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流血又坏死,MRI来说病因
2016/4/17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有这样子的征像,就要当心子宫内膜息肉出血坏死啦~~

     作者:中山市陈星海医院放射科 吴文秀

     来源: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临床资料】

     48岁,女,阴道异常流血2年,发现外阴肿物脱出3天。

     【影像图像】

     T1WI

    

     T2WI

    

    

    

     C+

    

     【影像学表现】

     子宫呈前屈前倾位,子宫腔-子宫颈管及阴道上段可见巨大团块状异常信号,大小约3.9 cm*2.9 cm*7.0 cm,边界尚清。T1WI呈等信号,T2WI信号不均匀、呈等/稍高信号,病变可见以宽蒂与子宫底相连,病变向外脱出于阴道上段,增强病变未见明显强化。

     ----------♀【病例讲堂】分割线♀---------

     【最终诊断】

     子宫内膜息肉伴大部分出血坏变

     【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癌:部分不典型增生EMP,MR表现与子宫内膜癌及其类似,这是因为EMP不典型增生与子宫内膜癌有明显相关性,是癌前病变。子宫内膜癌MR多表现为子宫内膜厚度增加,容易累及结合带、肌层,增强不均匀强化,可向宫旁侵犯,盆腔可有淋巴结增大。

     黏膜下肌瘤:宫腔内明显扩大,子宫内膜层结构清晰,病变信号呈低信号,境界清。增强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内坏死未见明显强化。

     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EMP)多由子宫内膜增生过盛造成,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常见的类型是由内膜腺体及间质组成的肿物,突出于子宫腔内、光滑、肉样硬度,蒂长短不一,长者可突出于子宫颈口外,有的蒂较短。息肉形成的原因可能与炎症、内分泌紊乱,特别是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多数学者认为,息肉来自未成熟的子宫内膜,尤其是基底部内膜。

     EMP表现为突出子宫内膜表面的有蒂、柔软的赘生物。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或增生过长的内膜,与宫腔实质分界不清,大者充满宫腔,可从宫壁的任何部位向宫腔突出,多位于宫底部。

     EMP常为良性病变,有潜在恶变的倾向。目前临床针对EMP的常见检查方法较多,包括诊断性刮宫、经阴道超声、宫腔镜(HS)等。MR对该病的诊断研究国内报道尚少。

     MR表现:平扫,子宫结合带层、肌层及浆膜层均分界清楚,子宫内膜层结构模糊不清,宫腔可扩大,腔内充填类囊泡状或囊实性病变,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影,部分可见低信号分隔。增强,部分病灶实性部分及其内分隔强化明显,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持续性加强,而囊性部分无明显强化。无明显实性病灶或大部分坏死病变,动脉期大部分无强化,而静脉期及延迟期在其内部出现少许絮状轻度强化影。盆腔无明显增大淋巴结。而本例病变无明显强化。

     参考文献:王小铭,黄显龙,李必强等,老年性子宫内膜息肉MR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 第8期,1341-1354。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yxj-fck@yxj.org.cn 来稿邮件主题为:【投稿】医院+科室+姓名

     小编微信:dq010110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