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护士们,别再超负荷工作了!
2015/10/1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导读:一项针对国内城市医院医护人员的调查显示,30%的医护人员压力达到重度程度,51%的则有中等及偏上的压力。

     编译:潘达君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日,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丁慧青坐在地上吸氧的照片在网上迅速传播。丁医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连续做了好几台手术之后,出现了头晕、心律不齐等症状,过度疲劳而体力不支的她不得不趁着手术间隙靠墙吸氧。在此之后,丁医生还得继续进行夜班查房,并为第二天的专家门诊做准备。

    

     由于医患比例过小,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工作量超负荷在中国的医院里几乎是普遍现象,时常有手术排得太满,干脆不回家手术间过夜的外科医生,夜间急诊患者激增整夜忙得分身乏术的值班医生,然而,一种现象普遍并不代表它正确,这样的超负荷运转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重的。

     伤害医生健康

     一项针对国内城市医院医护人员的调查显示,30%的医护人员压力达到重度程度,51%的则有中等及偏上的压力。而另一项调查显示由于长期紧张、体力透支,医生的平均寿命比全国平均值低3年。中国医师协会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八成医生中午休息不超过半小时,甚至不少人午饭及午休时间只有10分钟。近八成医生每天工作8至12小时,几乎所有医生都曾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半数人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约两成医生甚至曾连续工作48小时以上。

     这样强大的身心负荷,对个体免疫方面的影响可想而知。有医生反应,由于工作强度过大,一个月内她本人发生院感四次。也有医生表示,长期没法正常吃饭,得了慢性胃炎。甚至有在传染科工作的住院总,7天24小时都在工作状态,最终重症肝炎爆发,去世时不满30岁。

     今年7月,广州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主任李晶,超负荷工作导致心脏破裂离世,年仅43岁。而半年之前的1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鲁凯伍不幸在岗位上猝死。

     降低诊疗质量

     《柳叶刀》刊登了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项研究,这项对美国住院医师的调查表明,超负荷的工作量会导致医疗水平降低,损害患者的满意度和医疗安全。

     这项研究调查了504名实名住院医师,平均工作年限为6年,90%工作在城市医院。40%的医生表示他们工作超负荷,达到了每月至少一次会在诊疗中造成患者安全问题的程度,另有36%表示这种这种问题至少每周出现一次。有10%则表示完全无法完成额外的实验室工作,同时也无法给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研究小组指出这种趋势值得重视,因为“考虑到接受住院医师治疗照料的患者的数量之巨大,医师超负荷工作的频率和超负荷工作对患者造成的负面影响,需要医院管理者和政策的制定者们关心医生的工作量”。

     同时他们提议院方定期评估和调整医生的工作量,避免医生超负荷工作,这样做同时也能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除了以上这种技术上的满意度和安全性的损害之外,高负荷工作会降低医生的工作情绪,许多医生表示“没被当人,像个机器”、“连机器都不如,机器还要停工保养维护”,这种人格受伤会导致医生在面对患者时也许无法拿出最佳状态,增大工作环境紧张程度。

     有什么能做的?

     医生过劳的报道和调查并不少见,可是长期以来实质上的改善太少。那么,目前到底能做些什么呢?

     1)增加医疗助理人员。在霍普金斯大学的调查中,有90%的住院医师表示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来自院方提供的医疗助理和家庭护工的帮忙。而中国医院在提供医疗助理人员方面还远远不够,许多本该由助理来完成的工作,都落到了医护头上,使得本来就工作量巨大的医护又增加了不必要的压力。把医护从本该由辅助人员完成的琐事中解放出来,发挥他们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合理的利用医疗资源。

     2)分流患者。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今在政策上终于有了一些进展,尽管过程较慢。通过经济手段和行政辅助,将涌向上级医院的患者分流到社区医院甚至私人门诊,实现分级诊疗,这是现在的政策制定者们正在尝试的。这样对医疗资源的政策调整,可以部分减轻上级医院医护的工作量,改善他们的工作状态。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微信号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注明出处。)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的行医故事?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 ,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正在发生什么?

     请关注“医学界杂志”,

     超290万医者正在看的医疗新媒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