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偏沉”带动四肢(下)
2016/9/3 太极健身汇

     点击“太极健身汇”

    关注我

     做最好的中国太极文化推广平台

     作者简介

     张志明,太极拳国家一级裁判。

     骨盆里装的东西太多

     三、骨盆偏沉与腰腹开合

     重心移动与腰腹开合是协调一致的。

     重心移动中裆走下弧的前半弧时,正是腰与腹相合互抱之时;重心移动中裆走下弧的后半弧时,正是腰与腹上下分开之时。

     不过,在意念关注上,重心移动与腰腹开合也有些微区别。

     重心移动意念更关注骨盆左右之间的偏沉,腰腹开合意念更关注骨盆前后之间的偏沉。通过骨盆前后交替偏沉,腰与腹通过开合相互借力、相互推动,从而把腰为主宰和丹田带动结合起来,共同支配全身运动。

     凡需意气合聚、肢体屈缩、劲力积蓄时,骨盆后面的尾闾凭着自身重量、顺着地心引力向下松沉、向前收敛,一 是带动上面的腰椎向下松沉;

     二 是推动下面臀向前敛、裆向前翻;

     三 是撬动前面耻骨上支向上收卷,托起小腹(丹田)向命门贴靠,与腰互抱相合;

     四 是牵动上面肚脐内吸、命门后撑。

     这样,腰腹裆胯一段是后向下、下向前、前向上、上向后地旋转。这种旋转的杠杆力和向心力使腰与腹互抱相合,合为一太极,从而牵动腿脚气向上行,牵动腰、脊、臂气向下行,实现聚气、蓄劲。

     凡需意气开放、肢体伸展、劲力外发时,骨盆前侧的耻骨上支凭自身重量、顺地心引力向下松沉并微向后收,一 是放下前面的小腹,使丹田向下松沉;

     二 是推动下面裆向后收,会阴穴由朝向前下方转为向正下方,臀部由敛变泛;

     三 是撬动后面尾闾上托一下,进而推动竖腰、伸脊;

     四 是推动上面命门前送,肚脐前吐。

     这样,腰腹裆胯一段是前向下、下向后、后向上、上向前的旋转。这种旋转的杠杆力和离心力使腹向下,腰向上,腰与腹逆向相开,分阴分阳,从而推动下半身气向下行,上半身气向上行,实现气开、劲发,劲贯四尖。

     腰腹开合,“看似腰动实非腰动,是腹动,看似腹动实非腹动,实乃丹田人身至中之位动”(王壮弘),实乃丹田的核心部位动。

     “人身至中之位”就是丹田的核心部位。丹田的核心部位,就是腰与腹互借杠杆之力的支点,就是腰与腹顺逆旋转的圆心。

     腰与腹互动时能感觉到丹田核心部位的存在,因为其他地方都动,只有这个部位是不动的。轮动轴不动。

     腰与腹为一阴一阳,丹田的核心部位就是阴阳之间的“中”,之间的太极本体。骨盆与腰腹作为一个整体,又是全身的“中”,是全身下为阴、上为阳之间的太极本体。每一动都是“中”先动,即太极本体先动,然后才开合阴阳。阴阳开是从“中”开出去,阴阳合是向“中”合回来,从而开合全身,实现“一动无有不动”。

     四、骨盆偏沉与上下相随

     太极拳主张提顶吊裆,即头顶百会穴与裆中会阴穴在一条垂直线上。

     这条线穿过丹田的核心部位。骨盆偏沉以会阴穴为支点,并通过提顶吊裆的一条线与丹田的核心部位、与头顶、与上半身相贯通。骨盆是上体的底座,是腿脚的根节。骨盆偏沉,引动全身。

     例如一:

     腰腹相合时,肚脐内吸、小腹提收、耻骨上支上卷,因此腹股沟及大腿根上收内吸,两腿内侧及前侧皮肉上提,两膝上纵,脚心内吸。

     与此同时,尾闾沉收、命门鼓坐、腰脊松沉,牵动两肩下沉,肩与胯底的腹股沟及大腿根相吸相合:牵动两肘弯屈下坠,肘与上纵的两膝相吸相合;牵动两手劳宫穴内吸,手心与脚心内吸似一线相牵。

     这就是上下相随的第一种随法,也是外三合的第一种合法。

     例如二:

     腰腹相开时,肚脐前吐,小腹及耻骨上支向下放松,因此腹股沟及大腿根向下舒展,两腿气向下沉,膝向下找脚,脚心下落吻地。

     与此同时,尾闾托一下腰,腰顶脊,脊上伸,腋下空开,开肩送肘,肩与胯底向下舒展的腹股沟及大腿根上下相开;伸肘送手,肘与向下找脚的两膝上下相开;手心外吐,手心与脚心外吐似一气催开。

