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歼10首飞18周年的这一天,世界上最懂它的那个人去了
2016/3/23 酷玩实验室
话说,我没想到有一天
我看了一期感动中国看哭了。。

整整18年前,1998年的3月23日,歼10飞机首次试飞。
若试飞成功,那我国第一架第三代歼击机将横空出世;反之,不知又会推迟多长时间。
作为总设计师的宋文骢没有上主席台就坐,而是提前来到停机坪,平静地看着机务人员对飞机做最后的检查。

今天的试飞,每一个人都格外紧张。因为这是第一次尝试全新的电传操纵飞机,而在此之前所有国外此类机型的试飞都有过坠机的记录;再加上歼10飞机技术跨度太大、新产品比例太高,飞这样的飞机风险就会更大。
“宋总是在设计飞机时,就报告了空军,要求将来驾驶新歼的试飞员要自始至终参与飞机设计。
“空军组织了20多名优秀的试飞员,在模拟操纵系统上,让他们反复操作,反复飞行,然后设计师根据他们的需要和要求,也反复进行修改。这在我国研制新型歼击机上还是第一次。”
——飞控副总设计师谢经涛
首席试飞员雷强是试飞大队最优秀的飞行员之一。但今天他也格外紧张。今天要飞的这架飞机,确是非同寻常。

图:歼10飞机首席试飞员雷强
指挥塔上传来准备起飞的指令。宋文骢在远处和首席试飞员雷强做了一个手势,目送着雷强走向飞机。然后,迅速回到塔台,在指挥大厅的后面找了一个不显眼的位置坐下。
全场的人屏住呼吸,看着飞机发动、滑行、加速,随着一阵巨大的轰鸣,飞机抬起前轮,瞬间便冲天而起!啊,飞起来了,飞起来了!
现场有围观群众流下了热泪……

但是,宋文骢神态非常平静,没有人知道他是欣喜还是紧张,是激动还是欣慰。他手放在前额上,注视着飞机平稳地抬头飞上天空,冲进云层,爬升到更高的天空。
飞机在主席台上空环绕3圈后,试飞员在空中主动请求再飞1圈,现场指挥中心同意了他的请求。飞机超额完成首飞任务后,降低了飞行高度,稳稳地从远方直奔跑道而来,大家又一次屏住了呼吸。

图:歼10飞机01架首飞
飞机着陆了,机身后突地放开一顶大伞,继而,飞机稳稳地停在了跑道上。
首飞成功了!
机场上沸腾了,人们激动地相互握手、拥抱、欢呼、跳跃!就在飞机着陆的同时,宋文骢赶到了停机坪,他要去迎接凯旋归来的英雄试飞员。望着试飞员雷强走下飞机,宋文骢第一个上前和雷强紧紧拥抱,脸上洋溢着欣慰的胜利的微笑。

1998年3月23日,歼10飞机首飞成功。
宋文骢的生日原本是3月26日,从这一天起,他把自己的生日改在了3月23日。
因为他这一生的全部心血,智慧、精力、情感和宝贵的年华,都倾注在了这架飞机上。

1930年,宋文骢出生在昆明。
昆明,原本是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飞机,然而是在这样的场景下:
“那时候我很小,我这个人很调皮,日本飞机来的时候,我是不在防空洞里的,我出去看飞机。他们一来就20几架,那时是典型的落后就挨打,挨打那是没完没了的,轰完了以后就是一片废墟。
“我那时候就有心愿,一定要有很好的飞机。这是我们这一代航空人的心愿。”
没想到,为了这个心愿,一晃就是50多年。
宋文骢高中毕业后偷偷离家到解放区去参加了游击队,分配在滇桂黔纵队司令部参谋处二科当了一名侦察员。
云南解放后,宋文骢报考了航空学校,从陆军来到空军。根据抗美援朝战争需要,1951年5月,他提前毕业,被分配到了空军第九师二十七团担任机械师。

在担任机械师的几年时间里,由于他不分昼夜忘我工作,保证了飞机作战和训练安全,几乎年年立功受奖。
朝鲜战争结束后,部队推荐他去报考刚组建不久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经过严格的考试,他跻身于当时的中国军事工程最高学府。
多年后,在《中国国防科技人才培养纪实》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1958年秋冬之际,东风113飞机研制起步,哈军工三期空军工程系一科学生宋文骢参加了这个项目,分到沈阳112厂设计室,担任该型飞机总体设计组组长。”
这就是说,宋文骢其实还在大学期间,就在老师带领下,开始了飞机设计研制工作,担任当时国内自行研发的最先进歼击机总体设计组组长!一个还在大学三年级读书的青年学生,就担当如此重任,这是十分罕见的。
春来冬去,寒来暑往。宋文骢在东风113研制工作中,一干就是几年。在生活困难时期,他们也和全国人民一样,过着节衣缩食的艰难日子,啃干粮、睡车间,整天都在超强度的工作中度过。有人说,宋文骢简直就是工作的狂人。

