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教授告诉你:脂类在婴幼儿体内的“来龙去脉”
2015/12/23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我们自出生起就要摄入脂类,那么婴幼儿稚嫩的胃肠是如何承担起复杂的脂类消化任务的呢?相比成人,婴幼儿在脂类摄入上又有哪些注意点?让我们静听来自荷兰的Hendrik Verkade教授讲述脂类在婴幼儿体内的“来龙去脉”。
日前,“乳脂与婴幼儿营养健康”——菲仕兰“中荷营养论坛”于上海成功召开。论坛除邀请到20多位国内新生儿科、儿科、营养、儿童保健科领域专家共话婴幼儿膳食脂质问题外,来自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比阿特丽克斯儿童医院的重量级嘉宾亨德里克·维卡第(Hendrik Verkade)教授也于论坛上发表了精彩演讲,对婴幼儿脂类摄入、吸收和代谢的过程及关键点进行了详细介绍。
脂类摄入须全面
Hendrik Verkade教授指出,脂类主要分为甘油三酯、磷脂及胆固醇三类。甘油三酯中的饱和脂肪酸主要起到提供能量的作用,母乳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接近全部脂肪酸的50%,能充分满足婴幼儿正常生长发育的能量需求;牛乳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也较高。
对于婴幼儿而言,必需脂肪酸(EFA)的摄入十分重要。EFA主要包括ω-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家族的α-亚麻酸(ALA)及ω-6 LCPUFA家族的亚油酸(LA)。母乳以及葵花籽油、豆油等植物脂肪是EFA及LCPUFA的重要膳食来源。尽管ω-3家族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不是EFA,但因婴幼儿由ALA生成DHA的转化率较低,所以仍需补充DHA,而母乳中也含有一定量的DHA以满足婴幼儿需求。
磷脂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可促进神经元及轴突的生长,帮助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对认知功能的发展有积极作用。母乳中的卵磷脂是体内胆碱的储存形式,胆碱参与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合成,对婴幼儿不可或缺。

母乳、牛乳磷脂种类及含量比较
胆固醇是激素和胆汁酸的前体。胆固醇在母乳中的含量达30~150 mg/dl,但普通婴幼儿配方奶粉中胆固醇含量仅为10~20 mg/dl。研究证明,婴儿期母乳喂养儿的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高于普通奶粉喂养的婴儿;而于成年期,母乳喂养儿TC和LDL水平都相对较低。较低的TC和LDL水平是心血管疾病的保护因素,应保证婴幼儿合理的胆固醇摄入。与母乳相似,天然全脂牛乳的乳脂也含有磷脂和胆固醇,而脱脂将造成两者的损失。
脂肪结构影响脂类吸收代谢
婴幼儿对甘油三酯的消化吸收需要多个器官的参与:胃先将甘油三酯乳化,由胰脏分泌脂肪酶分解甘油三酯为单酰基甘油酯及游离脂肪酸,再由肝脏分泌胆汁溶解,经过小肠黏膜转运吸收,最终合成产生乳糜微粒。脂类分解和脂解后过程影响着膳食脂质的吸收。
脂肪结构不同将造成脂类吸收效率的差异。母乳中甘油三酯Sn-2位超过50%的脂肪酸是棕榈酸(OPO结构),该结构利于产能的棕榈酸吸收,减少钙皂形成,防止通过粪便排泄过多未被利用的棕榈酸,并降低大便硬度。牛乳甘油三酯Sn-2位上棕榈酸比例达40%,而植物脂肪Sn-2位上仅有13%以下的棕榈酸,油酸比例却高达45%。研究表明,早产儿和足月新生儿的脂质吸收从出生直至46周胎龄才逐渐成熟,其脂肪吸收功能的发育与肠腔吸收长链脂肪酸的能力密切相关,以13C-硬脂酸盐为代表,婴儿对其的吸收能力取决于胎龄及脂肪平衡。

人乳、牛乳、植物脂肪结构比较
Hendrik Verkade教授认为,婴幼儿的肠道未发育成熟,各器官功能较弱,较成人易发生脂质吸收问题,发生“脂肪缺乏症”。易感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所摄入营养不全或膳食不足;另一方面是婴幼儿患有导致其脂肪吸收功能受损的疾病,如囊胞性纤维症、胆汁阻塞、肠道疾病、早产等。
强化母乳喂养和脂质模拟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苏宜香教授指出了乳脂肪球膜中类脂的作用,强调其是促进婴幼儿早期神经发育的重要成分,在模拟母乳脂质时应尽量保留牛乳中的乳脂肪球膜。
荷兰皇家菲仕兰全球营养发展中心亚洲营养与临床试验负责人马乔林·布拉格特(Marjolijn Bragt)博士提出,母乳脂肪酸的组成和结构最佳,牛乳脂肪结合植物脂肪可取得较好的模拟效果。
脂类的全面性及其重要性逐渐凸显,乳脂肪球膜和磷脂等对婴幼儿相关脏器的发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倡母乳喂养、优化母乳脂质模拟是未来婴幼儿脂质营养健康的两大任务。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yxj-fck@yxj.org.cn 来稿邮件主题为:【投稿】医院+科室+姓名
小编微信:dq010110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