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懂”点事儿 —— 那些有意思的中药材 (六)
2015/10/6 医药行业EMBA

    

    

     1、鬼见愁

     鬼见愁啊鬼见愁,能让鬼见到都发愁的又是种啥东西?

     鬼见愁是无患子的俗称。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无患子》:“俗名为鬼见愁。”

     旧俗采之令童子佩戴,或悬于门上,云可以避鬼魅。此药在南召老家被誉为神草,生长于半山腰背阴处的岩缝内,民间以它为偏方治疗肾病、风湿可较快除根。

     相传以无患树的木材制成的法器可以驱魔杀鬼,因此名为“无患”,寓有幸福无忧、无灾难之意。

     佛教传统上认为无患子可避邪,无患子幼树或树枝可以制作成“打鬼棒”或薰香材料等礼品。

     无患子在中国,自古即为人所熟悉并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洗涤上,因此相关记载繁多。它那厚肉质状的果皮含有丰富的皂素,有很强的乳化清洁作用,只要用水搓揉便会产生泡沫,可直接用于洗涤。在洗衣粉出现以前,无患子一直都用来沐浴、洗头发、洗衣服。

     无患子 别名:圆皂角、皮皂子、木患子、菩提子、黄金树、 洗手果、苦患树、木患子、油患子、肥珠子。

     无患子科无患子属木本植物无患子树。

     无患子树根、韧皮(无患树皮)、嫩枝叶(无患子叶)、果肉(无患子皮)、种仁(无患子中仁)亦供药用。

     性味 苦,平,有小毒。功能主治 清热,祛痰,消积,杀虫。治喉痹肿痛,咳喘,食滞,白带,疳积,疮痹,肿毒。用于白喉症,精囊病,淋浊尿频。清热,祛痰,消积,杀虫。喉痹肿痛、咳喘、食滞、白带、疳积、疮癣、肿毒。

    

     2、墓头回

     相传很久以前,绍兴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时人称之为“赛华佗”。有一次在出诊途中,见一群人抬着一口棺材去安葬,棺材里不时漏出鲜血。他叫抬棺人停下,并打听死者是患什么病死的。抬棺人认出他就是当地的名医,便告诉他说:“死者是个产妇,因分娩流血过多,已经没有气息。”他仔细观察棺材后告诉抬棺的亲属,病人未死,仍可救活,马上开棺,并迅速拔起墓旁的几株小草,嘱咐赶快煎汤灌服,不一会儿,死者有了气息,抬回家继续治疗而获愈。因为这几株小草发挥了起死回生的作用,挽救了垂危的产妇的性命,人们就称这种草为“墓头回”。

     其实,墓头回是败酱科植物糙叶败酱或异叶败酱的全草。其性味辛温,入心、肝二经,功能祛瘀止血,利湿消肿,主治妇女崩中,赤白带下,跌打损伤。

     墓头回 7~8月茎枝端开黄色小花,根茎横生,有少数粗根须。

     墓头回 别名追风箭、脚汗草、铜班道、虎牙草、摆子草。来源败酱科败酱属植物异叶败酱及糙叶败酱(山败酱)以根或全草入药。秋季采根,去净泥土,晒干。

     性味归经 苦、微酸、涩,凉。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止血,止带,截疟。用于子宫糜烂,早期宫颈癌,白带,崩漏,疟疾

    

     3、杜若

     杜若是个带有神秘色彩的芳草美人。

     屈原《楚辞》中多次提到这种植物:

     “山中人兮芳杜若, 饮石泉兮荫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

     杜若,杜若,隐于深山,芬芳高洁,渺然去间,难得一见。

     关于杜若的身份,众说纭:

     《本草图经》:杜若“叶似姜,花赤色,根似高良姜而小辛,子如豆蔻,二月八日采根暴干用。”

     按:在药用上,明以前的本草对杜若多有记载,如上,杜若至清代本草中已不复收录。那么杜若的原植物是什么呢?

     一说杜衡,如《本经》所载杜若“一名杜衡”。杜衡为马兜铃科草本植物,以根、根茎或全草入药。因含有黄樟醚和丁香油酚,其气芳香。其植株不高(二三十厘米),叶为宽心形或肾状心形。

     是说有值得探讨之处在于,古人对杜若与杜衡是两种植物应当是分得很清楚的,如《九歌?山鬼》中同时出现有杜若与杜衡的全称:“被石兰兮带杜衡”、“山中人兮芳杜若”。说它们都是香草不必疑惑,如果说是同一种植物就值得大大商榷了。

     一说植物竹叶花的别名(药材名竹叶莲),如《中药大辞典》。竹叶花(又名:杜若)为鸭跖草科草本植物,以根茎或全草入药。植株高30~80厘米,叶互生,长椭圆形。

     但竹叶花的花是白色的,与古代杜若“花赤色”的描述显然不符。宋代雷敩有“凡使(杜若)勿用鸭喋草根,真相似,只是味效不同”,有人据此认为从宋代时起杜若的伪品中有鸭喋草根———是现在的鸭跖草科植物(现今杜若属植物)。

     一说高良姜,如《纲目》、《梦溪笔谈》。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药议》云:“杜若,即今之高良姜,后人不识,又别出高良姜条,如赤箭再出天麻条……诸药例皆如此,岂杜若也。后人又取高良姜中小者为杜若,正如用天麻、芦头为赤箭也。又有用北地山姜为杜若者。杜若,古人以为香草,北地山姜,何尝有香?高良姜花成穗,芳华可爱,土人用盐梅汁淹以为菹,南人亦谓之山姜花,又曰豆蔻花。

     《本草图经》云:‘杜若苗似山姜,花黄赤,子赤色,大如棘子,中似豆蔻,出峡山、岭南北。’正是高良姜,其子乃红蔻也,骚人比之兰、芷。”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为姜科山姜属草本植物,植株高30~80厘米,叶披针形。此药又有称为“小良姜”者。所以有人考证后认为,杜若应为小良姜,即上种;而古代所用的高良姜乃“大良姜”,异名山姜,即同属的大高良姜Alpinia galanga 。

     主治 胸胁逆气,头痛流涕,皮间风热等。李时珍说:“杜若乃神农上品,治足少阴、太阳诸证要药,而世不知用,惜哉。”

     个人偏于相信此乃红色高良姜。

     另注:杜若、高良姜入药部位为根茎。但诗中吟咏的杜若很可能是这种植物的花序,二者在部位上可能不同,因有见杜若为“姜花”之说(据说“姜花”很香,当胜其根)。

    

     分享医药行业智慧,解决企业营销管理难题

     欢迎关注“中睿医药商学院”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药行业EMBA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