫。在感染了弓蛔虫的狗和猫中,弓蛔虫的卵会随着粪便一起排出。

     人类可以通过偶然的吞下已被这些粪便污染的污垢感染弓蛔虫。尽管人类似乎接触到弓蛔虫的频率很高,但是大部分感染了弓蛔虫的人并不会出现症状或者生病。在一些罕见的情况下人们确实会因弓蛔虫病生病。弓蛔虫病可能会引起炎症,感染眼弓蛔虫病的一只眼失明,或者腹痛,发烧,疲劳和因损伤多种器官引起的咳嗽(器官弓蛔虫病)。

     沙门氏菌病(Salmonellosis)

     对于不那么可爱的爬行类动物如乌龟、蛇和蜥蜴,在美国大约有3%的家庭将它们当作宠物。它们也是沙门氏菌的携带者,沙门氏菌是引起沙门氏菌病的菌种。人们仅通过接触一个爬行动物、食用菌种感染这些细菌。

     据CDC称,每年有超过100万的美国人因为沙门氏菌感染生病。在这些疾病当中,超过70000的人是由于接触爬行类动物引起的。在感染沙门氏菌12-72小时内,人们可能会出现腹泻、发烧和腹部绞痛,并且这些症状大约会持续4-7天,尽管大部分人不经过治疗也能痊愈,但是其余的一些人可能还需要入院就医。

     在美国海龟是沙门氏菌感染的罪魁祸首。

     狂犬病(Rabies)

     狂犬病是人类从猫和狗以及更小一点的动物如雪貂那里感染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最近由MNT报道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年全世界范围内,因狂犬病致死的人大约有59000人。

     狂犬病是一类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因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引起,该疾病会引起发烧、头痛和虚弱,之后便会发展为更严重的症状,包括幻觉,全部或部分瘫痪、失眠、焦虑和吞咽困难。据CDC称,在2010年的报道中,家养的动物占所有患有狂犬病病毒动物的8%。

     在美国,家养的动物感染狂犬病病毒的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感染狂犬病病毒的野生动物的叮咬引起,特别是狐狸、浣熊、臭鼬和蝙蝠等动物的叮咬。

     通常症状会在感染后1-3天出现,这些症状包括唾液分泌过剩、瘫痪、不正常的回避或者具有攻击性。如果宠物主人怀疑他们的宠物可能被患有狂犬病的动物咬伤,即使他们的动物已经注射过抵抗狂犬病毒的疫苗,也必须马上带它们找一名兽医看一下。任何认为他们自己可能曾被狂犬病动物咬伤的人都必须马上寻求医疗帮助。

     鹦鹉热(Parrot fever)

     尽管被称为鹦鹉热,鹦鹉热并非只出现在鹦鹉身上,所有的鸟类都能被感染。然而人类传染该疾病大部分是由于鹦鹉,长嘴小鹦鹉,金刚鹦鹉,澳洲鹦鹉和家禽--尤其是火鸡和鸭子引起。人类可以通过吸入鸟类的分泌物包括尿和粪便感染。如果一个人感染了鹦鹉热病毒,通常在接触后大约10天左右出现症状。可能会出现包括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疲劳、胸痛和气短在内的症状。

     然而,在美国鹦鹉热在人类中极罕见。据CDC称,每年感染的人数低于50人,并且这一现象从1996年以来一直如此。

     弓浆虫病(Toxoplasmosis)

     弓浆虫病是一类由单细胞寄生虫-刚地弓形虫引起的疾病。它是人类通过摄入污染或未煮熟的肉类而引起的最常见的感染。

     猫通过它们的粪便泻下弓形虫,然而,因为猫科动物是弓形虫的携带者,因此人类也可以通过接触猫的粪便或者任何被猫的粪便污染的区域或物体感染弓形虫。弓形虫不能通过皮肤吸收,但是如果意外的摄入这些寄生虫,感染便出现了。

     据估计在美国有超过6000万的美国人会感染弓形虫。然而,因为人类免疫系统通常能够抵抗弓形虫,因此很少有人会因弓形虫感染生病。如果弓形虫感染确能出现症状,那可能包括腺体肿胀、肌肉疼痛。

     在很多严重的情况下,弓形虫感染可能会引起脑和其他器官或者眼睛的损伤。怀孕的妇女、年老的人、儿童、及免疫系统虚弱的人弓形虫感染出现症状的风险最高。

     猫抓热(Cat-scratch disease)

     CSD是由一种称为韩瑟勒巴通氏菌的细菌引起,大约有40%的猫在它们一生的某一时刻会携带韩瑟勒巴通氏菌,尽管大部分并不会表现出疾病的明显症状。韩瑟勒巴通氏菌在小于1岁的小猫中最为常见,因为小猫在游戏的过程中更容易抓伤,它们也最有可能将这中细菌传染给人类。

     CSD的前兆是在抓伤出现大约3-14天左右的时候,在抓伤的地方会出现感染,以肿胀、疼痛和压痛为主要特点。头痛,发烧,食欲不振以及疲劳可能也会出现,但是在极少见的情况下,CSD会影响到脑、心脏及其他器官。5岁以下的儿童及免疫系统虚弱的人更有可能因CSD出现更严重的症状。

     很明显宠物可以携带大量可以传染给人类的细菌,预防与宠物相关感染的方式如下:

     洗手-卫生是预防大多数与宠物相关感染的关键。在接触宠物及它们的唾液或者粪便之后,应该用温暖的肥皂水彻底的清洗一下手。被宠物抓伤或者咬伤之后也应该立即清洗。

     清洁处理粪便——迅速的处理掉宠物的粪便,特别是在儿童可能玩耍的区域,这可以预防疾病传染到人类及其他动物。

     避免被抓伤和咬伤——避免因宠物咬伤和抓伤感染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第一时间避免它们。如果你被猫、狗或者其他动物抓伤,立即用温暖的肥皂水清洗伤口。因狂犬病或其他严重感染的风险的存在,猫和狗的咬伤可能需要医疗救助。

     给你的宠物注射疫苗并且对它们进行常规评估--带着你的宠物定期看一下兽医,确保它们的健康,预防传染性疾病。同时,确保你的宠物注射到它们所需的最新疫苗。

     令人无比开心的一点就是人们因它们的宠物患上疾病的可能性很低,特别是如果采取了正确的预防措施时。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季,不仅是孕妇,也包括正常人在内,人们穿着单薄的衣服避暑的同时,天气闷热也令犬类动物烦躁,是动物致伤高发季节,增加了发生狂犬病的风险。因此不要与猫、犬等宠物过分密切接触,尤其不要让宠物舔人的口腔、眼睛等粘膜。外表正常的犬、猫等动物也可能带有狂犬病毒,不要接触陌生犬和猫,避免被它们抓咬伤。和野生动物保持一定距离,关爱流浪宠物时,要留意狂犬病的风险。

     被宠物咬伤后的紧急处理办法:立刻用20%的肥皂水或1%的新洁尔灭反复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 若无条件,也可用清水;冲洗后用75%的酒精擦洗或2%-3%的碘酒反复涂抹消毒,并立即到狂犬病免疫预防门诊处理伤口;局部小伤口不包扎、不涂抹药物,以利伤口排毒。没有偏方能预防或治疗狂犬病,不要上当。

     想和超过20万的同行分享您的行医故事、临床经验、经典病例及专业知识吗?还等什么,速来投稿吧!投稿邮箱yxj-fck@yxj.org.cn,文章发表即有稿酬哦!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