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难“炎”之隐
2015/12/31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正常阴道内存在多种细菌,但由于阴道与各菌群之间形成了生态平衡,因此并不致病。
作者:李爱君
来源: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外阴及阴道炎症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两者可同时存在,亦可单独存在,且两者在各年龄组均可发病。
一、阴道生态系统
正常阴道内存在多种细菌,但由于阴道与各菌群之间形成了生态平衡,因此并不致病。在维持阴道生态平衡中,乳杆菌、雌激素和阴道pH起着重要作用。
(1)阴道自净作用:生理状态下,雌激素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变厚并增加细胞内糖原含量,阴道上皮细胞分解糖原为单糖,阴道乳杆菌将单糖转化为乳酸,从而维持阴道正常的酸性环境(pH:3.8-4.4),抑制其他病原体生长。
(2)抗微生物因子:乳杆菌除维持阴道的酸性环境外,其产生的过氧化氢及其他抗微生物因子均可抑制或杀灭致病菌,以维持阴道生态平衡,防止炎症的发生。
二、外阴及阴道炎症的病因
凡是可以破坏阴道生态平衡的因素,均可导致外阴及阴道炎症。
(1)解剖学基础:外阴、阴道与尿道、肛门毗邻,易受细菌污染;此外,由于会阴部较为隐蔽,局部潮湿,这就为致病菌的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2)性生活:育龄期妇女性活动较频繁,且性交后可使阴道pH升高至7.2并维持6-8小时,这样不但不利于乳杆菌生长,还为致病菌的生长创造了条件。
(3)分娩:胎儿及其附属物通过产道时使其张力剧增,造成产道撕裂,致病菌进入伤口造成局部感染,严重者甚至出现全身症状。
(4)宫腔操作:经阴道进行宫腔操作时,若手术器械未经严格消毒或操作过程不规范等,均可使致病菌趁机而入,造成医源性感染。
(5)阴道灌洗:可破环阴道内酸性环境,为致病菌的繁殖埋下隐患。
(6)雌激素:婴幼儿及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低,使局部抵抗力下降,极易发生感染。
(7)抗生素:长期应用抗生素抑制乳杆菌生长,使其他致病菌成为优势菌。
(8)免疫力:婴幼儿、老年人及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人群免疫力低下,易发生感染。
三、外阴及阴道炎症的临床表现
外阴及阴道炎症的共同特点是阴道分泌物(即白带)增多及外阴瘙痒。正常女性虽也有一定量的阴道分泌物,但分泌物清亮、透明、无味且不引起外阴刺激症状。因病原体不同,不同外阴及阴道炎症的分泌物特点、性质及瘙痒程度不同,具体表现如下:
(1)非特异性外阴炎:外阴皮肤黏膜瘙痒、疼痛、灼烧感,于活动、性交、排尿及排便时加重。检查可见外阴充血、肿胀、糜烂,常有抓痕,严重者形成溃疡或湿疹。慢性炎症可使外阴皮肤增厚、粗糙、皲裂甚至苔藓样变。
(2)前庭大腺炎:炎症多为一侧,局部肿胀、疼痛、灼烧感,行走不便,偶可致大小便困难。检查可见局部皮肤红肿、发热、压痛明显,患侧前庭大腺开口处偶可见白色小点。脓肿形成时,疼痛加剧,脓肿直径可达3-6cm,局部可触及波动感。当脓肿内压力增大时,表面皮肤变薄,脓肿自行破溃;若破孔大,可自行引流,炎症较快消退而痊愈;若破孔小,引流不畅,则炎症持续不消退,并可反复急性发作。
(3)前庭大腺囊肿:囊肿多由小渐大,多为单侧,也可为双侧。若囊肿小而无感染,患者可无自觉症状,往往于妇科检查时方可被发现;若囊肿大,患者可有外阴坠胀感或性交不适。检查可见囊肿多呈椭圆形,大小不等,位于外阴部后下方,可向大阴唇外侧突起。
(4)滴虫阴道炎:主要症状是白带增多和外阴瘙痒,间或有灼热、疼痛、性交痛等。白带呈黄绿色泡沫状稀薄脓性分泌物,有臭味。瘙痒部位主要为阴道口及外阴。检查可见阴道黏膜充血,严重者有散在小出血点,甚至宫颈有点状出血斑,形成“草莓样”宫颈,后穹窿有多量白带。
(5)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痛、性交痛以及尿痛,部分患者白带增多。白带呈白色黏稠凝乳状或豆腐渣样。检查可见外阴红斑、水肿,常有抓痕,严重者可见皮肤皲裂、表皮脱落。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附有白色块状物,擦除后露出红肿黏膜面,急性期还可见糜烂及溃疡。
(6)细菌性阴道病:主要表现为白带增多,可伴轻度外阴瘙痒或灼烧感。白带呈均质、稀薄的灰白色分泌物,易从阴道壁拭去。
(7)萎缩性阴道炎:主要症状为外阴灼热感、瘙痒及白带增多。白带稀薄,呈淡黄色,严重者呈脓性白带。检查可见阴道黏膜萎缩,上皮皱襞消失;阴道黏膜充血,有散在小出血点或点状出血斑;偶可见浅表溃疡,溃疡面可与对侧粘连,严重时可造成阴道狭窄甚至闭锁,此时如白带引流不畅则可形成阴道或宫腔积脓。
参考:《妇产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第八版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yxj-fck@yxj.org.cn 来稿邮件主题为:【投稿】医院+科室+姓名
小编微信:dq010110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