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全面了解“含胸拔背”吗?(二)
2016/9/26 太极健身汇
点击“太极健身汇”
关注我
做最好的中国太极文化推广平台
编者感悟
最容易让人迷失大意的,就是那些丝毫不显神秘、老师一再挂在嘴边的要点。
有些事情,看似平常实际要紧
二、含胸拔背的正确不应置疑
综上所述,无论基本的还是动态的含胸拔背,不仅有益于健身强体,而且对于发挥太极拳特有的武术作用有重大意义,是关系到太极拳本质的要领之一,但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以后,有个别人或对含胸或对拔背提出批评,甚至认为含胸和拔背不是太极拳的东西,说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左右才被人强加到太极拳理论中去的。他们之所以这样认为,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不了解汉语中有不少词语(包括一些术语)是不能单按字面意义来理解的,他们在文字上钻了牛角尖,作了错误的臆想的理解,他们理解的“含胸”和“拔背”根本不是太极拳概念中的“含胸”和“拔背”;另外,他们对“含胸拔背”概念形成的历史也不甚了解:
从有关文献巾可知:张三丰有关太极拳的歌诀,其第一首中有“束肋下气把裆撑”和“胸背开劲两捶争”之语,其第三首中有“气贴背后,敛入脊骨”之语,而王宗岳的歌文中则有“开合按势怀中抱”之语。
上述张三丰歌诀中的“胸背”,现存最早的抄本中为“胃音”,有研究者认为这两字应是“胸”的异体字“胃”字和“背”字的抄误,这两字之后是“开劲两捶争”,所谓“两捶争”,就是两手力的方向相反,而太极拳要求人体开张的最主要部位就是胸背部,从与两手相关联的部位联系分析,句中的“胃音”其所指非“胸背”而莫属,所以认为“胃音”两字为“胸背”的考证无疑是正确的。
张三丰所说的“束肋下气”、“胸背开劲”、“气贴背”和王宗岳所说的“开合按势怀中抱”,明显都指的是或包含有“含胸拔背”的概念,反映了张三丰和王宗岳的拳术思想中都已经有了“含胸拔背”的理性总结了。
之后约1853年至1880年间,武禹襄先生在他总结的“身法八要”中,其中有两要就是“涵胸”和“拔背”;其后李亦畲先生在他总结的“身法十要”中,“涵胸”和“拔背”仍被列为其中两要。
上世纪二十年代,杨澄甫先生则在《太极拳术十要》中把“含胸拔背”列为其中一要,他说:“含胸者,胸略内含,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
郝月如先生《身法十要释》中则这样说:“心以上为胸,胸不可挺,要往下松,两肩微向前合,谓之涵胸,能涵胸,才能以心行气;两肩中间脊骨处,似有鼓起之意,两肩要灵活,不可低头,谓之拔背。”
从以上引述可见“含胸拔背”概念的出现历史悠久,尽管称谓不一,实质所指是同一的;从文字资料上可知,至迟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之前,没有一位太极拳前辈对“含胸拔背”提出过异议和批评,“含胸拔背”这一太极拳要领得到了自古至今无数太极拳泰斗、先辈的肯定。轻地否定这一要领是一种对祖国历史文化遗产不负责任的不慎重的作为,对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是有害的,必须予以摒弃。应该有更多的人真正全面认识“含胸拔背”这一要领,“含胸拔背”同其它太极拳要领一样应得到充分的珍视、研究、继承和发展,这应是所有太极拳爱好者的共同语言。
传统陈氏和杨氏太极拳养生班现在开始接受报名,新班开课,从头学起。
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通过电话或微信来咨询课程情况,以及报名。
咨询报名电话:18510379058
咨询报名微信:lobsterworld
扫一下二维码,即可关注“太极健身汇”!
恭喜您订阅公众微信账号:“太极健身汇”公众平台。这里有众多关注太极与养生的朋友,希望大家在这里获得健康与快乐!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太极健身汇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