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国工人,用双手秒杀机器的精度,没有他神州飞船上不了天
2016/4/11 酷玩实验室

    

     今天要讲3个技术宅的故事

     和下面三个图对应

     你都知道是啥吗?

     这些都是属于

     “不知道不是中国人”级别的

    

     第一张:国产C919大飞机

    

    


     中国第一款自己研制的

     符合国际标准的民用飞机

     弥补了大飞机一直以来依赖进口的空缺

     研发过程耗时8年

     圆了整整一代人的飞机梦

     第二张:“长征五号”大运载火箭

    

    


     2016年将成为中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弥补了和国外的差距

     第三张:“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

    

     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

     同时也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

     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意味着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

     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这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成绩背后

     实际上真的是一把血一把汗完成的

     其中攻克了无数的难关

     大到整个项目的设计运营

     小到一个小零件

     一个地方出错

     满盘皆输

     比如,大飞机零件加工的精度

     要求达到100分之1毫米级

     相当于一个人头发丝直径的10分之1

     没错,由于太细

     我们只能拿头发丝作单位了~

    

     大部分这样精密的工作

     应该都是机器操作吧?

     并不是!!

     实际上最精密的零部件

     由于精度要求太高

     或者是批量不大

     很多都不会采用机器加工

     那怎么办?

     3分之1头发丝的精度哎...

     没错,我们中国的高级工匠

     是靠手完成的!

     真正的“国宝级”工匠

     仅用自己的双手

     就能完成秒杀机器的精密工作

    

     比如,我国大飞机C919生产一线

     有这样一位手艺人

     他在35年时间里

     加工过数10万的飞机零件

     而且创造了一个奇迹:

     10万个零件中

     没有出现过1个次品

     他的名字叫胡双钱

    

     老胡今年55岁

     是上海飞机制造厂年龄最大的钳工

     在现代化数控车床的厂房里

     他的所有工作却全靠手工完成

    

     没错,他就是那个用手做出

     头发丝直径的10分之1精度的人...

     而且这种在常人看来

     完全是不可能的任务

     对老胡来说稀松平常...

     是几乎每天都在做的工作...

     有次生产中急需一个特殊零件

     要在一个锻造成本100多万的零件上

     钻36个大小不同、

     精度为0.24毫米的孔

    

     这个原本要靠数控车床来完成的

     但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所有人都绝望了

     要么工期完不成

     要么强行上

     弄不好这个100多万的零件就废了

     这时候,只有老胡

     顶住压力,站了出来

     老胡在连图纸都没有的情况下!

     连图纸都没有的情况下!

     图纸没有的情况下!

     仅凭一双手、一台传统的铣钻床

     用了1个多小时便完成了!!

    

     所有人都惊呆了

     回想他扛下这个任务的决定

     这里面不仅是责任

     最重要的还是实力者的自信

     最终他做出的零件

     一次性通过检验,送去安装

     老胡的手艺如此精湛

     没有什么捷径

     很简单,就是30年来

     日复一日的坚守

     1986年,进厂不久的胡双钱

     便遭遇民航飞机“运10”项目意外下马

    

     图:运-10客机,20世纪70年代由中国上海飞机制造厂研制的四发大型喷气式客机,这是中国首次自行研制、自行制造的大型喷气式客机。1986年,国家财政部否决3000万元人民币研制费用预算,运-10飞机研制计划彻底终止。

     那是中国整个大飞机事业

     最黑暗的时候

     对于老胡这样的从业者来说

     天都要塌下来了

     工厂面临倒闭

     同事纷纷离职

     他们有的选择跳槽去私营企业

     工资一下子翻3倍

     瞬间走入小康了

     而老胡作为一个厂里

     担当门面的高级钳工

     如果去私企

     一定不会比同事差

     这是一个看起来很容易的抉择

     一边是半死不活

     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东山再起的国家工厂

     另一边是高薪诱惑

     分分钟变成高富帅的私营企业

    

     图:中国现存唯一一架运10保存在总装制造中心厂区,胡双钱经常会去看看

     正常理智的人

     都会选择显而易见的答案

     但是,在连他家人都无法理解的情况下

     最终,胡双钱还是拒绝了私企的高薪

     选择留守

    

    


     说出来都没人信

     在中国的大飞机事业里

     无数的岗位就是靠情怀撑起来的

     老胡坚守自己的大飞机梦

     他坚信飞机厂不会倒闭

     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

     这样的他,终于等到了

     C919总装下线的那一天

    

     图:2015年11月2日,C919中型客机首架机正式下线。其最大载客量190人,航程最大达5555公里。截止2015年10月,C919的国内外用户数量为21家,总订单数达到了517架。

     当初自己都没想到

     这一等,等了30年

     至今,老胡还是生产一线员工的身份

     两年前,老胡一家才从

     住了十几年的老房子里搬出来

     贷款买了70平米的新房

    

     这样的待遇

     对于一个国宝级的工匠来说

     实在是匪夷所思

     我们国家这样欺负老实人

     真的好吗?!