初涉飞机设计研制领域,他就如一个在茫茫荒漠上的跋涉者,头上顶着的是干焦的烈日,脚下踩着的是滚烫的流沙,疲惫、饥饿、干渴,有时甚至是奄奄一息,但漫长的行程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昼夜兼程,连续苦战。整个东风113研制过程,宋文骢经历了飞机设计从气动布局选择、总体方案确定、各主要系统的协调,以及飞机设计全过程真枪实弹的锻炼。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他是个有着独立个性和独立思考的人。在逐渐熟悉飞机的原理结构之后,他竟然发现我们仿制的苏联飞机结构,还存在不少设计缺陷;还有,我们照搬的苏联飞机研制的体制,也存在着许多不适合中国国情问题——这为他后来作为总设计师时,坚持要打破旧的研制体制,走自己设计的道路,以避免失败,取得成功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一个初涉飞机设计领域的学生,竟敢去挑战当时神圣不可侵犯的“苏联老大哥”飞机设计权威们,以及他们飞机研制体制上的一些毛病,照常人看来,这简直是有些“胆大妄为”的味道了——但,就是这种“胆大妄为”的性格,才是成就一代大师的基础。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当时担任飞机机械长的宋文骢,曾亲眼目睹由于苏联飞机的故障、质量和性能等原因,我们的飞行员一个一个,甚至成批地牺牲在残酷的空战中。在深感痛惜的同时,要为国家研制出属于自己的新一代歼击机的志向,就深深刻在了宋文骢心里。
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对飞机的原理和构造彻底了解清楚后,年轻的宋文骢根据几年来的工作实践,第一次有远见地在国内提出并创建了战术与气动布局专业。

此后,在歼8飞机设计研制中,他独树一帜,力排众议,有创见性地提出了“双发”设计方案,使歼8迅速立项并研制成功,成为一段时期内我国空军主战飞机。
歼8飞机飞上蓝天后,宋文骢又随歼9飞机设计大队,从沈阳转战来到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并为这个型号的飞机进行了多年研究。1981年10月,宋文骢临危受命,被国防工办正式任命为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歼7Ⅲ飞机型号总设计师——这个型号的飞机是部队急需、国家“六五”重点型号项目。
歼7Ⅲ飞机从研制到首飞,前后经历了6年时间,涉及了全国100多个厂所校提供的400多项产品。它大幅提升我国自行研制飞机、发动机、武器火控系统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它打下的技术基础,将支撑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第二代歼击机的研制和改进。
歼7Ⅲ飞机的成功,是对宋文骢的一个巨大肯定。

有一天,他接到了一个通知。
“宋总呀,国防工办和航空部领导,叫您和另外几位同志,马上动身,明天晚上之前赶到北京!”正在贵州出差的宋文骢,突然接到办公室主任打来的一个紧急电话。
“什么事情这么急呀?”宋文骢问。
“叫您们参加老大哥单位的新型歼击机方案的论证。”
什么,新型歼击机方案都出来了?宋文骢闻讯十分高兴。

宋文骢知道,随着国际军事斗争形势发展的变化,空军部队太需要我们自己能研制出一种适应2000年前后作战环境,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战机了!1981年12月底,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与军委其他同志研究应付未来战争对策时,毅然决策:“我们一定要搞一个新的、性能好的歼击机。”
但,我国新一代的歼击机应该是什么样的布局,要达到什么样的战术技术指标,才能与当今世界性能先进的战斗机抗衡较量呢?老大哥单位提出的新机设计方案是什么方案,能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未来战争要求么?
在去北京的路上,宋文骢脑海里一直盘旋着这些问题。
宋文骢这几年从事的歼7Ⅲ飞机研制,虽然也是新机。但,那毕竟还只是在追赶别人现役装备水平的飞机!宋文骢还有些不甘心,能研制一款全新的、赶上别人在研的、先进水平的飞机,一直是藏在宋文骢心中的梦想。
为这个梦想,宋文骢其实已经做了20多年的准备。

1982年2月16日,新机研制方案评审论证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偶然中的必然,还是必然中的偶然,竟又出现了20年前,歼8飞机方案论证时的情景!
原本来参加老大哥单位方案评审论证会的宋文骢,在会议主持者的要求下,这天在大会上作了15分钟的发言——就是他这15分钟的发言,竟使他反客为主,又使我国空军新机研制出现意外的转折,演绎出我国新机研制中的一段佳话甚至传奇来!