     这种上下相互排斥,对拔拉长,就是上下相随的第二种随法,也是外三合的第二种合法。

     从上述两例可以看出,小腹及耻骨上支的下沉上提,直接制约着两腿的伸屈,间接影响着上肢的动作;腰脊及尾闾的下沉上伸,直接制约着手臂伸屈,间接影响着下肢的动作。以腰脊为主带动上肢,以小腹为主带动下肢,练拳更容易得机得势。

     例如三:

     提左脚时,不要直接提左胯带动,而应当下沉并内收右胯,用右胯托起左胯。进而顺下右膝,踏实右脚,是右侧向下,为实;提起左膝,带起左脚,左侧向上,为虚。

     平衡,上肢的虚实则应与下肢的虚实恰好相反。

     右弓步掤臂”一势,是右脚为实,左脚为虚,而上肢却是实脚侧的右腋空开,右肩松开,右肘撑开,右手掤开,与下肢上下相开,表现为虚;同时,虚脚侧的左肩下沉,左肘下坠,左手下按,与左下肢上下相合,表现为实。是虚脚侧的上下肢相向相吸,实脚侧的上下肢逆向相开。

     所以,四肢旳虚实应当是相邻者相反,交叉者相同,形成阴与阳互补相济的关系。

     这是上下相随的第三种随法,也是外三合的第三种合法。许多人主张外三合是四肢交叉相合,也是出于四肢虚实交叉者相同,出于平衡关系的考虑。但我觉得,同侧上下虚实相反,其实也是一种合法,同样有利于平衡。

     例如四:

     由于实肢代表着力量,具有更好的引动作用;虚肢代表着轻灵,具有更好的相随性,所以行拳有一条“以实带虚”的规律。

     表现比较明显的,

     一是在骨盆偏沉偏轻的作用下,以实脚带虚脚,如欲提虚脚或欲出虚脚时先把实脚侧沉下去,以利相带或相送,二是在骨盆左右旋转的作用下,以实手带同侧的虚脚,即陈鑫先生说的“上面手如何运,下肢足如何运”,“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如“扣脚摆掌”,虚脚尖内扣外摆,是由同侧手臂平摆带动的;

     “跟步推掌”,虚脚跟步是由同侧手掌前推带动的;

     “收脚抱球”,虚脚收到实脚内侧是由同侧手掌收抱带动的;

     “收脚下捋”,虚脚回收是由同侧手掌下捋带动的;

     “金鸡独立”,虚腿屈膝提起是由同侧手臂上挑带动的;

     “肘底捶”一式,所有小动作都是虚脚随同侧的手走,即“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陈正雷)。

     这是上下相随的第四种随法,也是外三合的第四种合法。

     上下相随,就是上下相合,就是一动无有不动。

     上下相合的主要内容就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包括同一侧的上下相合及不同一侧的上下交叉相合,统称为外三合。此外,“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陈长兴)!也属上下相合。

     上下相合之外,同样在骨盆偏沉的带动下,还有左右相合,如左右两肩、两肘、两手、两肋、两腰、两胯、两膝、两脚,都要一一合住。左右相合与上下相合劲力同源、动作相关、行止一致。不论上下相合,还是左右相合,不论相向相吸,还是逆向相开,都是相合,都要协调一致。

     相合的意思是:

     一要合住形,即相互的空间位置、动作姿势要符合规范;

     二要合住劲,即内劲要同源、相通、互借;

     三要合住神,即“神气呼应如两人照脸说话”(陈鑫)。

     相合的目的是“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其斯之谓欤!”(陈长兴)

     当然,骨盆偏沉不是孤立的,需要全身各部位的共同支持。

     身体各部位支持骨盆偏沉的方法,一是要放松,松则敏感,松则轻灵,松则随和:

     二是要被动,不要主动,不要自动,要静静地等待着骨盆偏沉的带动。

     骨盆不论哪一侧偏沉,同侧的腰腹和腿脚就随之松沉下去,是凭着自身重量,顺着地心引力松沉下去。这是动力。另一侧腰腹和其他三肢即按着虚实规律随之分虚实,出动作。这样,全身各处的拳势动作就随着骨盆的偏沉(一边向下放松)自然而然的松出来了。

     传统陈氏和杨氏太极拳养生班现在开始接受报名,新班开课,从头学起。

     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通过电话或微信来咨询课程情况,以及报名。

     咨询报名电话:13501252378,18500388612

     咨询报名微信:steven_wang1201

     扫一下二维码,即可关注“太极健身汇”!

     恭喜您订阅公众微信账号:“太极健身汇”公众平台。这里有众多关注太极与养生的朋友,希望大家在这里获得健康与快乐!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太极健身汇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