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子宫内膜癌患者母亲梦,让“无中生有”成为可能
2016/8/25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存在生育需求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可在通过药物保守治疗控制病变后进行助孕治疗,实现生育需求。

     作者:越今朝

     来源: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过去,传统的手术切除方案曾一度剥夺了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生育的权利。如今,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患者存在强烈的生育诉求。一面是可能复发的子宫内膜癌,一面是患者成为母亲的强烈渴望,妇科医生应如何取舍,才能做到二者之间的平衡?

     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的孙晓溪教授摸索出了一套安全有效的助孕策略。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二届东方妇产科学论坛中,孙教授接受了《医学界》的采访,现将采访内容整理如下。

     新生与癌症复发的博弈:助孕治疗

     孙教授认为,存在生育需求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可在通过药物保守治疗控制病变后,进行助孕治疗,实现生育需求。

     尽管自然受孕可使患者免受激素类药物带给身体的影响、减少癌症复发的风险,但事实上,大量研究发现,尽早怀孕或可给子宫内膜癌患者带来获益,因此,留给患者自然受孕的时间相对非常短暂。如果患者在短时间内无法成功受孕,便到了人工助孕治疗大显身手的时机。

     因此,主张积极助孕便成了孙教授的治疗“方针”。这样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最大程度满足患者的诉求。

     孙教授坦言,即使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在助孕过程中都存在大约20%癌症复发的可能。这就对助孕医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方面,医生需要积极开展助孕治疗,帮助患者尽早受孕,圆患者的母亲梦;

     另一方面,医生也需要对患者负责,在助孕过程中进行严密监测,防治孕期或分娩后癌症的复发,最终考虑手术切除的可行性。

     年轻,是患者给医生最大的鼓励

     孙教授强调,由于就诊患者大多年纪较轻,因此在助孕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因素,以及其他导致不孕的可能(如男方的精子质量问题等),进行综合考虑。

     年轻是患者给医生最大的鼓励。若条件都可满足,在助孕医生的严密监测下,相当一部分年轻且癌症发现较早、存在生育需求的患者可通过药物控制病情的进展。在这段时间里,患者为医生争取到了不多的助孕时间——毕竟即使使用药物控制良好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其复发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但令人称奇的是,如果这部分患者助孕顺利且成功分娩,可以延缓子宫内膜癌的复发时间,甚至达到治愈的效果。

     孙教授时常与同事开玩笑说,疾病治疗的过程都是在患者出现症状后明确诊断并对症治疗,使患者减轻病痛或延长生命,但在“集爱”的治疗过程却大相径庭。“我们通过高精尖的辅助生殖技术,让无法怀孕的家庭开花结果——我们的工作就是让‘无中生有’成为可能。”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yxj-fck@yxj.org.cn 来稿邮件主题为:【投稿】医院+科室+姓名

     小编微信:dq010110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