     然而,据胡双钱自己说

     他对于目前的生活挺满意

     距离退休还有不到5年的时间

     但胡双钱觉得太短了

     “年龄允许的话最好再干10年、20年,

     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贡献,

     这是最好的,是我的理想。”

    

     这是老胡和C919的故事

     比飞机飞得更高的是火箭

     再来看看我国航天领域的牛人

    

     38万公里

     是“嫦娥三号”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0.16毫米

     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

     0.1秒

     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

    

     发动机被称为火箭的“心脏”

     在中国航天

     53岁高凤林

     他给火箭焊“心脏”

     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

    

     我国研制中的新一代

     “长征五号”大运载火箭

     高凤林负责为它焊接发动机

     发动机喷管上有数百根几毫米的空心管线

     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

     高凤林需要通过3万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

     才能把它们编织在一起

     焊缝细到接近头发丝

     而长度相当于绕一个足球场两圈

    

     航天制造要求零失误

     对于焊接工作来说

     一点小小的瑕疵

     可能就会导致一场灾难

     航天无小事

     高凤林说

     焊接时得紧盯着微小的焊缝

     一眨眼就会有闪失

     “如果需要十分钟不眨眼,

     那我就十分钟不眨眼。”

    

     每次有新的火箭型号诞生

     对高凤林来说就是一次技术攻关

     最难的一次

     高凤林泡在车间里

     整整一个月没合眼

     面对镜头

     高凤林笑着称

     祖上没有一个脱头发的

     但自己脱头发了

     高凤林技艺高超

     有人开出高薪

     外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

     但高凤林全都拒绝了

     房子啊!北京啊!

     两套啊!!

     拒绝对方以后

     他还是就这样

     在自己的老工厂里

     淡定地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

    

     35年的时间里

     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在高凤林焊接的发动机的助推下

     成功飞向太空

    

    


     老高说:

     看着火箭升空的一刹那,这种成功的自豪感是金钱买不到的!

     对于一个造火箭的人生来说

     也许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放弃的

     最后一个故事

     讲讲我国深海探索领域

    

     还是要提两个数字

     在深海上,最难解决的问题是水压

     深海中1个指甲大小的面积上承受的水压

     有1公斤

     深海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

     组装起来最大的难度是密封性

     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

     这样才能确保潜水器在深海里

     既不漏水又能缓冲巨大的水压

     所谓“丝”级,

     1丝0.01毫米

     即一根头发丝的1/10

    

     组装首个自主设计制造的

     4500米载人潜水器

     对中国有巨大的战略意义

     然而其中的一个技术难点

     就在于球体跟玻璃的接触面

     要控制在0.2丝以下

     就是1/50跟头发丝

     这个部分总要用机器完成吧

     呵呵哒

     遇到个大问题

     在载人舱观察窗的玻璃特别娇气

     不能与任何金属仪器接触

     一旦摩擦出一个小小的划痕

     在深海几百个大气压的水压下

     玻璃窗可能漏水甚至破碎

     分分钟一船人的性命没了

    

     不能靠机器

     又要这么精密

     怎么办?

     在整个工作组里

     能完成这个的只有一个人

     他叫顾秋亮

     人称“顾两丝

     用眼睛看,用手摸

     他就能做出精密仪器干的活儿

     这些都是依靠顾师傅自己的判断

    

     哪怕是在大海上

     在不断摇晃的船上

     顾师傅打磨维修的潜水器密封面平面度

     也能控制在两丝以内

     因此人称“顾两丝

     每一下都要用手磨出来的

     你想象一下这个工作量

     真的是铁杵磨成针

     顾师傅常常要把10公分的方铁

     锉到5毫米

     锉刀都用断了几十把

     几十年工作下来,

     两只手磨得基本上没有纹路了

     指纹打卡都刷不上卡

    

     而且,顾师傅本人

     是一个极度晕船患者...

     对于他来说,每次出海

     就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

     一般出海的一个星期里

     顾秋亮只吃得下去一包方便面

     连续出差3个月

     顾师傅瘦了13公斤

    

     顾师傅后来还和女儿开玩笑说:

     “减肥最好的方式就是到船上去”

     今年顾师傅就要退休了

     4500米载人潜水器

     或许是他组装的最后一台潜水器

     载人舱的玻璃装好后

     他依然是那么精细和专注

     一遍又一遍地检查

    

     中国载人潜水器首位试航员叶聪说:

     下潜之前,顾师傅要把压铁上面的安全销拔掉,这个时候我们会在舱内看到他给我们示意。

     顾师傅的招手动作简单,但是他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顾秋亮说:

     “工作中,人家信任你一次两次

     一年两年是很容易的

     要一辈子信任是很难的

     自己满意了,人家才会满意”

     这就是中国的国宝级工匠

     航空手艺人——胡双钱

     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

     两丝钳工——顾秋亮

     他们并非名将之后

     也不是什么名牌大学毕业

     原本也没有扛起国家重任的抱负

     他们只是跟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他们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

     做好自己热爱的这件事

     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人生

     只有平平凡凡的幸福

     大国工匠

     向你们致敬

     本文资料整理自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

    

     回复【工匠】

     在线观看纪录片全集

     酷玩实验室原创作品

     素材来源:大国工匠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对于未经授权的转载,我必投诉到底。

    

     我们正在进行的

     “造架飞机送自己”活动

     将带你1小时内学会DIY无人机

     只要你加入我们的微信群

     每天完成我们布置的任务

     15天内你就可以驾驭无人机!

     请大家直接扫一扫下面图片

     加导师乌鸦上尉为好友

     附言:训练营

     他会带大家入群DIY哟~~

    

    

     ▼ 点 击 阅 读 原 文

     ▼ 马 上 报 名 和 我 们 一 起 做 飞 机 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酷玩实验室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