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窗10年的诺奖级科学家:三无副教授韩春雨有多穷?
2016/5/23 酷玩实验室

去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
而在此之前她被称为「三无科学家」
没有博士学位
没有留洋背景
没有院士头衔
在中国,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
却落选院士的,又何止她一人: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
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但是以上这些人
好歹都获得了国家级别的研究设施
而最近在中国生物圈内
另一个「三无科学家」火了
他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
据说是“诺奖级”的研究成果
他的「三无」更加让人惊讶:
1. 无名校背景(非211的河北科技大学)
2. 无名人背景(没有任何头衔称号,只是一个副教授)
3. 无职位(无行政职位)
他就是 韩春雨

今年5月2日,Nature系列顶级刊物
Nature Biotechnology在
线发表韩春雨团队的一篇论文,
他们的新发明颠覆了
国际上现有的基因编辑手段,
震惊了国际生物圈。

业内人士都说:
这是一个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学术发明
至于这个研究是什么
蛋蛋姐表示我也没看懂。。
毕竟哪怕是20年前的诺贝尔奖
就已经把我的智商甩出很远了
但是大致来说是这样的:
韩春雨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适合在人类细胞中基因组编辑,不同于已有最时兴的技术(CRISPR-Cas9)。后者通过RNA寻找替换序列,而新技术通过DNA作为介导寻找替换目标。
有人断言说:
基因组编辑(genome editing)方面的研究
肯定会发诺贝尔奖
其中DNA方向要发的话
就是发给我们韩春雨老师

而这篇文章一发表以后
中国科学界也炸了锅
人们问的第一个问题是:
韩春雨是谁?
河北科技大学...是什么?
韩春雨从头到尾
看起来都和我们印象中的
「科学家」不太一样
1974年他出生于石家庄,
他本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也是非211)
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高校老师

高中时,他最喜欢看的电影是
《侏罗纪公园》
他看到科学家用蚊子的血液,
提取出恐龙的基因信息,
借此培育和繁殖恐龙。
「科学是一件非常酷的事啊!」
这个不经意间的想法
就这样在他小小的脑瓜里扎了根
成了他一生的写照

读高中的时候,
韩春雨的成绩并不突出
他从来不是「别人家的孩子」
而且还是老师眼中的“麻烦学生”
他上学时最感兴趣的是“走廊沙龙”
这是他和几个小伙伴自己创办的
就是在走廊上侃大山
大家探讨诸如宇宙等高深的东西
有时候谈的入迷
上课铃响了也没听到
于是常常受到班主任的责备
觉得他们不务正业
于是韩春雨和小伙伴们只能转战厕所
走廊沙龙变成了「厕所沙龙」

就这样,不务正业的他在高考中,
以仅仅超出本科线2分的成绩,
考上了河北师范大学。
如果不是因为那时选择了生物系
不知道现在的韩春雨会在做什么
上大学的时候,他也不是尖子生
他的特点是:不安分
据说他曾经觉得某节课太无聊
就从教室窗户跳出去
看电影,或者逛鸟市。
但是,小时候对科学的热爱
从来都没有变过
他研究科学的地方
从「厕所沙龙」换到了实验室

1995年大学毕业后
韩春雨来到北京,
先是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然后来到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读博
在这里,他遇到了
强伯勤院士和袁建刚教授,
带他接触到了当时如火如荼的
人类基因组计划,
这是当时世界生物学的最前沿
另一个对他有重要影响的人
是他的石家庄老乡、院士沈岩

沈院士属于非典型知识分子
在经历了上山下山之后
被分配到协和技术所,
从一名普通的工人开始,
十五年后,成了院士。
这使得同样非名校出身的韩春雨
倍受鼓舞
一个科学家,他的技术成果
固然是需要良好的实验条件来促成
但是硬件条件并不是全部
他还发现,虽然他没有出过国,但是——
“跟优秀的人学习,不一定要去他们身边,看他们的著述就可以了。我看文献是一个更高的层面,学人家的聪明,人家是怎么干成这一件事的。”
2003年,他如愿获得了博士学位。
毕业后的他,并没有寻找教职,
而是在协和的实验室继续一项研究,
2005年该结果发表在《核酸研究》
(Nucleic Acids Research),
韩春雨为第一作者。

这篇文章算是证明了他的实力
一条来自生物圈的评论说:
2005年在NAR发文章很不错了,那个时期一篇 Nature 子刊都可以评上院士的。
也正是凭借这篇文章,
韩春雨在2006年作为先进人才
被河北科技大学引进。
也就是从2006年开始,至今一共十年
在整个学术圈看来
韩春雨「消失了」:
十年期间,他只作为通讯作者
发表过两篇中文论文
这使得他在中国学术圈
几乎跟不存在一样
在这个每个高校老师都被
论文发表篇数、评职称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
河北科技大学几乎从未给过他这方面的压力
这才让他有条件泡在实验室
专注实验本身

河北科技大学
这里不是重点大学、
没有一流的试验室、
没有院士级别的科学家同事
但是韩春雨每次谈到这里的时候
总是深情地说:
「这里就是我的‘MIT’」
「能做出事情来,就挺好。」
然而,有一件事是挡不住的:
没有成果,没有论文
就没有职称,没有对应的待遇
韩春雨至今还是一个无房户,
一家三口住在学校提供的58平方米的房子里,
骑自行车五分钟就能到实验室。
2008年的时候,他买了一台富康车。
有房住,有车开,
有泡在实验室的时间和自由,
这样的生活,韩春雨觉得就挺好。
“你是穿阿迪达斯或者耐克,还是穿其他的——当然再高级的咱不知道了——还是穿解放鞋,走路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我穿的是解放鞋。”‘