“各位领导和专家,会议临时给了我们一个发言的机会。我们没有充分的准备,没有飞机模型,没有图纸资料,只有连夜赶制出来的几张明胶片,在这里我表示歉意。”
宋文骢走上台去,尽量使自己保持平静,“对于新机研制,中央军委已明确提出了战术技术指标,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目标,我们必须要达到。否则,我们搞出的新机,就失去了战略上的意义……”

宋文骢一开始发言,就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会场上静悄悄的,大家都被他别具一格的发言所吸引。
“近年来,从世界发生的局部战争来看,已经不是当年我们在朝鲜战场上与美军厮杀时的情形了。现代战争的概念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战争,各种飞机它是如何进行空战的?采用什么样的武器?现代的飞机雷达,要同时捕捉几个目标,炸弹是子母弹、激光弹。你刚一起飞,人家就知道了;你要跟踪它,它能设定假目标,反干扰你……
“所以我们造出的新机,角速度要大,要灵活;过载要大,转弯半径要小,飞行员操纵起来能够得心应手……”

会场陷入短暂的沉默。
世界歼击机现状、飞机空中格斗能力、鸭式气动布局、拦射火控系统……这都是一些新的情况与新的概念。与会的领导和专家们,显然被宋文骢这短短的发言打动,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宋文骢的发言有理有据,既有宏观视野又有微观分析,既有理论依据又有试验数据。
会场一阵短暂的沉默之后,继而是一阵窃窃私语,交头接耳。最后,不知是谁首先带头鼓起掌来,会场上旋即腾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经过一系列繁琐的评审论证、立项批准、设计试验、生产试制等10多年艰苦卓绝的过程——此后,宋文骢被中央军委任命为新机的总设计师。
这个新型战机,就是让整个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我国军机研制史上,第一个由我国完全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三代先进战斗机——歼10飞机!

歼-10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最重要的科研项目,当时所有相关单位都是把最优秀的人才放在这个项目中。宋文骢是团队带头人,抓这样重要的项目个人压力很大。
团队中有年轻的试飞员也有年长的科研人员,宋文骢对工作很认真,“讨论技术问题特别认真,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抠。但他从来没有说过我是领导,我是总师,因此工作氛围特别好。”
宋文骢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得举重若轻。“有一次,我们在研究一个参数设置的问题,找不到最佳方案,大家都很着急。宋总却说去吃饭,放松一下,不要着急。”

首飞不易,定型更难。
对研制飞机有所了解的人,肯定知道这句话。纵观世界飞机设计史,无论哪个国家研制的飞机,在飞机设计定型上,无不经历艰难崎岖的漫长过程。无论现在世界比较看好的F-16 飞机也好,苏-27 飞机也罢,都经历过这个曲折苦涩的过程。其中F-16 飞机,边飞边改,前后经历了30 年的时间!

歼10 飞机也必然经历这个崎岖险阻的过程。调整试飞、定型试飞。飞性能、飞操稳、飞颤振、飞火控……许多要飞的风险项目,都是我国军用飞机未有过的。
此后,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宋文骢委托杨伟副总设计师与有关部门特别是飞机生产厂进行了十几轮的研究和协调,最终与所有的研制单位统一了认识,生产单位也拟订了新的生产方案,并创造了18 个月生产6 架改形飞机的奇迹。

图:歼10飞机装备部队,试训基地副司令员李勇在做飞行准备
歼10 交付部队试用后,设计定型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此后,飞机还必须经过大迎角试飞、低空大表速试飞、导弹靶试、空中加/受油试飞、电子对抗试飞、敌我识别器试飞等项目的考验。
从1998 年到2003 年,经历了5 年多的风风雨雨,定型试飞中的30 多个高难度高风险科目逐一攻克。至此,经过一番艰难险阻的跋涉,歼10 飞机设计定型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2003年3月10日,歼10飞机终于参军。
2009年10月1日的盛大国庆阅兵典礼上,由宋文骢担任总设计师的新一代多用途战斗机歼-10,编队越过天安门城楼。

2010年2月11日,宋文骢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少年伤痛,心怀救国壮志;中年发奋,澎湃强国雄心。如今,他的血液已流进钢铁雄鹰。青骥奋蹄向云端,老马信步小众山。他怀着千里梦想,他仍在路上。”
——感动中国颁奖词

2015年9月,反法斯西胜利60周年大阅兵,歼10飞机再次作为主力机型飞过主席台。

到今年的3月23日,刚好是歼10首飞18周年的日子。
歼10飞机终于长到18岁,年华正当时,就在3月22日下午,一代传奇宗师、歼-10战斗机总设计师宋文骢,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逝世,享年86岁。

如今的中国,越来越少的人能理解宋老那样的情怀。那一代人的梦想,在不断地努力之后一点一滴留下来,才有我们祖国的今天。
创业维艰苦千重,
砺剑岂止十年功。
日月星辰不忍顾,
风雨雷电大河东。
▼2009感动中国之宋文骢▼
以此缅怀,永志纪念。
宋文骢先生(1930—2016)
酷玩实验室整合自网络
话说,我们正打算组团去台湾
看看全中国最好玩的新发明
全程都有圈内资深“导游”陪您玩遍各景点




▼ 点 击 阅 读 原 文
▼ 报 名 参 加 台 湾 行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酷玩实验室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