实际上,韩春雨没能发表论文
并不是因为他没做出好成果
用他的话说,
他有两次失败的跟风
他很早就开始关注基因编辑这一前沿科学领域。
CRISPR-Cas9技术出现后,
韩春雨也备受鼓舞,
他的团队曾使用这一技术变异了一些植物,
当他们准备把这一过程梳理成型时,
国外顶级学术杂志连续推出了两篇同类文章。
韩春雨不得不改变计划,
接下来,他的团队试图通过设计对该技术进行改进,
随后,他们的研究想法又被别人抢先发表。
这就是没有好的实验室和团队的困难:
韩春雨发现他们的研究速度难以赶超别人。

于是,他决定不再跟风,要做原创
这是韩春雨最灰暗的一段时间
另一方面,他的经费已经用完了
而且已经开始借债搞科研
2006年来到河北科技大学以后
学校一开始就给了这个
“青年才俊”25万元的学科建设经费。
再加上其他的基金
他开始了这项新的基因编辑技术研究

但后来的花费超出了他的预期,
目前,他还欠下了30多万元。
如果当下没有取得这项研究成果,
这笔钱他打算用自己的存款先补上。
他说:
“这些钱我还欠得起。”
除了资金之外
他的科研团队人手也严重不足
韩春雨每年带五到六个研究生,
能安心跟他做实验的往往只有一两个。
虽然他偶尔会带本科生的课
而且上课很幽默风趣
但是学生们却坦言:
要做韩老师的学生,必须要发自内心热爱科学,这一点若不具备,肯定没戏。
所以,很少有人敢考他的研究生
好在,在他屡战屡败的期间
有一个学生一直和他并肩作战
他叫高峰

高峰也是一个“出身差”的孩子
高峰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的三本,
然后考取了韩春雨的研究生。
一开始韩春雨并没“看上”高峰,
“我让他滚,他没滚,嗯,这孩子挺执着的。”
实验室里有张脱了漆的旧桌子,
上面摆着一套茶具,
韩春雨和高峰坐下来,
韩用熟练的姿势泡好茶,
师徒二人喝着茶,互相打趣
这是韩春雨最喜欢的状态,
他们经常会拿着写满实验记录的厚本子,
一起探讨,偶尔也聊一些
“少儿不宜”的话题,
“像大学男生宿舍一样。”

2014年前,有很多科学家在质疑Ago家族
(韩春雨团队所发现的新基因编辑技术)
是否能作为基因编辑工作研究,
韩春雨当时就断定
,他如今这篇文章的发表
会刺激很多具备科学敏感的科学家。
韩春雨判断,TtAgo可以发展为
一个更简单的基因编辑工具
以此为目标,他的实验进展得十分顺利,
“大概是两个月就有结果出来了”。
之后,韩春雨一边向 Science 杂志投稿,
一边和实验室的几个学生一起完善结果。

但是来回审了小半年之后,
论文最后被 Science 拒了。
在被 Science 拒稿后,
韩春雨和实验室的学生继续补充实验,
2015年6月3日,
这篇仅有五人署名的文章
被投往 Nature Biotechnology ,
9个月之后,文章被接收。
今年5月2日在线发表。

几个小时之后,
学术圈朋友的祝贺电话陆续打来了。
很快,韩春雨和他的新发现
出现在了大洋彼岸MIT的BBS讨论区里。
韩春雨泡在实验室的安静日子
一下子被打破了。
邮件每天翻倍增加,
第一天收到十几封邮件,
第三天就上百封了,
这些从美国、瑞典、法国、韩国等
世界各地蜂拥而至的邮件,
有谈学术的,也有谈合作的,其
中夹杂着一些向他抛出橄榄枝的研究机构。
这些天,他接电话接到耳朵疼,
这其中有亲自打给他谈实验室谈合作的院士,
不少人都是他仰视的行业前辈。

同行纷纷前来索要实验样本,
韩春雨非常愿意分享,
只是实验室人手有限,
他实在回复不过来。
他的行程已经排到了6月底,
中日韩三国基因大会向他发出邀约,
而在此之前,他几乎从未参加过
任何前沿的学术活动,
事实上,他也从未受到过此类活动的邀约。
现在,韩春雨不得不暂时告别
他十多年以来一成不变的
“泡在实验室里的安静生活”。
“我从来不做冒险的事情,我胆儿小。我开始研究这个课题可能是具有偶然性,但之后取得这个成绩是必然的,我向来都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这是韩春雨最喜欢的一句话
出自《论语》——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在如今的中国
能够看到韩春雨还有这样的坚持
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
还能做出世界顶级的成绩
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问题是
像他这样的人,在中国有多少?
被埋没的又有多少?
中国的科研制度
为什么在他们面前这么无力?
要回答这些问题
我们还差得很远

酷玩实验室整理编辑
部分素材来源:中国新闻周刊(ID:chinanewsweekly)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

我们正在进行的
“造架飞机送自己”活动
将带你1小时内学会DIY无人机
只要你加入我们的微信群
每天完成我们布置的任务
15天内你就可以驾驭无人机!
请大家直接扫一扫下面图片
加导师乌鸦上尉为好友
附言:训练营
他会带大家入群DIY哟~~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酷玩实验室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